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 NPO:青年職涯的全新可能──專訪臺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

「新創非營利組織所講求的並非短期績效、也非賺錢與否,工作內容少有限制,你能擁有做大事的空間。對年輕的同學來說,若你期待一個年輕、少有階層關係的場域,且能在不需要犧牲報酬的客觀條件下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那麼我想,新創非營利組織確實是個很不錯的選項。」—— 臺大國企系教授、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李吉仁。

總是給予青年學子們許多寶貴的職涯意見、對青年們來說亦師亦友的李吉仁老師,這次與我們談到了「青年職涯」這項錯綜複雜的議題。盼望螢幕前的妳/你在讀了這篇文章後,或能對自己未來方向與職涯規劃有些許新的收穫與反思。

李吉仁老師曾於過去的訪談中提過,下班再快樂,也無法解決上班的不快樂。他積極鼓勵青年們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在失敗中找到自己的價值,然而這份課題是如此困難,究竟怎麼做,才能發掘出自己的熱情,找到自己一生志業所在?或許,走入顛覆傳統的教育新創非營利組織,能為你的摸索途徑,漆上一段與眾不同的亮麗色彩。

極端環境之必要

關於青年職涯選擇與自我預備,李吉仁老師指出:「大部分找不到方向或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的人,是不夠了解自己。唯有把自己放到有急迫感的情境下,才會知道你會什麼、不會什麼以及愛什麼、不愛什麼了。」

老師也提到,現在絕大部分 22 歲至 24 歲剛畢業的年輕人並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這個狀況是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接受的,但面臨著出社會這道關卡,找到一個出發點是必要的。而從探索方向的目的來看,把自己丟到一個從來沒有想過的地方,或許正能激發自己對未來的想法。

對此,李吉仁老師舉例道:在美國或是其他西方國家,許多年輕人會花 1、2 年的時間,真正進入一個有別於自己領域及長期舒適圈的環境,去完成追求某個特定使命的專案(Project)。這與亞洲較常見的打工換宿、壯遊等模式不同,對他們來說是相當稀鬆平常的事,此種 Gap Year Learning 的模式,也是探索自我不錯的方法。

新創非營利組織的另類職涯面貌

對各式求職選擇,李吉仁老師為我們作出了以下分析:

在大規模的公司裡,由於分工細密,新進職員時常只能是一顆小螺絲釘,難以快速看見全局。而在尚未成形的新創公司中,則每輪募資都需要看投資者或創投的態度,誰也難以確定公司是否能走到下一個階段,其中常有一定程度的風險。

至於新創非營利組織,由於講求的並非短期績效、也非賺錢與否,因此工作內容較具長遠想法,求職者能擁有「做大事」的空間。

另外在風險衡量方面,則取決於該非營利組織本身的組織架構、資金來源的穩定程度,以及組織使命是否對求職者具有特別有意義這三點的衡量,若以上三者的條件皆相當健全,新創非營利組織其實較多數新創公司風險更小、更為安全。

李吉仁老師表示,對年輕的同學來說,若你期待一個年輕熱情、較少科層結構的場域,且能在不需要犧牲報酬的客觀條件下,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那麼新創非營利組織確實是個很不錯的選項。

不過,以上分類僅粗略概括各組織類型,各組織類型中也皆有其佼佼者與落後者,難以一概而論。對於究竟要加入大規模科技公司如 Google、實力派新創公司如綠藤生機,還是教育科技新創非營利組織均一教育平台、Teach For Taiwan 等,其中核心仍源於個人的價值選擇。

加入新創非營利組織,我將獲得的回饋?

除了以上客觀環境的差異,一個健全的新創非營利組織亦應帶給求職者應有的回饋。根據李吉仁老師的看法,以下三點回饋是求職時的關鍵參考指標:

  1. 組織提供充裕的自我成長空間及合理的薪酬條件
  2. 組織具有嚴格的效率要求
  3. 組織具有相當的社會影響力

首先,要衡量一個人在工作上所產生的價值,其中一項(但並非全部)指標便是工作待遇。

優質的新創非營利組織是有能力打破「因為工作有志工性質,所以你必須要在薪資上被虧待」這種 NPO 刻板印象的,而且如上段所述,年輕人在新創非營利組織常能獲得較自由的發展空間,因此在薪資待遇之外,成為青年成長的舞台也是新創非營利組織所應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

菁英青年們可以將這樣的工作場域視為一所職涯學校,窮盡所有的學習機會,並盡力發揮所長。

再者,嚴格的效率要求對非營利組織來說相當重要。李吉仁老師強調,身為一個具有明確使命的非營利組織,就必須有比他人更嚴格的自我要求,不能因為自己是非營利組織而以鬆散的態度面對。若認為自己只要有愛心而忽略重要程序、規範及責任,組織便不可能持久,相對地,求職者亦應以更加嚴謹的態度面對新創非營利組織這樣的新興職場。

