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5月中,台灣疫情升溫,突如其來的停課不停學,讓許多師生被迫轉為遠距學習,但心態與授課模式未能來得及準備。均一教育平台提供免費的線上學習資源與雲端親師生工作坊,致力弭平疫情下加速擴大的教育不平等。
全台有 3,000 多所中小學,目前教育部核定就有 1,000 餘所偏鄉學校。在花東地區,國中會考每兩位孩子就有一位英文、數學處於不具備基本學力的狀態,顯示了台灣教育資源的不均等。
即便同樣在台北市,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課後能擁有的資源也差異非常大。因為資源與機會的不均,讓台灣各個角落都有「高需求」的孩子。在最重要的 12 年國教中,每一位孩子都不應該被犧牲,孩子應該能「喜歡學」、「學得會」、「學會學」,進而建立面對世界的自信、成就自己。
為了讓更多孩子可以享有「均等、一流」的學習資源與環境,誠致教育基金的董事長方新舟,取得了國際最大非營利教育平台「可汗學院」授權,並同基金會成員與數十位志工將可汗學院中文化,建置學習網站,總計翻譯超過上千部可汗學院的影片和互動式練習題,讓均一教育平台在2012年10月上線提供服務。
上線至今,均一陸續與國際組織、民間單位、政府、企業合作授權或共創課程,集合高中、國中小各學科科目、素養、程式教育資源,免費提供學生、老師、家長使用,成為全台灣最大的高中、國中小學數位學習平台,提供多達2萬多部學習影片、配搭上6萬多題練習題,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免費使用這些學習教材,落實真正的教育平權。

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只有更適合的學習方式
2021年10月,均一教育平台上線即滿9年,累計有近300萬的註冊用戶、每週超過6萬人次的活躍使用者;疫情前走遍全台辦師資培訓、疫情後改由線上工作坊,累積舉辦超過450場研習、參與教師超過1.2萬人;在2021年5月疫情升溫間,均一單日使用人次更創下51萬人次的紀錄,為過去的30倍。
均一始終相信,教育不僅是學習學科知識,更是學習「如何學」的過程,每位孩子都應該擁有均等的機會,用自己的步調學習,並在成長過程中培養自學習慣、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成就自己的未來。
為高需求孩子帶來看得見的成長與自信
2012年最早開始使用在校內推廣均一系統的,是桃源國小校長鄭漢文。自從了解到「可汗學院」的相關資訊後,鄭校長便帶著桃源國小多數為布農族的學生進行個人化學習翻轉,而後桃源國小在誠致教育基金會協助下,成為公辦民營小學,首先採取差異化的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吸引蔡英文總統三次造訪觀課。
創辦早期,除了部分學校採用外,教學現場的「科技融入課堂」、「差異化教學」仍不普遍,對科技在教學和學習上的幫助,也缺乏佐證。2016年,均一與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明仁合作,發表台灣首次大規模線上教育成效研究,發現宜蘭的國小學生在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線上教材學習後,學習成效均有所提升,尤其對中後段學生的幫助效果更顯著。
此次研究對象為 103 和 104 學年共 3,700 多名宜蘭縣小學生,其中每天使用均一學習數學15分鐘、累積 3.5 小時後,能有效提升成績,最終透過有效學習,讓宜蘭在會考得到待加強成績的學生由32%降低至 20%。觀察對象當中,小學四年級同程度的學生,兩年來在均一平台上精熟超過 13 個技能的學生,成績表現比沒有使用的學生提升 14.2 個 PR 值。此外,在做同樣「技能」數量前提下,可以從「等級一」做到「精熟」的學生,最後對於學業進步成效更大。
從研究數據看來,均一對於「中後段」的高需求學生帶來的幫助尤其顯著。近三年來,均一逐步加深與縣市政府在高需求地區的合作,與苗栗、屏東縣攜手合作「課中學習扶助專案」,帶領老師將科技融入教學,孩子在經過個人化的學習歷程,也於測驗中有亮眼的表現,整體通過率提升超過五成,均一從此成為老師課堂上的得力助手。2020年,兩縣市皆再度開新專案,將校內社群融入專案中,進行「深化」模式,期待教師社群能量擴散至全縣。

推動教育趨勢與國際接軌,獲得跨國組織肯定
從可汗學院起家的均一教育平台,後來的發展近一步結合了台灣的課綱,發展出對應108課綱的素養動畫,也與三大出版社合作,上架貼近課本內容的影音、講義資源。老師與學生的需求來優化平台上的功能。例如因應108課綱中強調「以學生的好奇心為中心、從生活中的疑問出發,透過跨科、跨領域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核心素養,均一團隊持續優化平台上的影片和習題,除了增加互動機制在習題中,也讓影片內容更扣合生活問題,讓孩子能夠將學科知識類推應用到生活中。
除了應用政府與臺灣民間資源,均一也引進著名的程式學習資源 Code.org。Code.org 是位於美國的非營利組織(NPO),始於2013年,由Hadi和Ali Partovi兄弟所創立,專注於在校園推展電腦科學,以及讓女性與弱勢族群也都能參與,願景是讓每一所學校的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學習電腦科學。Code.org提供了免費、完整的K-12優質課程,並發起一年一次的Hour of Code活動,該活動已經影響了全世界15%的學生。
2016年,均一在台灣擴大推廣Hour of Code一小時玩程式,製作中文化的程式課程、結合創意的教學設計、教師培訓等等,讓Code.org這套全球廣受好評的程式課程,在台灣的使用濃度達到世界排名第九、亞洲排名第二,推動台灣的程式教育在課程資源與師資培育,都逐步與國際接軌。

