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過偏鄉的孩子上課絕望的眼神,所以我真的希望教育可以讓孩子熱衷學習,有勇氣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來自宜蘭大同國小(松羅分校)的林政琦老師,是一個在原住民部落學校的老師。他不是只是一個做夢人,更是一個實踐者,教書到第十年的時候,他發現孩子們的程度差異真的太大,於是就開始積極尋找可以突破的創新教學方式。
懷著這樣的想法,2013年,政琦老師在一本雜誌中看到的均一的介紹,便興起了使用均一的想法。
政琦老師給孩子不同的學習任務,每個孩子在課堂中都有最適合自己的進度。隨著使用均一的頻率越來越深,他發現孩子們會因為在均一上做對題目,而感到非常雀躍,進而加深了自己繼續往下學習的動力。
「均一對高成就或是學習速度比較慢的孩子都很有幫助,過去『完成數學題目』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在已經逐漸變成一種習慣。」政琦老師提到孩子的成長,語氣中充滿欣喜。
2017年,政琦老師無意間得知「兩班三組」這樣的新式教學方式,積極與學校及各個數學老師討論如何運用,並且於去年12月正式開始運用這種教學法:「我們以兩班三組為基本概念,再增加了各組間的『流動性』,以及選組時以孩子自己意願選擇的『三班四組』。
意思是,全校四至六年級的孩子,根據測驗的結果,重新組合成四個程度不同的班級,而孩子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程度。
一段時間學習後,如果程度達標,還可以向上升級,挑戰更難的內容!」政琦老師作為全校最初引入這個想法的老師,推行上經過了多次的溝通與修改,才最終成功在學校實施。
「最初因為我帶的畢業班學生使用均一後成績有提升,其他老師陸陸續續都有嘗試使用均一,而108課綱推出後,其中的核心精神『成就每個孩子』更是與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老師們都很同意要從孩子的學習起始點開始教起。」
關心每一個孩子,不放棄任何一個人更是政琦老師教學生涯的努力方向:「與其他老師們討論過後,我們決定以均一為教學骨架,融合多元化教學,例如遊戲或與生活結合的方式,讓孩子們的課堂不再單一。」
最終,政琦老師在「三班四組」中,成為帶領學習速度較慢的班級老師。
實行半年以來,校園的數學學習風氣慢慢有了變化。對於數學,孩子們不再那麼恐懼,開始願意嘗試與挑戰:「有一個六年級的孩子,平時很安靜,他原先在我的班級,雖然是即將畢業,但是程度仍然為三、四年級,他自己慢慢跟著均一學習後,竟然快速進步,一下升了兩級!」透過這個孩子的例子,政琦老師發現有些孩子只是遺忘了過去的學習內容,幫他們搭好鷹架後,學得很快。在這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原先放棄學習的念頭也逐漸被打消。
十幾年的教書生涯,政琦老師的熱忱不減,懷抱著對孩子們的使命感,及期許他們透過學習成為更好的人,讓政琦老師勇於創新、突破教學。
談到對均一的印象,政琦老師笑著說某個廣告詞道出了所有他想說的話:「勁有用(台語:真有用)!」
「『勁』指得是團隊很有衝勁,我常常在週末與團隊提出改進建議,但是你們從來都不會有怨言,我可能是團隊的黑名單了吧!」政琦老師邊說邊笑,這幾年因為政琦老師的建議,使得平台很多地方都有了提升。
「『有』的意思是『有效教學』與『有感學習』,因為平台後台與大數據,可以幫助老師突破迷思,提升教學,日積月累,孩子們學習提升,均一對他們來說像是朋友一樣;『用』指的是均一是一個免費的平台,大家都可以使用,不設限任何門檻!」
訪談最後,政琦老師與我們分享實行了「三班四組」後,目前的運作方向與自己當時想像的很接近,孩子們逐漸建立學習信心,不再畏懼數學。
他期待有更多的孩子、更多老師願意嘗試這樣的教學法,讓孩子不再是教室裡的客人,學習不再是一個讓孩子痛苦的課題,而是指引他們未來方向的指路燈。
--本文摘錄自均一教育平台五週年特刊
均一教育平台五週年特刊
均一教育平台在今年邁入第六年啦!今年由誠致教育基金會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共同出刊,特別製作出均一教育平台五週年特刊,裡面紀錄均一過去五年每一步勇敢的嘗試、每一份對台灣教育的熱忱、對教育科技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