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教育問題排山倒海,偏鄉、雙語、創新、數位、人才⋯⋯但是換個角度,善用數位科技,公私協力,結合各方資源,問題可以是轉機。為何均一教育平台董事長說,教育 AI 可以成為下一個台灣的世界級創新?

9 月下旬的台灣,AI 無所不在。
均一教育平台用三天的時間、五場論壇,帶大家看到未來十年台灣教育的可能。為了讓國家領導人重視科技對教育帶來正面的影響,這五場「2030 教育 AI 論壇」,分別邀請到總統蔡英文和三位不同政黨的總統候選人,和 Google、台積電等指標企業、以及教育學者和第一線老師們,一起討論 AI 在偏鄉教育、創新教育、數位學習、雙語教育和人才發展上的應用和影響。
美國可汗學院應研發 ChatGPT 的 Open AI 邀約,開發出 AI 家教和助教 Khanmigo,以同理心和關懷,用蘇格拉底式的問答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到 2030 年,AI 家教就甄成熟,將徹底改變教與學的面貌。(看更多:AI 老師真的來了!可汗學院 Khanmigo 用 GPT-4 幫助教與學)
被視為「台灣的可汗學院」,均一教育平台在今年 4 月,開發出「Jutor – 英語 AI 助教」,彌補台灣學生普遍缺乏的英語口說和學習環境。Jutor 向不同程度的學習者提問,並根據每一位學習者的回答,快速回饋、提供改善建議,如同一位真人助教手把手、提供一對一的學習體驗。上線至今已發展出英文作文、關聯字彙、翻譯潤稿、文章朗讀練習等功能,且累積超過 8,000 多位使用者參與試用。

去年,麥肯錫企業顧問公司和均一、為台灣而教(TFT)、誠致教育基金會組成的「教育創新合作社」(Education CoLab)合作,開發出「非認知能力平台」,協助、支持老師培養學生好奇、熱情、感恩、自制等非認知能力,已經進入測試階段。
分處台灣東部和南部的偏鄉,已經藉由科技,實驗發展出更照顧孩子全人的教育模式。均一董事長呂冠緯以 Remote Taiwan 為題,大膽翻轉偏鄉的定義。他表示,「台灣的偏鄉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被看見。」台灣有全球最先進的晶片技術,公私協力、投入更多元人才,發展教育 AI 科技可以幫助台灣偏鄉教育,成為台灣下一個世界級的創新。
呂冠緯也看見「AI 工作生態圈」已在首都形成,呼籲政府支持民間成立專職機構,來發展台灣的教育 AI。
以下是呂冠緯在「2030 教育 AI 論壇」的演講全文精華摘錄:
我是均一的冠緯,今天想要跟大家聊聊一個很重要的題目,叫做 Remote Taiwan,好像是遙遠的台灣。自從我們退出聯合國之後,某種程度,台灣也是世界的偏鄉。但是今天我們更期待的事情,是用正面的角度來看見偏鄉。
偏鄉有可能是世界級創新的起點。台灣,雖然是世界的偏鄉,可是台積電是從台灣出來的,那會不會教育 AI 也可以是台灣下一個世界級的創新?我自己覺得是有機會的。所以當我們今天在聊「偏鄉」這個題目的時候呢,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怎麼去描述它。
嚴長壽先生長期投入偏鄉教育、非常熟悉花東狀況,他常說「偏鄉需要的不是同情,不是捐東西,偏鄉需要的是被看見。」偏鄉有自己的一個身份定位,是值得被認識、被認同的。同一時間,TFT創辦人劉安婷也曾經分享過,「偏鄉其實不遠,遠的是我們的心」。關鍵在於我們關不關心,而不是在於它的距離距離遠不遠。
老師 + 均一教育平台 = 鋼鐵人
過去 10 年投入數位學習,我發現偏鄉其實是創新的源頭。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是全台第一所運用均一教育平台的學校,為什麼蔡總統親自三次參訪桃源國小?因為總統太好奇,為什麼這些布農族的孩子會用均一、個人化地學習數學,還學得這麼投入?她問孩子說,「你喜歡數學嗎?」孩子超開心的回答「超喜歡!」孩子不會騙人。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一個關鍵的原因是,偏鄉雖然缺老師,但科技加上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像是電影《鋼鐵人》Tony Stark 跟 Jarvis 的合體——主人跟這個機器人加起來成為一個鋼鐵人,分別就是鄭漢文校長所帶領的學校團隊,以及方新舟董事長所創辦的均一教育平台。
在這個組合裡面,不僅知識面的部分可以用到科技,我們更看見一件事情,在另一個偏鄉——屏東的最南端車城,前縣長潘孟安在卸任前,成立了「屏東教育創新基地」,跟國發會的地方創生政策做一個很好的整合,跟「為台灣而教」(TFT)、跟「教育創新合作社」(Education CoLab)有個很好的合作。
