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轉載自:呂冠緯個人臉書分享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又好又快又便宜的 AI 家教,即將橫空出世?作為一個有醫療訓練背景的教育工作者,我並不喜歡講太「誇張」的話,因為在醫學系有一個基本訓練,叫做「證據導向」。
但這個看似誇張的標題,在 OpenAI 推出 ChatGPT 後,對我來說已是事實。現在的 AI 家教好在哪、發展快在哪、便宜在哪?當這樣的 AI 出現後,對教學與親職的衝擊在哪?最後,我們作為老師或者家長,又可以做些什麼?
不斷進化的蘇格拉底家教與英語口說老師
ChatGPT 去年底(2022年)橫空出世,先用 3.5 版本讓大家感受,而今年3月升級到 4.0 版,OpenAI 官方網站分享的第一個應用案例就是「蘇格拉底家教」,這個其實去年八月 OpenAI 就找可汗學院合作的一個成果。
以下是它們先給 GPT 4.0 的指令:「你是一位總是以蘇格拉底式(提問對話式)風格回答的導師。你從不直接給學生答案,而是嘗試用正確的問題幫助他們學會獨立思考。你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知識調整問題,將問題分解成較簡單的部分,直到它達到適合學生的水平。」
想必大家很好奇,在這個前提下,學生若帶著問題來,ChatGPT 會怎麼跟學生互動,我摘要一些有趣的互動。
當學生問了一個二元一次方程式問題,期待直接獲得答案,而 GPT-4 給予的是引導而非回答時,學生生氣地說:「請告訴我答案! 」一般來說,如果是偷懶的家教,可能就直接講答案了,畢竟跟學生有衝突也是很累的事。又或者,即便想要細心引導,可是聽到學生比較「兇」的溝通,內心總會不耐煩。
不過 GPT-4 的回答相當有水準:「我了解你可能想要一個直接的答案,但我的目的是幫助你批判性地思考,並指導你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讓我們專注於任務。這兩個方程式中的任何變量的系數是否具有共同因素? 」這句話分三個面向,第一表達同理,第二溝通目的,最後回到教學。
當學生總算願意回答,但是回答錯了,身為老師或家長,你會怎麼做?我們看看 GPT-4 怎麼回答?「不完全正確,但你越來越接近了。 」當我看到「不完全正確」這五個字時,我非常驚訝,因為若回答「不正確」,那可能會挫折了孩子剛剛願意嘗試回答的心,但若回答「OK」卻又好像沒有指出孩子的問題。「不完全正確」最後再補一句「但你越來越接近了」,讓我感覺到這個蘇格拉底家教有同理心、有能力引導,並且若細看詳細版解答,你就會發現他真的是能搭教學的鷹架。
除了蘇格拉底家教,另外一個非常明顯 GPT 出現直接帶來的突破 ——語言學習家教。因為語音文字互轉的技術本來就成熟,配搭上 GPT 以後,跟 GPT 語音對話變得非常容易,YouTube 上有非常多這樣的影片。均一平台團隊也在最近推出 Jutor Beta 版,讓重視雙語的台灣,有了可以適應孩子初級到優級、CEFR A1 – C2 任何程度的系統,而且還可以依據文法與流暢度給孩子回饋。
這些進展都將非常快,GPT 從 3.5 到 4.0 ,才四個月左右的時間,高中先修微積分考試可以從 PR(百分等第)值 0 進展到 40、美國律師考試從 PR值 10 進展到 90 的通才型考生,重點是這樣的成績是還在持續快速進步中。
日前,可汗學院推出以蘇格拉底家教為模型的 Khanmigo (可汗好朋友)這個學生與老師的教育好夥伴時,目前這項服務以定期定額 20 美金捐款作為條件。20 美金等於每月 600 台幣,以有一個蘇格拉底家教來說非常便宜,畢竟在台灣家教一個小時很可能就要 600 元,而現在每月 600 元,就有機會擁有專屬蘇格拉底線上家教(目前還是要等等候名單),而且是每天 24 小時一週七天都可以問!

又好、又快、有便宜的 AI 家教真的來了,那怎麼辦?