2021年,均一與Code.org簽訂合作備忘錄(MOU),成為Code.org國際夥伴的一員,未來將倡議並合作K-12電腦科學與程式教育。例如均一於2021第二季,與Code.org推出快閃教室的課程計劃,於教學現場開啟「數學X電腦科學」的跨域課程。均一希望透過這個計劃,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接觸好玩、有趣的電腦科學融入數學的課程活動,也能夠和現場老師分享、交流均一跨域課程方案。均一團隊陸續前往北港國小、長福國小,為現場帶來精心設計的跨領域的課程,探索更多的學習可能。
後續雖遇上5月份的疫情,均一團隊發揮創意推出「線上快閃教室」,轉為線上的形式,快閃屏東信義國小、台中內埔國小、花蓮忠孝國小等18所國小的線上教室,帶來「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主題分享,總計有329位學生參與,為疫情下的遠距教室帶來創意的風景。

除了課程內容接軌國際之外,均一在台灣落實的扶弱專案也深受國際肯定。2019年,均一的三年關懷弱勢非營利課輔班合作計畫,正式獲得Google.org的肯定與支持。為達到弱勢陪伴以及差異化教學的目的,均一深入至非營利(非學校體系)課輔班現場,藉由雙方互動與交流,培訓老師在寒暑假舉辦讓孩子重拾數學信心與興趣的「均一磨數營」,協助課輔老師用遊戲化的方式搭配均一教育平台,讓這些相對弱勢、偏鄉的孩子,能夠累積自信、成就感,願意再次面對學習上的挑戰和困難。學期間,亦導入均一的教學學習模式,一同協助課輔班透過科技陪伴孩子、並讓弱勢孩子擁有基礎學力,重新燃起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兩年間,均一陪伴全台灣各地的合作課輔班找出最適合的學習方式,也期待在計畫結束後,協助更多課輔班導入均一,在教學現場複製磨數營模式。我們將公開分享師資培訓與計劃運作的資源,邀請老師們陪伴孩子找到最合適的學習步調。
回歸教育本質,重視責信與共好,追求成長的年輕團隊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會以為,均一所渴望的教育是一種「都是科技、都是數據」的教育。事實上相反,均一所渴望的教育場景,是在善用科技提升學習知識的效率同時,讓師生、生生與親子有更多可以進行人跟人互動、討論學習的模式,甚至更多心力在琢磨如何提升動機,甚至有一些時間可以進行團體式的 PBL(專案導向的學習),讓學習回到更個人化、更人性化的情景。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場景更多先在偏鄉、弱勢的區域發生,因為這裡的彈性更高,學生更少,更有機會先往這樣的方向實踐。均一在花蓮、台東、宜蘭、苗栗、屏東、新北的東北角等等,都已經看見這樣更公平優質的教育未來已經發生。

均一現為全台最大公益線上教育平台,團隊本身規模卻不大,僅30名左右正兼職成員,且團隊組成年輕,董事長兼執行長呂冠緯僅33歲,便領導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並在2021年,為團隊立下了“I’d grow”「我要成長」的文化,分別代表Integrity誠信、Decency體面、Grit恆毅力、Result Oriented成果導向,以及最終均一希望生態系能夠共贏的Win-win。呂冠緯相信,一個團隊要能產生正向的影響力,必須要扎根於文化。
均一近三年持續進行策略轉型,除了善用科技去影響教育之外,更知道如何透過科技影響教育的源頭—體制。本著NGO角色透過官民協力推進教育數位轉型,擔任政府的政策及執行顧問,但不拿政府的經費;保持中立角色,既能專注於組織目標與藍圖,亦透過有效的官民協力,慢慢地影響政府政策方向、槓桿政府資源,更往均一的願景與使命邁進。
【給 2021 燃點之心學弟妹們的建議及鼓勵】
現任均一董事、前Google台灣總經理簡立峰曾說,台灣內需規模小,要支持一個新創,至少需要「兩個台灣」規模的市場。台灣的非營利組織也應具備國際觀,並不斷學習和成長。均一一直以來做事的三大原則:「不難的事不做」、「不能規模化的事不做」、「不能帶來長遠價值與影響力的事不做」,與各位夥伴共勉之。
本文投稿刊登於 CSR@天下 https://csr.cw.com.tw/article/42182
感謝「燃點公民平台」與「CSR@天下」共同策劃刊登
第二屆「燃點之心」—社會創新行動方案選拔賽 現正進行中,報名至2021年10月15日止,將於11月20日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