簡立峰x呂冠緯對談台灣數位教育:召喚同儕燃起動機齊行,用學習力航向數位大海!

電腦科學家、 google在台灣的第一號員工簡立峰(圖右)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圖左)對數位化會帶給教育場域極大的能量時常交流經驗與意見。圖為 2019 年 Google For Taiwan 論壇。

文 / 公民報橘 白宜君

學習的基礎是動機,而數位讓門檻降低

「學習」在每個人的人生不同階段、不同任務目的,有時是苦差事──不論是父母師長主管怎麼要求進步,都舉步維艱;有時卻也有樂在其中的心流時刻,好像旋開某個開關後,為了想多知道一點,可以鑽研深究、好此不疲。

而對電腦科學家、Google 在台灣的第一號員工簡立峰來說,是什麼讓學習的開關啟動呢?

「學習本身,自古到今都差不多,用什麼工具都不會更容易,因為要先跨過學習動機的門檻。」一坐定,簡立峰就把學習過程做了生動比喻:「像爬山,翻過一個山頭、一個困難點,得到成就感,就會有正向反饋地往下一個山頭走,在現代的改變只是工具數位化,但要踏出第一步,就是要有動機。

動機論對簡立峰而言如此重要,而數位工具的進步,讓許多知識與專業都直接攤開在網路上,有動機,就有跨入門檻的入場券。在大學時代就透過錄製數位學習影片,帶著許多中小學師生敲開學習動機之門的呂冠緯直言,「Motivation is the King(動機是學習之王)。」

長於分析問題的他,拆解動機來源主要為兩部分:動機的引起,與動機的維持。「學習動機一開始可能是因為有趣、好奇而引起;而只要學習成果出現,產生自我效能感,動機就容易維持。」從他的經驗出發,數位工具與內容降低了這兩者的門檻。

他指出,對大部分學生而言,15 歲前的基礎教育都是新知,善用數位媒材的互動性與趣味感,可在第一時間引發學生興趣。再者,針對同一主題知識,會有不同程度與變化的數位內容,當學生可以踩在自己的節奏上,主動挑選並學到程度合適的內容,學習下去的動機就容易維持。破解過往傳統教室教學「傳授單一化、超無聊而不想學,或吸收程度跟不上、想學卻學不會」兩大障礙。

物以類聚,找到師法的標竿、一起走的玩伴

動機為學習之王,那宰輔是什麼?

簡立峰直言,想學新東西,網路世代發展迄今,要找到領域中最厲害的大師已經不難。開放式課程越來越多元,國際論壇裡各地知名講者透過視訊公開分享,即使身處不同時區與空間也能近身交鋒,且讓大眾參與交流討論,大幅度降低學習成本。

 網路上的知識桂冠一頂賽過一頂,學無止盡。但簡立峰不藏私,自揭終生學習大絕招,「對我而言,最好的學習叫做物以類聚。」跟最能有效刺激彼此的夥伴一起學習過招,成長與進步的幅度會最大。

People is the Premier(人是宰相)。呂冠緯把「人」的關鍵性因素再做了強調。在均一團隊的經驗中,有智慧的父母、升級後的老師、一群結伴打怪的同學,都是讓學習的探索可以多元化發展的關鍵,其中,小學高年級之後,同儕可能便是扮演影響力最大的角色群。

均一在幾週前拜訪屏東一所國小,在一個五年級的班裡碰到有一位學生把均一的線上教材玩得有趣,造成的迴響是吸引了同學們一起使用均一的內容,「當然,如果同學是把一款當紅線上遊戲玩得極好,也會帶動這樣的風氣。」呂冠緯笑道。

他觀察到,疫情後,捲起全台都更認真看待「教、學」全面數位化的現實。推動數位工具的義務普及,也降低了進入學習的門檻,讓有學習動機的學生,不分城鄉更容易站在同一個機會起跑點上;雖不可諱言,要誘發動機仍有不同人生際遇的複雜度,再怎麼優化制度,都不可能有絕對公平性,「要讓機會夠優質且均等發生,還需要更多優秀的人投入面對與解決機會不平等的問題。」他說。