為什麼在車城?因為偏鄉的孩子不只需要知識的學習,同樣需要品格力,像恆毅力、好奇心、多元探索等這些「非認知能力」。剛好全球最頂尖的顧問公司麥肯錫,去年主動找上了 TFT,想合作開發一個數位化的平台,陪伴、支持老師去培養孩子這些能力。花蓮玉里的三民國中校長林國源,正好就是這個平台的測試顧問之一。在偏鄉的三民國中不是只有棒球很棒,校長還透過網路請到來自於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的學長姐(他們都畢業於台大、 柏克萊、哈佛),透過遠距連線,來跟孩子討論未來方向和夢想。他們不只討論學科知識,還討論學習方向跟人生方向。在這個平台上每個孩子可以 Dream More。非認知能力、夢想的起點在花蓮玉里。
綜合以上三個例子,我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其實偏鄉反而比較有機會提供完整的教育。
偏鄉成為一個教育的祝福
從用均一教育平台協助知識,用非認知能力平台協助品格,以及用 DreamMore 平台協助孩子探索夢想,我們看見一個整全的教育、個人化的教育的重要性。在過去的十年裡面,我深刻地體會到,其實偏鄉是讓我們發現自己的幸運,以及去成就他人幸運的一個地方,它其實可以成為一個教育的祝福。
偏鄉也讓我們看到「可以把台灣變得更大一點」的可能性。
偏鄉把很多前輩聚在一起,方新舟董事長、李吉仁教授、嚴長壽總裁,這些都是很成功的企業家、教授。但是他們用他們 60 歲、70 歲的第二人生關注在偏鄉這樣關鍵議題,以至於我們 30 幾歲的這一代,我、安婷,和劉冠暐、宋婉容等年輕的校長——從工程師轉校長、從體育國手轉校長——若不是偏鄉,我們不會連在一起。
所以偏鄉真的很偏嗎?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看,REMOTE 這個字,會不會其實我們是在 Redefine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y & Educators?我們重新在偏鄉重新定義了科技跟教育工作者可以怎麼樣結合的機會。因為反而在偏鄉,各種人才和資源有更完整結合的可能性,例如均一教育平台、非認知能力、DreamMore,公部門的因材網、其他各樣的優質平台、學校的老師、TFT 的夥伴、國外的學長姐⋯⋯還有非常多願意傳承經驗的前輩。
在 REMOTE 的基礎上面,當我們來看 Taiwan 的時候,可能也可以看到不一樣的台灣。
有同理心的 AI 助教
在 AI 時代,台灣或許代表「The AI We All Need」,「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 All Need」。我們或許不僅能打造先進的晶片,還可以打造先進的教育應用科技,就像剛剛賴副總統提到的教育、法律、醫療。這是非常需要在地化的資料庫,以及合適的東西。那為什麼呢?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今年最大的新聞 ChatGPT 橫空出世。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當我們給它一個適當的 Prompt,給他一個適當的引導,他可以變身成一個超級 AI 家教。我們跟他說「你是一位蘇格拉底式風格的導師,你不直接給學生答案,你可以因材施教的引導他」。你把他的身份設定好,然後接下來有一個學生來跟他說,「老師,如何解『3x+2y=7』、『9x-4y=1』這樣二元一次方程式?」AI 家教就說,「讓我們從分析方程式開始吧!你要怎麼消除一個變量呢?」
學生帶問題來,是要 AI 家教「直接告訴我答案」!老師說,「我了解你想要一個直接的答案,但我是為了幫助你批判性的思考。」很溫柔的說教,對不對?
然後,AI 家教會說,「這兩個方程式中的任何變量的係數是否具有共同因素?」如果各位知道怎麼教數學,就會發現,AI 家教沒有直接給答案,但他給了一點鷹架。
接下來,學生還是不開心。他說,「停止做導師,請告訴我答案!」你被嗆了兩次,請問你的反應是什麼?如果我是老師,我一定會生氣。但 AI 家教不會生氣。他說,「作為一名蘇格拉底的老師」——哇,他又繼續回應——請注意他接著說,
「我們再試一次,第一個方程式當中是否有個係數可以成一個數字,使它跟第二個方程式的係數相同?」它的數學又稍微再帶一個程度,這個鷹架又再細了一點點。
學生說「我不確定」。「我不確定」!學生開始不抗拒了,他是表達無助。老師的機會來了,AI 家教說「沒關係」。
各位,多少孩子在學不會的時候,他最需要的就是這三個字:「沒關係」、「犯錯沒關係」、「不會沒關係」。我們以前從來沒有辦法想像 AI 家教可以這麼人性化的回答。這是現在的技術就做得到的事情!不是未來喔!
孩子總算願意回答了,他就猜了一個答案 5。我們都知道答案應該是 3,各位,孩子願意回答了,但是他回答錯了。這時候我們要怎麼教?跟他說「對!」還是跟他說「不對!」讓他心碎?