除了以上兩點,「社會影響力」可說是新創非營利組織的檢核標準。一般公司重視的績效是否能持續賺錢、產品能否一年勝過一年,而非營利組織的檢視標準則是能否逐年朝使命方向產生社會改變與影響力,這也是求職者對於非營利組織是否具有價值的重要檢視點。

李吉仁老師也提到:「對有想法的學生來說,若能在一個好的非營利組織中歷練,對任何人的潛力開發與領導力發展都是相當有幫助的。不過當然,這個非營利組織需要有很好的品牌效應,否則大部份的臺灣民眾對非營利組織還是有著傳統拘謹的刻板印象。」

適合新創非營利組織的人才

儘管加入新創非營利組織是自我探索的良好橋樑,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這樣的工作。對此,李吉仁老師提出了三點新創教育人才應具備的特質:

  1. 做事有清楚目的
  2. 瞭解議題對自己的意義性
  3. 為決定負責的勇氣

首先,做事有清楚目的,也就是具有「方向感」的人,既然知道自己要去哪裡,自然較勇於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其中,探索路徑也可以是一種目的,但個人究竟想從這份工作探索出什麼,卻是必須先行思考的重點。

再者,該非營利組織所關注的議題必須對求職者有鮮明意義。唯有當自身擁有熱情,才可能與組織的使命與方向同步,而不至於淪落至雙方彼此內耗,所學亦不符自己期待的窘境。

最後,除了為自己的職涯決定負責,勇於捍衛自己決定的態度更是必要的。當對自己工作的意義有深入的了解,堅定的態度將能影響身旁的人,喚起他人對特定議題的關心,甚至繼而產生行動。

此外,李吉仁老師也提到,新創非營利組織以年輕人為組成核心,不僅使組織充滿活力,對懷有理想的青年來說亦是極需好好把握的機會。他表示:「坦白來說,相較於經濟負擔較重的 35 歲,在 25 歲尚無家累時勇於為理想闖蕩,一定容易許多。在過去,非營利組織大多由已經衣食無虞的年長者,以反饋社會的心經營,但現在則相反。對一個期待解決社會問題的非營利組織來說,運用年輕人是較能帶來實質改變的選擇,而這個場域也恰好能讓青年磨練自己,從這個角度來看,會是比去一般的公司更好的選擇。」

均一企業文化及夥伴特質

身為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的公益董事,李吉仁老師表示,均一在組織擴張的過程中,亦致力於成為一個體制健全的新創非營利組織,夥伴們在均一所得到的回饋及收穫,更是超越許多同業。

李吉仁老師也強調,董事會在過去幾年間,即努力計畫,使基金會同仁的薪酬條件至少對標性質接近組織的平均數,而相較其他新創非營利組織,均一最大的優勢便在於具有紮實的技術內涵及不斷優化的精良產品,這是其他服務型組織所缺乏的。

以科技新創的企業氛圍為團隊經營主軸,快速、理性、高效率的組織運作步調亦是均一與其他較為柔性的新創組織有所差異之處。

提到對均一的印象,李吉仁老師表示,均一是一個非常願意學習的組織,遇到不會的事情,總是大家一起研究,彼此間也總是不斷彼此學習、分享知識及技巧。

過去李吉仁老師曾為均一夥伴開設問題解決課程(Problem Solving),也藉此發現均一夥伴實際套用、執行課堂中所發想出想法的速度相當快,是相當有效率的。

對於這項特質,李吉仁老師認為:「學習與分享是一個現在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但時間一久就能看出其重要性的文化。若每一個人都抱持著這樣的態度,我相信這個組織便會慢慢茁壯長大。」

「身為開拓先驅,均一在臺灣並沒有太多前輩可以學習,因此彼此學習、切磋向上的文化非常關鍵。」李吉仁老師笑著表示,而他也對均一董事長兼執行長呂冠緯的領導風格予以肯定,認為這是一個啟發年輕人的良好環境,且在身為非營利組織的背景下,因為有著強烈的使命,且面臨更大的困難與挑戰,對個人亦有強烈的激勵效果。

李吉仁老師相信在未來,將能有更多的新創非營利組織成為優秀求職者們的「平等選擇」(equal choice),而均一便是其中的優秀領先者,以嚴謹的治理、有意義的方向、高效能的組織及溫馨的文化為架構,均一誠摯地歡迎所有志同道合的年輕朋友們與我們一同為臺灣教育盡一份心力!


