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為了啟動新型態學校,找出教育學生更好的方式,我們成立了矽谷校園基金。希望教育者能重新想像新型態的學校,確保學生對自己的教育有更多的自主權,以及當他們需要的時候,能更精準地找到需要的資源,我們稱之為「個人化學習」。
矽谷校園的個人化學習旅程
我們一直強烈信仰的四個相信:
- 學生擁有學習的自主權,對學生長遠的成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 在學習時,學生應該在需要的時候,可以精準地獲得更多他們需要的資源。
- 確保公平地提供每位學生他們為了成功所需要的資源。
- 重新設計對學生跟老師更有效的學校或學習環境是有可能性的。
我們學到的事情:
- 個人化學習的承諾是真實有用的。
- 個人化學習不代表是孤軍奮戰的。
- 學生在兩種團體的協作過程中獲益:教學階段上的同質性團體,與發展階段上的異質性團體。
- 對所有學生來說,學著去規劃自己的學習,做自己學習的「經紀人」是重要的。
我們下一步要達到的:
- 對學生更有系統且更有效率的目標設定與反思循環。
- 提供老師高品質的訓練與支援。
- 一貫地運用嚴謹的課程資源。
我們如何做到:
- 積極地擁抱原型與試驗,作為什麼會奏效的最快捷徑。
- 創造一個可以持續更新的系統,幫助學校可以不停迭代出更好的結果。
- 在廣泛推廣前,先確保創新的方案是產出正向成果的。
- 在學習科學上,打造一作通往學術研究之路的橋樑。
- 專注於改變作為,有好的方案只是成功的一半。
- 練習在緊急狀況下更有耐心。

數據說了什麼:個人化學習的承諾
我們並不相信現在有能提出個人化學習絕對比其他方式優秀的證據,但最終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明確的證據來證明個人化學習對學生有長遠的正面影響。我們透過現行傳統的學習評估方式,來試圖提供一個初步的個人化學習成效。
儘管現在尚未有決定性的證據,但我們發現兩組資料引起大家關注。首先,蘭德公司 ( RAND ) 在全國的 62 間學校裡,對 11,000 名學生進行個人化教學的研究,結果顯示「小學與中學的學生在數學與整體閱讀能力上有明顯的成長」。蘭德公司近年出版了他們關於「個人化學習」的部分研究,它再次顯示學生在數學能力上的成長達統計上的顯著,但效應大小 ( effect size ) 卻特別下降。
將我們的資料庫與州學力測驗的結果做比對,與矽谷校園合作的學校持續在各方面超越州平均、地區平均、及其他加州的特許學校,特別是在經濟能力較差的地區、及有許多拉丁美洲裔學生的學校。在這些地區,「個人化學習」學習的成效更加明顯。
另外一些與矽谷校園合作的學校,學生在學業上的表現明顯優於平均值。舉例來說,在霍利斯特學校 ( Hollister Prep ) 裡、有將近 85% 的拉丁美洲裔學生在 ELA 測驗 ( English Language Arts ) 裡拿到精熟的成績,但在其他同區的學校卻只有 37% 的學生能拿到精熟的成績。
再者,在我們分析了合作學校參加美國西北測評協會 ( Northwest Evaluation Association, NWEA ) 的 MAP ( Measures of Academic Progress ) 考試(一種評量學生一段時間的成長測驗)結果之後發現,在學年初成績在四分位數最後段的學生是進步最多的一群。這讓我們意識到個人化學習能確保公平性 – 這種學習模式幫助所有的學生成功,特別是那些在傳統教育中掙扎的學生。
雖然我們的資料尚無法很嚴格地驗證個人化學習的成效,但目前實施個人化學習的學校顯示的學生成長數據,讓我們持續對於個人化學習能促進學生的學習保持著樂觀的態度。
與矽谷校園合作的學校表現超越加州前 25 % 的學校、及加州特許學校、同地區學校的平均值 。
個人化學習的定義
目前教育領域中缺乏對於 「個人化學習」明確並且被普遍認可的定義。我們的核心信仰圍繞在強調學生可以自主規劃學習、公平性、及學生可以獲得他們所需的學習資源上,這形塑了我們對於個人化學習的主要觀點。最接近我們觀點的是教育科技辦公室 (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的定義:
個人化學習意圖藉由為學生量身定做教學環境:包含怎麼學、何時學、如何學、何處學,來符合個別學生的需要、技能、與興趣,並藉此提升學生的學習。學生擁有為自己負責的所有權,去發展更深入、且與同儕、老師、其他成人產生連結的能力。
我們學到了什麼
「雖然數學和閱讀能力十分重要,但我們希望透過個人化學習,可以做到比提升考試成績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而學校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像是教導學生如何用同理心待人、如何提升自己的素養、如何培養並運用創意、成為具備多元能力的學生。」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去重新進行學習場域或學校的重新設計。我們所合作過的學校中,最佳的案例是理解重新設計學校所需做的設計選擇 ( design choice ) 會產生多大影響的學校。這些設計選擇是為了最大化學生的學習、並有意識地充分運用一天當中的每分每秒。他們不假設每天的上下學時間、每堂課的時間、組成人數是一樣的;反之,他們開始嘗試將課堂時間、班級大小根據學科或內容做彈性處理。將這樣的模式日復一日地進行,將會創造更多讓學生自主選擇,及回過頭回饋給學校端、或課程設計端做設計上的反饋的機會。
許多卓越的學校在設計上會去思考如何讓學生在每一天、甚至每一年中去累積整合自己學習到的東西的經驗。對於教學者而言,讓學生在各學科的學習之中產生連結是十分重要的。在個人化學習的情境中,通常會將學生需要學的以「模組化」的方式去設計,取代原本每個科目、每個單元是獨立的情況。這樣將更能讓學生以不同的速度、更適合學習的時機去進行學習。此外,在個人化學習的時間、以個人化的方式去進行模組式的學習之外,與其他學生合作與互動仍是非常重要且須取得一個平衡點的。
我們過去的努力與嘗試讓我們有三個關鍵的發現:
- 個人化學習不代表是孤軍奮戰的
- 學生在兩種團體的協作過程中獲益;教學階段上的同質性團體,與發展階段上的異質性團體
- 對所有學生來說,學著去規劃自己的學習,做自己學習的「經紀人」是重要的
個人化學習不代表是孤軍奮戰的
幾年前,我們專心致力於增加校內個人化學習的比例,但我們發現學生們經常埋首於電腦前,教室內安靜的可怕,這是我們非常不樂見的。學生們之間缺乏互動與歡笑,因此我們也因此開始思考個人學習與團體活動之間恰當的比例。導入科技對於個人學習是很大的助益與加分,但這並不代表學生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各自使用這些軟體上。個人化學習的目的從來都不是要讓學生整天坐在電腦前。
究竟學生應該花多少時間比例在使用電腦上呢?據調查結果顯示,專家、老師與家長普遍認為學生使用電腦學習的時間應約為整體學習時間的 20-40%,幾乎沒有人認為應該要超過 50%。
我們了解到多元的學習情境、同儕合作對於學生的學習十分重要。學生(特別是學習英文的學生)需要透過大量的會話來練習,團體活動也能促使學生學著如何與各種類型的人合作。當與我們合作的學校漸漸在使用科技讓學生個別學習及適當的師生、生生互動之間取得平衡時,我們開始聽到教室裡有了許多學習上討論的聲音,而不再是寂靜無聲,這應該是比較成功的情況。

