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直是用傳統的方式,其實你可以在上課當中看到學生的眼神,他是很無助的。」
靜怡老師任教於新北市安溪國中數學科,七年前開始使用均一教育平台,並將均一應用在「適性分組班」與自己的班級教學當中,是相當資深的均一使用者,也是相當早實踐教育數位轉型的老師。
是教學者,也是終身學習者
從對話中,不僅能感受到靜怡老師的教學熱情,更能觀察到老師不斷自我提升的熱忱。靜怡老師聊到,自己大學時修的是東吳數學系,生涯早期並沒有往教職發展。經過一番自我探索,才下定決心考教職,並經歷約五~六年的努力,才成為正式教師,教學一段時間後,又再次進修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曾經有幸在柑園國中代課,參與九年一貫的主題式教學,我覺得應該算是一個契機;後來也有之後我自己又學習,十年前的教育科技學系,就已經在學習使用擴增實境的技術,應用在教學情境。」
「如果一直是用傳統的方式,其實你可以在上課當中看到學生的眼神,他是很無助的。有一些學習動機比較低落,甚至即便學習成績比較高的孩子,都可能都會覺得『反正我就是把這些東西算完』,對他們來講會有一種疲累感。」
靜怡老師嘗試結合科技的創新教法,並應用在數學課堂之後,觀察到孩子的轉變:
「加進來這些東西之後,他開始發現數學不再是這樣。例如今年我帶了一個速算法,讓他們去發現算數的規則,後來下課聽到覺得很安慰的一句話,就是孩子說『原來數學也可以這麼有趣』。那時候就會覺得有一些改變,真的是還滿值得的。」
給孩子一個重新開始的契機
靜怡老師從 Facebook 社團當中,偶然看到均一教育平台,嘗試應用在自己的班級以及適性分組班級,從中觀察到孩子適應數位學習之後,逐步找回學習的信心與興趣,特別是適性分組班的孩子:
「孩子本來就是都對數學沒有興趣的,然後來到這個班之後,我們其實是要想盡辦法讓他重拾信心跟興趣。所以除了課程內容變得簡單以外,可以讓他們碰碰電腦、摸摸平板,讓他們慢慢的投入課程。」
「我覺得均一對於適性分組的孩子來講,它也是另外我覺得一個好的開始,因為他可能在課堂上沒有辦法聽懂,而且孩子有時候會因為別人討論的熱烈,他也不想表現出他不懂,因為他可能會不好意思。後來我們有了適性分組教學之後,我有請教務處幫我們安裝電腦,就可以搭配均一使用,孩子就有比較多的機會,再補強他以前比較不會的概念,因為他可以隨時回到過去。譬如說我今天教了九年級什麼單元,他可能分數比較不會算,我可能可以請他,去看那一段的影片這樣子,對所以我覺得用在適性的部分,是還滿好的。」
「以前他們在原班都不太敢發表,他們也不太敢講,因為他覺得我就是不會、我就是沒有那些人厲害,所以老師有時候問問題他們都不敢講;從適性分組班回到原班之後,他發現他可以跟班上的同學融入討論,他也比較敢發表一些他的看法和想法,我認為是有給他們一些數學上的信心。」
適性分組班在安溪國中
適性分組是新北市的一項計畫,針對學習差異性較大的學校設立。
「數學其實是很雙方的,為了這一群比較中後端的孩子,我們去爭取計劃,每個數學老師也很看重。」
靜怡老師分享適性分組班設立的契機:
「我們用的方式是導師,跟數學老師一起共同討論。我們希望進來的孩子要去珍惜這份資源,然後是『願意學習,但是你在原班沒有辦法有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效果』,我們比較傾向選擇這樣的孩子出來。所以也建議他們,讓他們自己覺得說『我今天出來適性分組班,不是因為班上不要,而是你有新的一個學習環境,他們反而還滿開心。」
除了靜怡老師之外,安溪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師,帶著孩子使用均一,包含適性分組班與原般的孩子,都在老師引導下,每年參與「均一星空探險隊」線上學習活動,養成穩定且持續的學習習慣。
靜怡老師眼中的均一
「均一這個環境是,孩子面對數學的另一道光。我覺得提供他另外一個新的方向,讓他不會只是之前的挫折一直累積到最後。我覺得他可以在這裡找到讓他產生信心的地方。」
七年來,均一很榮幸有機會參與靜怡老師的教育使命,更感謝老師陪伴均一成長。歡迎每一位讀到這篇文章的你,不分職業與年齡,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參與教育的百年大業。
作者 / 編輯|Emily(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 Marketing L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