延伸閱讀:

臺灣的新創NPO革命*──專訪臺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

參考資料:

「下班再快樂,也無法解決上班的不快樂」──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走出舒適圈,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作者| 游昊耘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實習生)
編輯 | 邱心妍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命的改變從教室開始

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前,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在學校度過,許多孩子的成長與改變也在這裡發生。有些孩子從討厭數學到數學成績名列前茅、有些孩子從討厭學習到願意學習,卻也有些孩子無法前進,不論是學習動機低落、教育資源受限,都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也因為看見了這些孩子的困境,我們希望透過科技的力量,提供孩子們優質且免費的學習資源,落實教育平權,打造一座沒有牆的教室。

我發現,原來教學就該是看見孩子真正需要被幫忙的地方,而不是看教學指引而已。

大同國小.林政琦老師

教室裡的改變

均一在一次次與學校、課輔班的合作中,看到許多成長與改變的故事。

我們看到有孩子從一開始放棄數學、不敢發問,到後來能主動舉手發問,甚至能教其他同學;也看到有老師體悟到成績不是一切,重要的是孩子們的學習態度以及如何面對挑戰與困難。

可能有一些東西並不是,成績單上面看得到的,有的時候我們好像,太在乎這個學生的表現是集中在成績這一塊。

文英國中.李延慶老師

孩子有無限多的可能正在教室中發生,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創造更多免費優質的教育資源,讓更多孩子的未來有好的改變。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不分城鄉,教室裡的學習弱勢

不論在都市或是偏鄉,教室裡都存在著學習弱勢。每個孩子的學習步調、吸收知識速度都不同,如果孩子們沒辦法在教室裡學到適合自己步調與發展需求的內容,都有可能處於學習弱勢。我們希望透過平台上免費有趣的學習影片與習題、科技化的平台輔助功能,讓這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培養自信找回成就感,發揮原生天賦。

我們藉由課輔班合作計畫與學習扶助計畫,讓更多學習速度不同的孩子,得到差異化的教學,弭平學習落差,並在過程中持續鼓勵、陪伴孩子與教師

課輔班合作計畫

透過與課輔班合作,均一提供平板筆電載具、專業師資培訓與觀課陪伴,協助課輔班老師能以遊戲化的數學學習模式,讓弱勢孩子重拾學習興趣、鞏固基本學力。合作期間,也看到許多老師陪伴孩子的動人故事,我們記錄這些過程與故事,也邀請有興趣的你,點擊下列文章更了解計畫成果,也認識課輔班老師的故事!

有位平常學習上較落後的孩子,跟我分享,是磨數營讓她愛上數學。甚至跟我說 : 努力沒有做不到的事!

屏東躍愛課輔班 林綺漩 老師

學習扶助計畫

在 106 學年度,均一與苗栗縣和屏東縣分別合作進行「結合均一的課中補救」試辦計畫。藉由一般課堂的時間,抽離需要額外學習扶助的孩子到「學習扶助班級」,搭配均一平台的使用,有效診斷學生的學習斷點,提供個人化學習。

經過三年的顯著成效與現場教師的正面迴響,109 學年度起,均一在苗栗、屏東推動學習扶助「深化」模式,除了繼續數學課中學習扶助外,期盼藉由更深度投入的專案教師、更具規模的教師社群、更系統性的增能與支持,為學習扶助的師生帶來更有效的教與學。

學習扶助計畫進行的這幾年,我們不只看見許多孩子學習的進步,更看見許多老師教書育人的理念,邀請你點進下方文章,認識其中一位專案教師的故事。

苗栗文英國中李老師照片

帶孩子走出教室裡的無力感 —— 苗栗延慶老師分享

在眾多均一平台上的老師當中,今天想特別與大家分享延慶老師的故事。延慶老師是「均一課中學習扶助深化專案」的老師,他觀察到,傳統一體適用的教學當中,班級內存在的學習落差影響了孩子的學習信心;透過「課中學習扶助」,老師們能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學習成就感,以及對未來的信心。

了解更多 »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是老師,也是教育創新家

在均一有一群老師,不只出現在第一線教學現場,分享如何利用平台提供孩子們差異化教學,給學校或課輔班的老師,更設計出多元跨領域的課程,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我們在台灣擴大推廣 Code.org 的 Hour of Code 一小時玩程式,團隊夥伴製作中文化插電與不插電的程式課程、結合創意的教學設計,讓 Code.org 這套全球廣受好評的程式課程,在台灣的使用濃度達到世界排名第九、亞洲排名第二,讓臺灣的程式教育能夠與國際接軌。課程資源與師資培育,都逐步與國際接軌。