共同承擔,政府與企業都扮演了數位教育的重要角色

簡立峰坦言,提倡數位學習的重要性,並不是浪漫化透過這條路徑,最終會到達理想上平等的烏托邦,因落差必然存在。

「當數位工具發達之後,一定是學習動機╱能力強的人會越跑越快。數位學習的邏輯是沒有天花板、知識沒有極限。當一個人自主精進學習,他的進步是飛快的,時間拉長後更是不得了,你已經看不到他的背影了。我們的努力不是去把天花板拉下來、抑制走得快的人,而是要幫助大部分還沒出發的人,先跨過第一步。」他強調。

久經科技產業與新創圈,簡立峰直言,創造好的教育環境與培育人才,並不是直觀的「教育部的事、家長的事」,有遠見的企業或是科學園區會知道,把一個教育環境搭建好,才會有立即可用的人才。「為什麼科學園區通常都會先弄好國際學校?因為會讓無後顧之憂的優秀人才更願意加入這個團隊。」

呂冠緯進一步延伸,少子化是台灣現實。對企業而言,眼下投資教育,說穿了也是投資台灣未來可為企業所用的人才。

他從教育現場與企業的共同需求出發,指出當代企業都有各自的在地性與重視的 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與 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而每個公司的核心知識,都會與 108 課綱都會有切合之處。比如食物公司談食材永續、社群平台談媒體素養、資訊公司談電腦科學,「創造出簡短課程後,分享出去,既做公司品牌、加強在地連結,又可讓學校師生更有實例延伸對議題的思考與實踐,何樂而不為?」

人力 GDP 升級,突破島國思維進入數位無邊大海

多元且優秀的人才是國家的國力根本。對年少時就與許多跨國傑出工作一起協作的簡立峰而言,他借用經濟上 GDP 的概念,指出台灣的為來人才也需要 GDP 升級,那是 Global view(國際視野)、Diversity(多元化)與 Proactive(主動積極)。

他率直道,一個人有沒有國際視野,取決於他有沒有生活在多元化的環境與懷有主動積極的態度。多元化的環境,不是單純指種族多元。由於台灣生活同質化非常高,好處是相對安全穩定、沒有大衝突,顯而易見的壞處是沒有刺激、感覺不到匱乏,即使最具威脅感的大國就在隔壁,也沒有足夠的危機意識。

「台灣是一個看不到海且物產豐饒的島國,反而危險。」他說,一般大陸國家跨過國界就是另一個制度與文化,人民一出生就有要與不同政體打交道的預備;而像香港、新加坡等容易看到海的小島,地理條件也讓他們知道要主動走出去跟多元性打交道,才能生存。「台灣因為可以吃老本、不 hungry(飢渴),所以看不見這些問題,旁邊的人覺得不危險,你也就跟著相信了。」

簡立峰總結,意識到要使用與強化數位能力,就是我們把生存危機化做轉機的機會。「數位最重要的可能性,就是我們有機會打破慣性,數位出海。不只是看中文網頁,也去看英文網頁,去看不同的意見與可能性。勇於探險,把世界變大,自信心就會提高,突破島國給我們的界線限制,跟全世界溝通,勇敢擁抱數位大航海的時代。」

(原文刊登於公民報橘,感謝免費授權轉載)

文 / 白宜君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命的改變從教室開始

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前,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在學校度過,許多孩子的成長與改變也在這裡發生。有些孩子從討厭數學到數學成績名列前茅、有些孩子從討厭學習到願意學習,卻也有些孩子無法前進,不論是學習動機低落、教育資源受限,都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也因為看見了這些孩子的困境,我們希望透過科技的力量,提供孩子們優質且免費的學習資源,落實教育平權,打造一座沒有牆的教室。

我發現,原來教學就該是看見孩子真正需要被幫忙的地方,而不是看教學指引而已。

大同國小.林政琦老師

教室裡的改變

均一在一次次與學校、課輔班的合作中,看到許多成長與改變的故事。

我們看到有孩子從一開始放棄數學、不敢發問,到後來能主動舉手發問,甚至能教其他同學;也看到有老師體悟到成績不是一切,重要的是孩子們的學習態度以及如何面對挑戰與困難。

