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三天、共舉辦五場的「2030 教育 AI 年會」,9 月 22 日至 9 月 24 日在華山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盛大展開。第四場趨勢論壇主題為「雙語教育與 AI 」,特別邀請總統蔡英文蒞臨致詞、Google Taiwan 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擔任主題講者,並由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劉安婷擔任主持人,共同思辨未來的教育核心不只要能支撐科技、經濟、安全、對話與民主的升級和轉型,也要永續發展、成就更多孩子。
總統蔡英文認為,台灣學生學習語言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使用機會。如今科技突破學習的侷限,尤其疫情後所帶起的數位轉型趨勢,讓社會投注更多心力關注如何透過 AI 科技來學習語言及新事物。蔡英文總統提到,政府從去年開始推動「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政策強化數位教育,她也相信透過善加利用政府和民間的教育創新內容,台灣學生將能更平等學習、更能依據自己的狀況和獨特性掌握學習進度,同時找到有興趣的事物。

藉由 AI 提升雙語教育,語言是瞭解不同文化的途徑
為什麼我們需要在這個時間點運用 AI 提升雙語教育? Google Taiwan 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分享一個統計數據:在全世界最熱門的 1000 萬個網站中,中文資訊量只有 1.4%,相較於 55% 的英文資訊量,中文資訊非常少。因此,生成式 AI 利用網路一半的內容形成它的大腦,其中中文的影響力非常低,這可能是全世界走向一言堂的最大一步,是非常危險的情形。
簡立峰強調 AI 教育應是利大於弊,因為台灣是少子化國家,格外需要 AI 提高勞動生產力。然而現今國外的語言模式和 AI 系統,並沒有優化給台灣,因此如果台灣不優化自身內容,長期就會面臨文化與主體性逐漸流失的狀態。

國立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表示,每一位下世代公民,都應該是可以在世界自由移動的公民,至於語言就是移動能力之一。透過英文、西班牙文或德文等雙語學習,希望讓學生擁有直接理解不同文化的信心,並擴大視野、增加同理心。最後,在學生具有同理心之後,所開發出來的商業模式、科學應用工具等,才能讓涵蓋面向更加寬廣。

新竹縣立峨眉國中校長陳姿利表示,在自己 20 年的教學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偏鄉。陳姿利校長認為「創新可以來自邊陲」,偏鄉其實有被打造為創新教育基地的潛力,因為在已經落後都市的現實下,偏鄉必須透過有別於傳統的教育方式,才有超車的可能。陳姿利也分享,她不斷和孩子強調學習語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夠吸引別人瞭解自己的文化,而英文是讓我們能被別人看見的工具。比如,峨眉鄉的孩子到各國用英文宣揚茶文化,不僅增加自信與驕傲,也更能提升學習的動力。

政策不應與教學現場脫節,英語是工具而非負擔
在 2030 雙語政策推動下,全台中小學陸續招募雙語教師,並逐漸要求老師需具備英語能力檢測中高級的聽、說、讀、寫程度。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林子斌提醒大家反思:英語成績好的老師一定是好的學科老師嗎?譬如老師英語成績出色,卻不懂如何教導美術的相關知識與技能,豈非本末倒置?此外,林子斌教授也觀察到許多具有教學熱情的老師,用自己中高級的英語能力來規劃課程,但老師們是否有考慮到台下學生可能聽不懂,進而變成討厭英文也討厭學科的情形?因此,若政策與教育現場脫節,就會導致老師在教學現場出現許多痛苦情況,「我們希望雙語是對學習加分,而不是造成師生更多的負擔跟困擾,」林子斌說。
林子斌強調,大家都很喜歡拿新加坡的雙語制度來比較,但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全境就只有 340 間左右的國小。相較之下,台灣有約 3600 所國中小、513 所高中,再加上每間學校的城鄉位置與文化不同,也讓台灣學校面對的情景比新加坡更複雜。因此,新加坡的政策當然可以借鏡參考,但不宜全盤複製。

最後,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呂冠緯補充,在今年首屆教育 AI 年會的論壇和展覽,大家可以看見一個以民間為主的教育平台能得到政府支持,甚至未來還有可能設置教育 AI 的專責協調組織,這也讓更多人相信台灣非常有機會把教育 AI 做好,並期待有一天能串聯整個生態圈的上下游產業,推動台灣教育走向全新時代。
(原文刊登於科技報橘,感謝免費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 均一教育平台董事長呂冠緯:教育 AI 可以成為下一個台灣的世界級創新
- 【2030 教育 AI 年會 ── 趨勢論壇 I 】「偏鄉教育與 AI」: 當 AI 助攻教學已成全球趨勢,台灣如何成為 AI 教育大國?
- 【2030 教育 AI 年會── 趨勢論壇 II 】「數位學習與 AI」: 數位學習需公私協力,懂得使用 AI 就能進一步翻轉教育
- 【2030 教育 AI 年會 ── 趨勢論壇 III】「創新教育與 AI 」:社會共識是改變教學的關鍵,勇氣是開創教育新模式的必備
- 【2030 教育 AI 年會 ── 趨勢論壇 V】「人才發展與 AI 」: AI 推動教育走向新時代,掌握探索力將成未來學習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