三個必須要發生的改變:個人化學習、教師家長升級、學校聯盟。
這段時間我受邀去不少場演講與對話,從屏東講到台北、偏鄉小學講到北一女建中,面對家長、老師、校長與教育行政人員,在對話中理出三個共識。
第一:個人化學習會比想像中的更有條件可以實踐
以前期待每一個孩子依據自己的速度、程度做合適的學習,但沒有工具與足夠的師資可以這麼做。現在的 AI 家教將會越來越能協助師生達成這樣的理想。
第二:教師更需要升級,協助孩子高階認知、品格、技能與反思面的發展
以前困住老師「授業」的時間,反而是現在教育現場最可以釋放的時間,老師更重要的任務變成是傳道與解惑。老師教學生學習如何學習、老師靈活的回答不同的問題,將比講述更加重要。社交情緒學習、專案導向學習可能會是教師後續更需要使用的教學方法。家長也是,與其花很多錢讓孩子補習,不如花時間跟孩子一起學習怎麼用 ChatGPT。
第三:學校更需要彼此聯盟以及和 NPO、企業協作。
教師的升級並不是個人的問題,基本上這是「教育界的氣候變遷」的議題。臭氧層破洞、氣候變遷不是單一國家能面對的,因此我們需要蒙特婁議定書、巴黎宣言,就是因為如果有的國家沒有跟上來,那2050淨零碳排根本不可能實踐。也因此像是誠致教育基金會推動的 KIST 學校聯盟體系(2023年目前達到 11 所國中小)或者是 TFT 與屏東作成立的屏東教育創新基地,成為屏東南部 10-20 所學校教師共備的中心點,又或者許多高中之間,甚至是高中大學之間的聯盟,這會變得非常重要,因為變革需要足夠的資源、動能與社群才有可能發生。
作為親師可以做的:學會 ABC 用法請 AI 家教成為我們的助力。我們有 AI 家教以後,關鍵不是去跟 AI 比 AI 強的地方,而是去善用 AI 強的地方,然後再轉換到人更有優勢的地方 – 創意與愛,來成為一個升級版的教師與家長。以下是我個人現在運用 AI 幫助我的方法。
- Assistant(助理),所有我會想要請一個助理做的,我現在都會請 AI 做。翻譯、提供會議摘要、找錯字、把FB文加上 Emoji,這都是我們可以請 AI 做的。而 AI 家教/助教當然可以幫忙出小考題、出引起動機的活動,這都是 AI 可以做的。
- Brainstorm(腦力激盪),這個是我認為所有人跟 AI 之間一定要有的互動練習。當我們需要一個 idea 時,非常適合跟 AI 家教對話。要怎麼跟孩子規劃一趟家庭旅程、要怎麼設計一份跨域 PBL 教案,都可以跟 AI 來討論。
- Check(檢視),在這個假訊息當道的時代,生成式 AI 其實自己也會出錯,不過像現在與 GPT 整合的 Bing(微軟推出的搜尋引擎)或者接下來會有「瀏覽」功能的 GPT 都可以讓我們把訊息做一個核對,並且會提供完整的出處,這也會幫助我們非常多。
教育已經上百年沒有太明顯的典範轉移,因為這是跟人際脈絡綁很緊的領域,本來改變就很困難,因為多數人無法適應太快的改變。同時,創造改變的條件也一直都還不足,最關鍵的就是好的教育資源還是很稀缺。
不過,當「又好又快又便宜」的 AI 家教來臨,未來 10 年教育風貌的改變,或許會比過去 100 年還要大。沒有什麼好解方,但也不用過度擔心,我們需要的就是當 AI 已經 Open 時,我們的 Mind(心態)更要 Open,不要害怕在嘗試中與大家一起共同終身學習!若台灣社會的氛圍是開放的,反而經過這一波變化,我們在國際中的能量會更提升!
圖片來源:Andrei Kovalev’s Midlibrary 2.0 | The most advanced hand-picked Midjourney AI Styles Library in the known Universe
作者 | 呂冠緯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編輯 | Coco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