可能有一些東西並不是,成績單上面看得到的,有的時候我們好像,太在乎這個學生的表現是集中在成績這一塊。

文英國中.李延慶老師

孩子有無限多的可能正在教室中發生,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創造更多免費優質的教育資源,讓更多孩子的未來有好的改變。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不分城鄉,教室裡的學習弱勢

不論在都市或是偏鄉,教室裡都存在著學習弱勢。每個孩子的學習步調、吸收知識速度都不同,如果孩子們沒辦法在教室裡學到適合自己步調與發展需求的內容,都有可能處於學習弱勢。我們希望透過平台上免費有趣的學習影片與習題、科技化的平台輔助功能,讓這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培養自信找回成就感,發揮原生天賦。

我們藉由課輔班合作計畫與學習扶助計畫,讓更多學習速度不同的孩子,得到差異化的教學,弭平學習落差,並在過程中持續鼓勵、陪伴孩子與教師

課輔班合作計畫

透過與課輔班合作,均一提供平板筆電載具、專業師資培訓與觀課陪伴,協助課輔班老師能以遊戲化的數學學習模式,讓弱勢孩子重拾學習興趣、鞏固基本學力。合作期間,也看到許多老師陪伴孩子的動人故事,我們記錄這些過程與故事,也邀請有興趣的你,點擊下列文章更了解計畫成果,也認識課輔班老師的故事!

有位平常學習上較落後的孩子,跟我分享,是磨數營讓她愛上數學。甚至跟我說 : 努力沒有做不到的事!

屏東躍愛課輔班 林綺漩 老師

學習扶助計畫

在 106 學年度,均一與苗栗縣和屏東縣分別合作進行「結合均一的課中補救」試辦計畫。藉由一般課堂的時間,抽離需要額外學習扶助的孩子到「學習扶助班級」,搭配均一平台的使用,有效診斷學生的學習斷點,提供個人化學習。

經過三年的顯著成效與現場教師的正面迴響,109 學年度起,均一在苗栗、屏東推動學習扶助「深化」模式,除了繼續數學課中學習扶助外,期盼藉由更深度投入的專案教師、更具規模的教師社群、更系統性的增能與支持,為學習扶助的師生帶來更有效的教與學。

學習扶助計畫進行的這幾年,我們不只看見許多孩子學習的進步,更看見許多老師教書育人的理念,邀請你點進下方文章,認識其中一位專案教師的故事。

苗栗文英國中李老師照片

帶孩子走出教室裡的無力感 —— 苗栗延慶老師分享

在眾多均一平台上的老師當中,今天想特別與大家分享延慶老師的故事。延慶老師是「均一課中學習扶助深化專案」的老師,他觀察到,傳統一體適用的教學當中,班級內存在的學習落差影響了孩子的學習信心;透過「課中學習扶助」,老師們能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學習成就感,以及對未來的信心。

了解更多 »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是老師,也是教育創新家

在均一有一群老師,不只出現在第一線教學現場,分享如何利用平台提供孩子們差異化教學,給學校或課輔班的老師,更設計出多元跨領域的課程,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我們在台灣擴大推廣 Code.org 的 Hour of Code 一小時玩程式,團隊夥伴製作中文化插電與不插電的程式課程、結合創意的教學設計,讓 Code.org 這套全球廣受好評的程式課程,在台灣的使用濃度達到世界排名第九、亞洲排名第二,讓臺灣的程式教育能夠與國際接軌。課程資源與師資培育,都逐步與國際接軌。

「模組化的課程設計,不論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課程規劃得很完整,老師能很清楚第一步要如何開始、接下來又該怎麼做,以及背後的教學目標,搭配程式闖關遊戲,小朋友會更有動機去嘗試、思考,甚至他們做完後、還會想再做一次,主動地去複習所學!」

太平國小 陳宜均老師

為了讓孩子透過程式學習運算思維,均一也設計了一系列 Scratch 課程,採取專案導向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以深入淺出的講義或影片引導,經由不同領域主題,’當孩子面對給予的任務,將學習如何解構問題、摘要重點、發現規律,循序漸進地練習程式的思考。

