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十年,均一負責人呂冠緯給畢業生的祝福——尋找你人生中的 3M

各位畢業生與所有在線上參與的貴賓們,大家好。我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的負責人,呂冠緯。很榮幸能受邀到我的小妹以及岳母的母校分享。

我是快 10 年前從大學畢業的。這十年,我經歷了當兵、戀愛、投入創業團隊、成為組織負責人、結婚、生女,有成長、有快樂,更有徬徨、恐懼。我常問自己,這 10 年我的學習是什麼?我自己的總結是「3M」。

3M,可以是「300 萬」的縮寫。如果送你 300 萬作為畢業禮物,我相信你會很開心。但我聽過一句話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雖然我沒有這麼多份 300 萬的金銀可以給各位,但這「3M」的體會,真的是我所有能給的最珍貴的。雖然,因為疫情我們無法面對面,但仍希望透過畢聯會請我錄製的這一支影片,在現在或未來成為你不知道方向的時候,有這「3M」給予你一些陪伴的力量。

第一個 M — Mate:找到你的終身摯友

第一個我想要跟你分享的 M ,是「Mate」 。Mate,講的是「夥伴」,Classmate 是同學、Roommate 是室友。這些都是大學時期我們可能自然就會累積的夥伴關係。但當我們畢業以後,你會逐漸發現,真正的 Mate 是要刻意去尋找、去經營的。

要怎麼找你畢業後的 Mate?是能夠約出去夜衝、逛街或者打 Game 的?還是有其他辨別的方式?我想邀請大家先想想你的答案,放在心中,在此同時,讓我先跟大家分享兩位影響我極深的 Mate。

第一位,是我的一位高中同學。今天的他,是一位投資公司的負責人,管理上億資產,用長期的眼光幫助中產階級預備自己的退休金。每天他4:30起來,有紀律的看書、投資、思考、分享,是 Podcast、Clubhouse 上大家追蹤的投資分享者。他幫助我成長的方式,就是透過不斷在自己有熱情的事物上自我精進,讓我看見一個卓越的榜樣,讓我感到啟發,也想要付諸行動,成為更好的自己。

另一位,是我的一位大學同學。現在的他,是一位願意耐心與病友溝通的醫學美容醫師。或許有別於多數人對醫美醫師的刻板印象,他想追求的不是錢,而是重新定義「美」的概念,一種源自自我接納的美。因此,他不會為了錢而去請病友做不合適自己的手術,甚至會勸退一些人,請他們回去再想想。如果沒有足夠的原則,他不可能這樣堅持。而同時,他是在我的職涯中,最願意指出我的缺點的人。在創業期,我曾經沒有太多思考就錄用人,後來不久又想要 Fire 人。他就跟我說了一個世說新語裡面,華歆、王朗乘船避難的故事。說ˊ我沒有想清楚就邀請人,又在危難中要拒絕人,這是不道德的。

我想跟各位分享,畢業後,你跟許多高中大學朋友互動會自然而然因各自的生活而漸漸減少,而真正的 Mates 需要你特別花時間互動,也反應出你重視什麼。對我而言,真正的 Mate 是能用愛心說真話、能啟發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至今我們都常常保持聯繫,甚至也會一起約時間打電動 (笑)

不知道我所重視的與稍早請大家放在心中的答案有沒有呼應呢?我很喜歡一句話說:「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意思就是,真正的友誼,應該是能夠磨練而我們成長的。畢業後,抓住這樣的友誼與夥伴,會一生受用無窮。

當然,Mate 的另外一個意思是「伴侶」。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渴望因著「愛情」甚至是「激情」而找到「伴侶」。大學的時候我也是,但當時所有的交往都以失戀作收。後來我發現,這是因為我渴望找到的是一個「可以滿足我的需求」的人。

如今,我有一個很棒的人生伴侶,你們應該認識她,因為她也是兩年前在國北教大畢業典禮分享的 TFT 創辦人劉安婷。我們交往、結婚、生女至今快 8 年,我發現我最幸運的地方是,安婷就是那位同時兼顧「追求成長」與「用愛心說誠實話」的最要好的朋友。