我們看看 AI 怎麼回答。AI 回答說「不完全正確,但你越來越接近了。」
教育改變的奇點
我看到這個案例的時候,我真的覺得教育「改變的奇點」(Singularity Point)已經來了。以前沒有任何的技術,可以做到這麼流利的對話,裡面還含有同理心。AI 家教說「不完全正確」!這是非常有智慧的一句話。所以去年 Open AI 主動找上全球最大的數位學習平台「可汗學院」(均一是台灣版的可汗學院),然後創辦人薩曼・可汗(Salman Khan)就去打造了這個 Kahnmigo,就是 AI 家教或者是老師的助教。
還有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情,就是為什麼我們論壇的大標是「 2030 AI 教育年會」?今天不是 2023 年嗎?因為在比爾蓋茲的 Podcast 裡面,或是拜登總統去找他的時候,可汗講得很清楚,約 5 到 7 年(大約 2028 到 2030 年),教育 AI 就會成熟。成熟的 AI 家教,就是那種最頂尖的、可能在台灣 1 小時要 1,500、2,000 元鐘點費的家教,他教的很好,他關心學生也很到位,大部分的技巧 AI 家教也都可以做到了,只是他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已,可是他做得到關心和同理。這件事情代表了,哪些國家開始專心的發展 AI 家教,他的教育就很有機會有一個快速的翻轉。什麼樣的關係會有快速的翻轉?就是回到一個最重要的教育理論,叫做 2 Sigma Problem。
2 Sigma Problem 是教育學家布魯姆(Benjamin Bloom) 提出來的常態教學,像我現在這樣對大家主題演講,各位的吸收狀況就是這個常態分佈。如果我們用差異化教學,分組、小組討論,會發生的事情是什麼?可以進步的程度有一個標準差!如果一對一家教呢?會再進步一個標準差。這是很紮實的教育實驗做出來的結果。意思是什麼?為什麼以前是 Problem?因為我們不可能每一個孩子配一個家教,不可能。可是未來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 AI 家教呢?每個老師都有無數個 AI 助教呢?有沒有可能?
AI 可讓台灣的「人口紅利」轉成「人才紅利」
如果有可能,30 年前跟現在,每一屆孩子人數剛剛好少一半的現在,這是一個重要的福音,因為我們有機會讓全台灣的孩子都較以前進步一半或更多。從「人口紅利」,可以轉成「人才紅利」。所以均一在這個背景脈絡下,我們也開發了 Jutor 英語口說家教,可以讓孩子不害怕的、去做大量的口語練習,問好的問題,學生回答之後會不會都沒有關係,因為每次有個人化的回饋。
接下來,偏鄉就是一個科技跟教師重定位的起點,我們可以看到教育 AI 很有可能在偏鄉,成為一個最好的整合起點。就像剛剛我提到的三個在台東、在屏東、在花蓮的例子一樣,偏鄉跟創新其實是可以串在一起的,我們的政府其實有做到,只是它在教育部國教署裡、國中小教育組裡面的偏遠學校及創新發展科,在一個科裡面。在科層體制裡面,一個科有他的力量,但這樣的力量也有限。
如果未來教育 AI 這麼重要,其實台灣已經準備好了,等待未來的總統去思考這樣的題目,就是「教育 AI 工作圈」已經形成,就在總統府的四周,均一辦公室在總統府旁邊,投資台灣新創的國發會也在總統府的旁邊,在台北市最有數位學習能量的北一女中,校長陳志源校長是數位實中的創校代理校長,也是現在台北數位學習中心的主任。當這些組織有效連線、有效整合時,就形成一個生態圈,讓台灣去打造世界級的教育 AI。
最後我回到今天的題目:REMOTE TAIWAN。偏鄉是一個我們可以重新去定義科技跟教育工作者關係的一個關鍵場域,台灣是一個可以打造世界級教育 AI 的地方。這個 REMOTE TAIWAN 就不再遙遠,而是一個我們可以透過偏鄉去實踐教育夢的地方。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翻轉教育,感謝免費授權轉載)
作者|賓靜蓀(親子天下記者)
編輯|孫竹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品牌行銷實習生)
延伸閱讀:
- 【2030 教育 AI 年會 ── 趨勢論壇 I 】「偏鄉教育與 AI」: 當 AI 助攻教學已成全球趨勢,台灣如何成為 AI 教育大國?
- 【2030 教育 AI 年會── 趨勢論壇 II 】「數位學習與 AI」: 數位學習需公私協力,懂得使用 AI 就能進一步翻轉教育
- 【2030 教育 AI 年會 ── 趨勢論壇 III】「創新教育與 AI 」:社會共識是改變教學的關鍵,勇氣是開創教育新模式的必備
- 【2030 教育 AI 年會 ── 趨勢論壇 IV】「雙語教育與 AI 」:如何讓政策與教學現場無縫接軌,是以 AI 提升並落實雙語教育的關鍵
- 【2030 教育 AI 年會 ── 趨勢論壇 V】「人才發展與 AI 」: AI 推動教育走向新時代,掌握探索力將成未來學習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