數電快閃教室

數電快閃教室計畫,是團隊夥伴到教學現場透過「數學 X 電腦科學」的跨領域課程,將好玩、互動性高的電腦科學融入數學的課程內容,讓孩子覺得原來數學可以這麼有趣,學到的知識也可以加以應用。均一也透過此課程和現場老師分享跨領域教學,探索更多的學習可能

後續雖遇上五月份的疫情,團隊發揮創意推出「線上快閃教室」,以線上的形式,快閃 18 所國小的線上教室,帶來「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主題分享,總計有 329 位學生參與,我們希望藉由這個活動,讓孩子在疫情期間能夠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和節奏。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專案計畫,也就是平台上「電腦科學起步走|一起說故事」課程,是源自 Google 開發的 CS First,均一除了將其中文化翻譯,並且配合 108 課綱將課程內容和教學模組在地化。課程內容以程式作為跨域學習的槓桿,融合電腦科學、語文、音樂、藝術,鼓勵孩子用想像力編寫動人的故事,並且練習程式的思考。

此課程也獲選「 第三屆未來教育.臺灣100 – 全臺年度百大創新教學專案」的獎項殊榮。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細緻的課程架構,並附有專人引導的自學影片,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和創作速度前進,人人都有成就感!

KIST: 拯民國小.宋亭緻老師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教室裡的風景

每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有那麼幾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師。有的老師幽默風趣、有的嚴厲而堅毅,有的老師像是再生父母,讓我們從學習與探索中,發揮生命更大的價值。

在 2021 年 的停課期間,有一種老師大量增加了,他們是守護孩子學習不中斷的「抗疫老師」,在短短幾天內,設法與孩子取得聯繫、使用各種數位工具,並給予遠距支持。

事實上,在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一直都能看見這些義無反顧為孩子付出的身影。以下是均一在推動教育改變的路上,遇到的幾位老師,希望透過簡短的文字、影片,與你一起分享,均一在教育現場的看見。

均一教師的身影

安溪國中——靜怡老師

靜怡老師任教於新北市安溪國中數學科,七年前開始使用均一教育平台,並將均一應用在「適性分組班」與自己的班級教學當中。

「讓孩子不會只是之前的挫折一直累積到最後,讓他可以在這裡找到讓他產生信心的地方。」/ 靜怡老師

點我看靜怡老師的完整分享 >>

 

安溪國中靜怡老師

 

高雄岡山教會課輔班——子婕老師  

子婕老師雖罹患罕病,仍完成中央大學數學、資工雙主修,更因為從小便與媽媽在教會服務弱勢孩童。研究所時對數位教學產生興趣、畢業後即投入弱勢教育。2020 年導入均一教學後,子婕老師與課輔團隊投入其中,幾乎天天討論到深夜。雖然孩子的學習成就並沒有一飛沖天,但她認為,孩子的正面心態、學習品格才是第一順位。

「我希望這些孩子記得,小時候有這麼一群人拼 死拼活努力去愛他們,他們是值得被愛的。」/ 子婕老師

點我認識「弱勢課輔班計畫」>>

均一如何支持教師

均一經由支持教師,更規模化地影響孩子。

在子婕老師參與的弱勢課輔班計畫中,均一在兩年內培訓了 110 位教師,其中有 87% 的老師過去未曾使用數位平台輔助教學,在經過師資培訓後,提升了 20% 老師的教學信心,大多數老師更能夠獨立於課堂中教學,陪伴孩子探索數位學習平台,找到適合的學習內容。

除了弱勢課輔班計畫之外,均一長期與苗栗、屏東學習扶助班級合作,培養學習扶助科技教師。疫情期間,更曾累積上千名老師同時在線參與研習培訓,支持全台教師、家長陪伴孩子停課不停學。疫情之後,超過半數的現場教師仍持續採取科技搭配教學,數位學習將是教師、學生、家長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我們期待持續投入培訓資源與教學法開發,支持現場教師,進而支持更多孩子。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