你和誰在一起,就是在允許誰來影響你,這就是我想跟你們分享的第一個 M,Mate。

第二個 M — Mission:找到你的使命與方向

第二個 M ,是 Mission,也就是使命。什麼是 Mission?對我而言,那是一個埋藏在心中大於自己的長期任務,可能大到一輩子也做不完的。史懷哲醫師的 Mission 是「敬畏生命」,這個 Mission 最終引導他走上去非洲從醫之路。金恩博士的 Mission 是「爭取人生而平等的權利」,這個 Mission 讓他講出了 “I have a dream” 的著名演說,也讓他願意即便在各樣的威脅下,堅持非暴力運動的原則。

Mission 需要花時間探尋,值得正要畢業的你,花 5–10 年的時間去找。怎麼找?怎麼知道自己找到了?我自己的經驗是「在自己的熱情與世界的需要上找到交集」,而投入的時候是「不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有無法磨滅的喜樂」,這,可能就是上天賦予我們的使命 / Mission。

我現在投入的是線上教育的工作,但以前讀的是醫學,而在讀醫學之前,讀的其實是音樂。很多人初次聽到會以爲是我找不到方向。但事實上是,我發現從國中開始,我的心深處就有一種渴望,就是想要「幫助更多人有更正向的思考」,因此當時音樂班的我,就開始學作曲,想透過寫歌帶給人正面的力量。但後來我發現自己應該無法成為夠專業的音樂人,轉而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在順利考上醫學系之後,確實也在自選科上去精神科實習。

但當我在醫院裡面看見弱勢的循環,也發現醫師是需要一個人、一個人救,因而不斷思考是否有更早期、更大量的方式幫助更多人。進而才發現,這個方向可能是教育。從大一時邀請 5 個同學一起用團隊力量家教、演變到大五變成約五百人的補習班主任、到實習醫師時我錄了一部部超過 5000 次觀看的 YouTube 教學短片,我才逐漸更清楚,透過科技改變教育,是最貼近我心深處使命的作法。

因此,雖然 8 年前數位學習在台灣幾乎還沒有人討論,但在考過醫師執照後,我決定挑戰用數位學習幫助弱勢,進而加入了均一教育平台的團隊。

如今,在疫情的期間,數位學習成為了全民仰賴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均一的使用量也在一夕間大幅成長 20 倍,一週內有超過 130 萬人使用,一天有超過 50 萬人,甚至連中華電信來維修網路的技師都對均一平台的功能如數家珍,因為他說他去的每戶人家都在使用。這些都是 8 年前我投入的當初並不可能想像的發展。

常有人會問我,「冠緯,你會不會覺得讀音樂、讀醫學浪費了你的時間,當時你去讀教育不就好了。」但我認為讀音樂讀醫學不僅沒有浪費,反而在我的數位教育投入上,提供我一個不一樣的角度與眼光。因為音樂,讓我在教科學方法時,寫出了「科學方法歌」,至今超過 10 萬次的聆聽,是我錄製的 1000 片影片中被看過最多的影片。同時,因為醫學訓練了我證據本位的思考,善用「診斷、治療」的邏輯,更能推動教育從過去兩百多年的「工廠模式」往「個人化學習」的新典範。

使命,是一個方向,一個讓人在還看不見成果、甚至還不能確認投入與成果是否有關係時,就會因著事情的本質而有動力投入的方向。德瑞莎修女説:「愛是在對方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容我稍稍借用這一句話做修改,我覺得:「使命是在他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熱情與能力可以長期投入的地方。」

我想說的是,不要只是找一個飯碗、甚至不要只是追求一個職涯,要去探詢你的人生使命,一個大於自己的使命。這樣的使命到底要怎麼樣來?或許就得談談最後一個 M。

第三個M — Master:找到你的主人、動力

最後一個M,談的是 Master,就是主人。 Who is your master,誰是你的主人?我想這對多數人是一個奇怪的問題,我哪有什麼主人?