學生在兩種團體的協作過程中獲益:教學階段上的同質性團體、發展階段上的異質性團體
普遍而言,一般學校用年紀來分配學生的年級與教材,忽略學生是否能跟上進度並且吸收教材的問題。在個人化學習的學習情境設計中,我們用「程度」而非「年紀」來分組,確保學生在不在尚未準備好的狀態下學習過難的教材。
我們在五年前開始實踐時,我們專注於讓學生在符合他們程度的班上學習,而非讓同年紀的學生在同年級中一起學習。但我們逐漸發現,以混合的方式進行才是比較好的。
對於程度較差的學生來說,在符合自己程度的班上上課時,能確保他們使用適合自己的教材,並有更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補上自己的弱的地方;這樣的孩子在符合自己年級的班上課時,也能讓他們經驗到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學到的水準。若一直只讓他們在程度不好的班上學習,會讓他們對自己的期望越降越低,並持續停留在學習的弱勢組別。
而對於程度較好的學生來說,在前段的班上課能讓他們挑戰自己並學習更多。同時讓他們在一天之中能有機會待在程度參差不齊的班上,亦能讓他們學習如何幫助較落後的學生,進一步認知在未來大學或職場上會遇到不同能力的人,並學習如何去應對。
我們應該謹記,學生的資質有時並不容易從表面判斷。有些學生在一些科目是學習的優勢組別,但在另一個科目則是學習的弱勢組別。我們尚未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建議學生分別花多久時間在「相同程度」與「相同年紀」的班級學習是最合適的,但許多個人化學習成效良好的學校採用 50-50 的比例來分配時間。

對所有學生來說,學著去規劃自己的學習(做自己學習的「經紀人」)是重要的
許多教育工作者再重新設計學習環境與學校時,常意識到讓學生去規劃自己的學習是很重要的,但問題是年紀小的孩童通常還無法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也無法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當面臨較重要的考試時,還是必須透過教師的引導才能去動學生的學習進度。
但我們發現,當教師試圖讓高年級的學生自己去規劃學習時,他們反而必須花許多時間改變學生長年在傳統學習方式下累積的不良習慣,如被動、缺乏自主性等。若是從學生小的時候就讓他們開始學習獨立掌握自己學習進度和內容,到中學或高中時則會比較能具備這樣的能力。
我們不認為提供年紀較低的孩子自主規劃學習的環境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對學生長遠的學習軌跡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Caitrin Wright, Brian Greenberg and Rob Schwart
譯者|林筱涵
編輯|邱心妍(均一教育平台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