「模組化的課程設計,不論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課程規劃得很完整,老師能很清楚第一步要如何開始、接下來又該怎麼做,以及背後的教學目標,搭配程式闖關遊戲,小朋友會更有動機去嘗試、思考,甚至他們做完後、還會想再做一次,主動地去複習所學!」

太平國小 陳宜均老師

為了讓孩子透過程式學習運算思維,均一也設計了一系列 Scratch 課程,採取專案導向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以深入淺出的講義或影片引導,經由不同領域主題,’當孩子面對給予的任務,將學習如何解構問題、摘要重點、發現規律,循序漸進地練習程式的思考。

數電快閃教室

數電快閃教室計畫,是團隊夥伴到教學現場透過「數學 X 電腦科學」的跨領域課程,將好玩、互動性高的電腦科學融入數學的課程內容,讓孩子覺得原來數學可以這麼有趣,學到的知識也可以加以應用。均一也透過此課程和現場老師分享跨領域教學,探索更多的學習可能

後續雖遇上五月份的疫情,團隊發揮創意推出「線上快閃教室」,以線上的形式,快閃 18 所國小的線上教室,帶來「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主題分享,總計有 329 位學生參與,我們希望藉由這個活動,讓孩子在疫情期間能夠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和節奏。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專案計畫,也就是平台上「電腦科學起步走|一起說故事」課程,是源自 Google 開發的 CS First,均一除了將其中文化翻譯,並且配合 108 課綱將課程內容和教學模組在地化。課程內容以程式作為跨域學習的槓桿,融合電腦科學、語文、音樂、藝術,鼓勵孩子用想像力編寫動人的故事,並且練習程式的思考。

此課程也獲選「 第三屆未來教育.臺灣100 – 全臺年度百大創新教學專案」的獎項殊榮。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細緻的課程架構,並附有專人引導的自學影片,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和創作速度前進,人人都有成就感!

KIST: 拯民國小.宋亭緻老師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教室裡的風景

每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有那麼幾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師。有的老師幽默風趣、有的嚴厲而堅毅,有的老師像是再生父母,讓我們從學習與探索中,發揮生命更大的價值。

在 2021 年 的停課期間,有一種老師大量增加了,他們是守護孩子學習不中斷的「抗疫老師」,在短短幾天內,設法與孩子取得聯繫、使用各種數位工具,並給予遠距支持。

事實上,在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一直都能看見這些義無反顧為孩子付出的身影。以下是均一在推動教育改變的路上,遇到的幾位老師,希望透過簡短的文字、影片,與你一起分享,均一在教育現場的看見。

均一教師的身影

安溪國中——靜怡老師

靜怡老師任教於新北市安溪國中數學科,七年前開始使用均一教育平台,並將均一應用在「適性分組班」與自己的班級教學當中。

「讓孩子不會只是之前的挫折一直累積到最後,讓他可以在這裡找到讓他產生信心的地方。」/ 靜怡老師

點我看靜怡老師的完整分享 >>

 

安溪國中靜怡老師

 

高雄岡山教會課輔班——子婕老師  

子婕老師雖罹患罕病,仍完成中央大學數學、資工雙主修,更因為從小便與媽媽在教會服務弱勢孩童。研究所時對數位教學產生興趣、畢業後即投入弱勢教育。2020 年導入均一教學後,子婕老師與課輔團隊投入其中,幾乎天天討論到深夜。雖然孩子的學習成就並沒有一飛沖天,但她認為,孩子的正面心態、學習品格才是第一順位。

「我希望這些孩子記得,小時候有這麼一群人拼 死拼活努力去愛他們,他們是值得被愛的。」/ 子婕老師

點我認識「弱勢課輔班計畫」>>

均一如何支持教師

均一經由支持教師,更規模化地影響孩子。

在子婕老師參與的弱勢課輔班計畫中,均一在兩年內培訓了 110 位教師,其中有 87% 的老師過去未曾使用數位平台輔助教學,在經過師資培訓後,提升了 20% 老師的教學信心,大多數老師更能夠獨立於課堂中教學,陪伴孩子探索數位學習平台,找到適合的學習內容。

除了弱勢課輔班計畫之外,均一長期與苗栗、屏東學習扶助班級合作,培養學習扶助科技教師。疫情期間,更曾累積上千名老師同時在線參與研習培訓,支持全台教師、家長陪伴孩子停課不停學。疫情之後,超過半數的現場教師仍持續採取科技搭配教學,數位學習將是教師、學生、家長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我們期待持續投入培訓資源與教學法開發,支持現場教師,進而支持更多孩子。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