這裡的 Master,講的是「主宰自己人生的力量或中心思想」。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他的 Master,或許是權力、名聲、財富、影響力,也可以是某個核心價值,例如孝順、正直、「活在當下」或愛。你的安慰與成就感從何而來?如果遇到挑戰最不可妥協的是什麼?那就是我們的 Master。我們所思、所想無時無刻都受 Master 的影響,即使我們可能不自覺。

事實上,一個人的 Mission 往往跟 Master 高度相關。如果財富是我的主人,那麼我的人生使命很可能就是賺越多錢越好。如果「活在當下」這個價值是我的主人,那麼我的人生使命可能是不斷尋找下一個讓我當下感到快樂或有趣的體驗。

出社會以後,我發現有許多人事物都會不斷嘗試成為我們的主宰,可能是我們的老闆、可能是社群媒體、可能是某個政治人物或網紅。他們通常不會用很可怕的方式讓我們覺得他們要主宰我們,但可能會試圖用更高的薪資要我們工作上展現某種行為,或用更好玩、或刺激的內容要我們不斷回訪。

如果我們沒有思辨的能力,我們可能連誰已經不知不覺成為我的 Master 都不知道。

詩人 William Ernest 寫過這一首 INVICTUS ,譯作「打不倒的勇者」。詩裡面的最後兩句是這樣的 「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我是我命運的主人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我是我靈魂的主宰。」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我是否有足夠的品格與思辨力,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這首詩曾深深影響南非第一位民選總統曼德拉,陪伴他在獄中 27 年,也深深地影響我。

但是,必須很誠實的說,許多時候我並沒有這麼勇敢,甚至,如果我真的只能依靠自己,我會覺得很惶恐,因為明明我有很多的不知道,應該要有一個更高的主宰、更高的智慧來帶領我,讓我可以有安全感的跟隨。

後來,我讀到了另外一首詩,給了我一些答案。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到 “I cannot choose the best; the best chooses me.” 我無法選擇那最好的,最好的選擇了我。

我開始意識到,那些在我生命當中,讓我想要真心跟隨的師長以及出社會後遇到的領導人,心中都有一份很深刻的愛,一份「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最特別的地方在,它不是用「對價關係」在衡量我的價值,不是看我表現多好,而是在我還最差的時候就接納我,告訴我我是有價值的。我是因為有價值,所以才要去投入使命;而非我必須投入使命後才有價值。這份無條件的愛,成為我的 Master。

有一個這樣的 Master,是我往前走最穩固的根基。祝福你也可以找到這樣的 Master,成為指引你的光。

最後的祝福

各位畢業生,畢業的時候,往往會有很多人給你很多建議。坦白說,不見得所有的建議都真的對你有幫助。而我僅能以我有限的經驗跟你說,當我不知道哪些建議要聽,哪些不要聽的時候,我會找個地方,去靜下來,跟我自己的內心對話。有這麼一句話說:「你要保守你的心,勝於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由心發出。」當我靜下來與我的心對話,我會知道我真正在追求的是什麼。

若還沒找到怎麼辦?總之,不要放棄,就像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 在史丹佛畢業典禮的著名演講一樣說到:”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 如果你還沒有找到你的 Master, 沒有找到你的 Mission, 沒有找到你的 Mate,請持續尋找,不要放棄。當我們用盡全心尋找,當你找到的時候,你的心會告訴你。

最後跟大家分享我個人的體會,當我在探尋我的三個 M 時,我其實是倒過來的,我是先在自己的父母親,以及我很尊敬的前輩,像是史懷哲、金恩博士或者連加恩醫師等,逐漸認識在他們心中的力量,一個「無條件的愛」的 Master,進而在這個 Master 裡找到我的 Mission「讓更多孩子擁有公平優質的教育、並有機會擁有正面的思考」,進而在實踐 Mission 的過程中,因著參與均一,而是遇見我的 Mate,TFT 的安婷。

誠心祝福大家,在畢業十年的時候回頭看,也能充滿感恩的說,我找到了我的 3M: Master, Mission, Mate,我的主人、我的使命、我的夥伴。

再次謝謝各位的邀請,也祝各位畢業快樂。

原文出處、作者| 呂冠緯 Ray Lu(均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命的改變從教室開始

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前,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在學校度過,許多孩子的成長與改變也在這裡發生。有些孩子從討厭數學到數學成績名列前茅、有些孩子從討厭學習到願意學習,卻也有些孩子無法前進,不論是學習動機低落、教育資源受限,都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也因為看見了這些孩子的困境,我們希望透過科技的力量,提供孩子們優質且免費的學習資源,落實教育平權,打造一座沒有牆的教室。

