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教育科技辦公室 Office of Ed Tech
譯者:余綺芳
原文網址:https://goo.gl/uHC7OU
假如過去你們看到有人嘗試提出一個「個人化學習」的定義,你常會發現說法莫衷一是。當然在任何領域,破壞性創新的初期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但一個相對複雜的概念卻沒有個一致性的定義,確實會阻礙人們對它的瞭解及有效運用。
這情況現在可能變得更複雜,因為人們經常交替使用好幾個詞彙來表達「個人化學習」,最常見的是:adaptive learning(適性化學習)、blended learning(混成式學習)、competency-based learning(能力本位學習)、differentiated learning(差異化學習)、individualized learning(個別化學習)。今天大多數教育界人士都會同意這些學習方法具有「個人化學習」的某些特色,但沒有一個是完全同義的。
給這些詞彙一句話的描述會讓我們明白為何它們和「個人化學習」會產生混淆。每個定義都至少會和「個人化學習」的一個主要範疇重疊:
- Adaptive learning(適性化學習):依照學習者特殊需求,科技被用來分派老師設計的教材、或數位資源給學習者
- Individualized learning(個別化學習):學習速度(步調)會為了滿足個別學生需求而調整
- Differentiated learning(差異化學習):學習方法會為了滿足個別學生需求而調整
- Competency-based learning(能力本位學習):學習者依照他們的能力在學習路徑上前進,包括對於新知的運用及再創。
想要釐清這些定義及實務,我們有時也疏於強調最重要的一點:如果做得好,「個人化學習」可能會徹底改造我們如何教學、以及我們如何為學生創造更多公平的機會。
定義「個人化學習」
最重要的是必須體悟到「個人化學習」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定義:學校文化、教學法、課程選擇和現有資源都影響到各種學習環境「個人化學習」的成形。即便如此,一個共同的定義還是可以促進這件事。在 2016 年國家教育科技計畫【未來學習\重塑科技在教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 2017 此計畫的延續 (這些資料是教育科技最重要的政策文獻),美國教育部這樣定義「個人化學習」:
「個人化學習」是在學習步調及教學方法都盡量滿足每個學習者需求的教學。學習目標、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或先後順序)可能根據學習者需求而有不同。此外,還必須具備有意義及相關的學習活動。這些活動因應學習者的興趣、而且通常是學習者自己發起的。
雖然各界強調之處有細微差別, 但最近相關單位為了釐清此領域的混淆所提出有關「個人化學習」的定義都和我們的極為相同,彼此之間也很相似。這些相似處包含:
- 學習步調是可調整的
- 學習目標、方法及內容工具都盡可能為每個學習者量身訂做
- 學習是由學習者的興趣所驅動
- 學習者有何時、何處、學什麼及如何學的選擇權
- 學習經常融入科技輔助
行動「個人化學習」: 延續的學習過程
除了定義「個人化學習」,我們也想瞭解老師、學習者、及學習資源與系統如何一起合作來促進「個人化學習」的發生;一些學習科學理論及研究者也想與此領域的從業人員、供應商共同合作一起來找出什麼樣要素會造成欲達成此目的最顯著的改變。「個人化學習」實踐起來會是什麼樣?雖然「個人化學習」因著個別學習者及其獨特環境,個人化的情況應該會有所不同,不過,今日大多數實施「個人化學習」的人員都同意實踐的方式大致符合幾個共同的大原則:
- 所有學習者都參與在一個量身打造的學習經驗:這可能是由老師帶領全班或小組活動,學習者自己在小組或個別地練習,學習者參與數位學習活動。
- 每個學習者的表現都被紀錄與衡量:不同的學習經驗決定哪類的數據會被蒐集。 例如,當學習者參與小組活動時,老師可以問針對性、開放性、探測性的問題,這樣可以幫助老師設計接下來的課程內容。如果使用到科技,學生表現可以不斷地即時評估。
- 每個學習者的表現數據都會和預設的衡量標準比對:預設的衡量標準包括學習目標、大學及就業準備的標準指標,也可能包括評估其他、諸如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等技巧的評估指標。
- 每個學習者的學習經驗都依照數據做個人化:學習經驗都經由老師、科技化個人化學習系統、或兩種混合的方式而被個人化。有些方式也讓學習者根據數據自行做調整。
- 每位學習者的表現都被再次評估:一旦學習經驗被個人化,老師及科技化系統會再次評估表現,而且這過程會不斷重複。 蒐集來的資訊被老師(有時候還包含學習者本身),用來幫助學習者改進學習經驗,以及支援「個人化學習」的科技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過程裡上述五個要素都可以在沒有科技的情況下做到,但是科技讓老師可為更多學生一致、正確地做評估。考慮到教室裡老師學生比例的現實情況,這點是很重要的。
為何要個人化?
個人化學習的潛能及優點常常在討論這些定義與論述時被忽略,例如:
- 當學習步調是為每位學習者所調整時,需有足夠時間讓所有學習者精熟內容。
- 當學習是盡可能為每位學習者客製化、且是由學習者的興趣驅動時,學習就會與學習者更相關、更有意義,這將促進學習者更積極參與及專注達到目標。
- 當學習者有更多選擇權時,他們會更掌控自己的學習並建立起好的學習心態、學習策略、自主學習的行為,這些都是達到眼前目標及終生學習必要的。
- 科技支援學習,學習者可常常經由形成性評量、小考、及檢驗是否瞭解(會有即時結果提供給老師及學生)等形式接受更多立即回饋。
- 有適當的工具,阻礙進步的學習斷層可以更快被找出來,讓學習者能越過這些障礙。
- 讓老師有能力為個別學生客製化教學的科技工具,也讓老師有更多時間關注那些在掙扎、或那些比其他同儕進步更快的人,而不是被迫去教中等程度的大多數學生。
- 老師可以使用科技更容易找出或調整現有教材,就可以和每個學生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並提供他們為了面對某些挑戰更多的資源。因為有人關切他們是否成長茁壯會讓學生更有歸屬感。
個人化學習還有一項不能被低估的優點。我們知道所有學習者都有不同能力及經驗,並且對各樣學習情境以各自不同方式回應。公共教育體系面對的巨大挑戰是如何能公平地認知這些不同,並發展教學法讓所有人都能有成就。為每個人創造客製化的學習環境,能夠提供不同種族、族群、母語、文化、社經背景、體能及心智、地域的人成功所需要的協助,並且增加社會的公平性。
結論
就像其他教育科技的詞彙,個人化學習的定義也岌岌可危到淪為僅是市場炒作而已。我們希望這個領域的從業人員可以綜合上述主要有力的論點,匯集成一個為學習者發聲、擴張學習社群、並關注到公平性的定義。假如個人化學習要履行其承諾,建立這些系統的人必須評量而且盡可能用學習成果來產生最佳的影響。我們的個人化學習方式必須反映出我們的期望及價值觀。
作者| 教育科技辦公室 Office of Ed Tech
譯者|余綺芳
編輯|邱心妍(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