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花蓮縣三民國小校長 施信源
花蓮縣玉里鎮的三民國小,是三所 KIST 實驗學校的其中一所,一走進校園,斑斕的色彩馬上讓人感受到溫暖。「我高中的時候是在一棵樹下,想清楚人生的規劃。高中的時候我對自己未來感到迷茫,成績不是很突出,還好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好老師幫助我。所以想著未來也能『教人』回饋社會。」信源校長笑著,說著不經意成為老師的經過,但這一切的不經意似乎有更多緣分的安排。
「小時後我身處高風險家庭,父母很小便離異,父親也經商失敗,但還好,因為父親始終對我的教育很嚴格,也遇到了很多好老師,我才沒有變壞。成為老師,內心只是單純希望像我這樣的孩子能夠少一點。」教學近 20 年的信源校長回憶這段過去,同時也分享了經過很多波折終於如願成為一名老師的喜悅,「剛成為老師時,很感謝當時受到許多校長的器重,很快升為了主任,做了幾年行政職,但我始終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當導師的經驗,也希望可以透過一個曾擔任行政職導師的角度,讓行政與教學兩邊有良好的互動與溝通。」

認識均一,源起看到學生的需求
「認識均一的時候我剛好擔任資訊組長,對我來說資訊融入教學除了播放影片給學生看,更多應該是背後的數據,可以幫助老師瞭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幫助老師更好地教學。可汗學院是當時最適合的平台,有天無意間在網上搜索『可汗學院中文化』,竟然找到了均一!」信源校長興奮地說著這個「無心」的經歷,這竟開啟了爾後與均一多年的合作關係,「最初我與美雯老師讓學生在電腦教室使用均一,第一次的經驗真的很崩潰!花了30分鐘才讓所有學生登入均一,當時我們真的很想放棄,就在這個念頭閃過的那一刻,奇蹟出現了!教室突然安靜,所有學生都在專注用均一做數學,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與美雯互看了一眼。」
「當時我們知道這就是我們要的東西。」
數位工具+教學法=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找到自己的進度
信源校長後來開始慢慢嘗試在課中運用平板做均一,程度較好的孩子開始超前進度學習,程度較弱的孩子也慢慢利用均一補齊先備知識,他回憶:「那時突然有一個感覺,原來我們需要一種東西可以橫貫教材,將學習拉得更寬,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在這個課堂找到屬於自己的進度。我後來發現這個數位工具絕對不是只是工具,未來應該更融合教學法,融入課程內涵。」
將均一導入課堂後,信源校長觀察數位學習的確是很好的動機工具,妥善使用便能鼓動孩子重新找回學習的契機,而孩子透過影片自學,就能逐漸建構自學習慣的養成。然而在推動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一些困難,「最初我希望能讓孩子邊做筆記邊看影片,留下更深刻印象,但我後來發現他們的筆記做得很凌亂,因為他們總想著這個只是給自己看的而已。心裡總覺得這樣看影片的方式是不對的。」
在當時信源校長不斷地思考要怎麼做可以更幫助孩子,後來他從國外老師那邊得知 WSQ( Watch-Summary Question )學習單使用。
「 2014 年無意從國外老師那邊得知他們使用 WSQ( Watch-Summary Question ),這種學習單它跟你說一個概念,但是不會給你答案,當時我們就想辦法引進這樣的東西。後來歷經精緻化學習單的過程,運用認知發展理論的邏輯去設計,讓它更讓符合教學以及孩子的需求。」透過 WSQ 學習單的協助,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留下觀片紀錄,除了發展筆記外,更可以看到看到孩子對訊息擷取的狀況,對於迷思概念或是自學程度的定位,而在發展成熟後,信源校長更是大方地與許多有志利用均一做翻轉教學的老師分享 WSQ 學習單的使用。
懷抱共同改變教育的願景,讓教育成為台灣的輸出
訪談最後,校長談起對均一團隊的印象:「均一團隊給我的最大感覺就是『正向』與『投入』,不管成功的希望多渺茫,你們都願意去嘗試。均一教育平台的出現對於教育體制有正向的刺激作用,也創造了數位教育的典範,因為它很貼近老師,很貼近使用者。」最後校長不忘給與均一勉勵與願景,「均一現在有一百萬的註冊者,這個數字絕對不是隨隨便便得來的,更正因為這樣,均一未來的目標不僅僅只是一個數字的增長,而是正向改變台灣學習的習慣與樣貌。我希望台灣的教育可以越來越好,終有一天讓教育成為我們的輸出。」

--本文摘錄自均一教育平台五週年特刊
【均一教育平台五週年特刊】
均一教育平台在今年邁入第六年啦!今年由誠致教育基金會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共同出刊,特別製作出均一教育平台五週年特刊,裡面紀錄均一過去五年每一步勇敢的嘗試、每一份對台灣教育的熱忱、對教育科技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