我發現,原來教學就該是看見孩子真正需要被幫忙的地方,而不是看教學指引而已。

大同國小.林政琦老師

教室裡的改變

均一在一次次與學校、課輔班的合作中,看到許多成長與改變的故事。

我們看到有孩子從一開始放棄數學、不敢發問,到後來能主動舉手發問,甚至能教其他同學;也看到有老師體悟到成績不是一切,重要的是孩子們的學習態度以及如何面對挑戰與困難。

可能有一些東西並不是,成績單上面看得到的,有的時候我們好像,太在乎這個學生的表現是集中在成績這一塊。

文英國中.李延慶老師

孩子有無限多的可能正在教室中發生,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創造更多免費優質的教育資源,讓更多孩子的未來有好的改變。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不分城鄉,教室裡的學習弱勢

不論在都市或是偏鄉,教室裡都存在著學習弱勢。每個孩子的學習步調、吸收知識速度都不同,如果孩子們沒辦法在教室裡學到適合自己步調與發展需求的內容,都有可能處於學習弱勢。我們希望透過平台上免費有趣的學習影片與習題、科技化的平台輔助功能,讓這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培養自信找回成就感,發揮原生天賦。

我們藉由課輔班合作計畫與學習扶助計畫,讓更多學習速度不同的孩子,得到差異化的教學,弭平學習落差,並在過程中持續鼓勵、陪伴孩子與教師

課輔班合作計畫

透過與課輔班合作,均一提供平板筆電載具、專業師資培訓與觀課陪伴,協助課輔班老師能以遊戲化的數學學習模式,讓弱勢孩子重拾學習興趣、鞏固基本學力。合作期間,也看到許多老師陪伴孩子的動人故事,我們記錄這些過程與故事,也邀請有興趣的你,點擊下列文章更了解計畫成果,也認識課輔班老師的故事!

有位平常學習上較落後的孩子,跟我分享,是磨數營讓她愛上數學。甚至跟我說 : 努力沒有做不到的事!

屏東躍愛課輔班 林綺漩 老師

學習扶助計畫

在 106 學年度,均一與苗栗縣和屏東縣分別合作進行「結合均一的課中補救」試辦計畫。藉由一般課堂的時間,抽離需要額外學習扶助的孩子到「學習扶助班級」,搭配均一平台的使用,有效診斷學生的學習斷點,提供個人化學習。

經過三年的顯著成效與現場教師的正面迴響,109 學年度起,均一在苗栗、屏東推動學習扶助「深化」模式,除了繼續數學課中學習扶助外,期盼藉由更深度投入的專案教師、更具規模的教師社群、更系統性的增能與支持,為學習扶助的師生帶來更有效的教與學。

學習扶助計畫進行的這幾年,我們不只看見許多孩子學習的進步,更看見許多老師教書育人的理念,邀請你點進下方文章,認識其中一位專案教師的故事。

苗栗文英國中李老師照片

帶孩子走出教室裡的無力感 —— 苗栗延慶老師分享

在眾多均一平台上的老師當中,今天想特別與大家分享延慶老師的故事。延慶老師是「均一課中學習扶助深化專案」的老師,他觀察到,傳統一體適用的教學當中,班級內存在的學習落差影響了孩子的學習信心;透過「課中學習扶助」,老師們能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學習成就感,以及對未來的信心。

了解更多 »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是老師,也是教育創新家

在均一有一群老師,不只出現在第一線教學現場,分享如何利用平台提供孩子們差異化教學,給學校或課輔班的老師,更設計出多元跨領域的課程,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我們在台灣擴大推廣 Code.org 的 Hour of Code 一小時玩程式,團隊夥伴製作中文化插電與不插電的程式課程、結合創意的教學設計,讓 Code.org 這套全球廣受好評的程式課程,在台灣的使用濃度達到世界排名第九、亞洲排名第二,讓臺灣的程式教育能夠與國際接軌。課程資源與師資培育,都逐步與國際接軌。

「模組化的課程設計,不論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課程規劃得很完整,老師能很清楚第一步要如何開始、接下來又該怎麼做,以及背後的教學目標,搭配程式闖關遊戲,小朋友會更有動機去嘗試、思考,甚至他們做完後、還會想再做一次,主動地去複習所學!」

太平國小 陳宜均老師

為了讓孩子透過程式學習運算思維,均一也設計了一系列 Scratch 課程,採取專案導向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以深入淺出的講義或影片引導,經由不同領域主題,’當孩子面對給予的任務,將學習如何解構問題、摘要重點、發現規律,循序漸進地練習程式的思考。

數電快閃教室

數電快閃教室計畫,是團隊夥伴到教學現場透過「數學 X 電腦科學」的跨領域課程,將好玩、互動性高的電腦科學融入數學的課程內容,讓孩子覺得原來數學可以這麼有趣,學到的知識也可以加以應用。均一也透過此課程和現場老師分享跨領域教學,探索更多的學習可能

後續雖遇上五月份的疫情,團隊發揮創意推出「線上快閃教室」,以線上的形式,快閃 18 所國小的線上教室,帶來「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主題分享,總計有 329 位學生參與,我們希望藉由這個活動,讓孩子在疫情期間能夠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和節奏。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專案計畫,也就是平台上「電腦科學起步走|一起說故事」課程,是源自 Google 開發的 CS First,均一除了將其中文化翻譯,並且配合 108 課綱將課程內容和教學模組在地化。課程內容以程式作為跨域學習的槓桿,融合電腦科學、語文、音樂、藝術,鼓勵孩子用想像力編寫動人的故事,並且練習程式的思考。

此課程也獲選「 第三屆未來教育.臺灣100 – 全臺年度百大創新教學專案」的獎項殊榮。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細緻的課程架構,並附有專人引導的自學影片,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和創作速度前進,人人都有成就感!

KIST: 拯民國小.宋亭緻老師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教室裡的風景

每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有那麼幾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師。有的老師幽默風趣、有的嚴厲而堅毅,有的老師像是再生父母,讓我們從學習與探索中,發揮生命更大的價值。

在 2021 年 的停課期間,有一種老師大量增加了,他們是守護孩子學習不中斷的「抗疫老師」,在短短幾天內,設法與孩子取得聯繫、使用各種數位工具,並給予遠距支持。

事實上,在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一直都能看見這些義無反顧為孩子付出的身影。以下是均一在推動教育改變的路上,遇到的幾位老師,希望透過簡短的文字、影片,與你一起分享,均一在教育現場的看見。

均一教師的身影

安溪國中——靜怡老師

靜怡老師任教於新北市安溪國中數學科,七年前開始使用均一教育平台,並將均一應用在「適性分組班」與自己的班級教學當中。

「讓孩子不會只是之前的挫折一直累積到最後,讓他可以在這裡找到讓他產生信心的地方。」/ 靜怡老師

點我看靜怡老師的完整分享 >>

 

安溪國中靜怡老師

 

高雄岡山教會課輔班——子婕老師  

子婕老師雖罹患罕病,仍完成中央大學數學、資工雙主修,更因為從小便與媽媽在教會服務弱勢孩童。研究所時對數位教學產生興趣、畢業後即投入弱勢教育。2020 年導入均一教學後,子婕老師與課輔團隊投入其中,幾乎天天討論到深夜。雖然孩子的學習成就並沒有一飛沖天,但她認為,孩子的正面心態、學習品格才是第一順位。

「我希望這些孩子記得,小時候有這麼一群人拼 死拼活努力去愛他們,他們是值得被愛的。」/ 子婕老師

點我認識「弱勢課輔班計畫」>>

均一如何支持教師

均一經由支持教師,更規模化地影響孩子。

在子婕老師參與的弱勢課輔班計畫中,均一在兩年內培訓了 110 位教師,其中有 87% 的老師過去未曾使用數位平台輔助教學,在經過師資培訓後,提升了 20% 老師的教學信心,大多數老師更能夠獨立於課堂中教學,陪伴孩子探索數位學習平台,找到適合的學習內容。

除了弱勢課輔班計畫之外,均一長期與苗栗、屏東學習扶助班級合作,培養學習扶助科技教師。疫情期間,更曾累積上千名老師同時在線參與研習培訓,支持全台教師、家長陪伴孩子停課不停學。疫情之後,超過半數的現場教師仍持續採取科技搭配教學,數位學習將是教師、學生、家長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我們期待持續投入培訓資源與教學法開發,支持現場教師,進而支持更多孩子。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