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化學習論壇──為每個孩子量身訂做一堂課
2017 年 11 月,均一教育平台首辦「個人化學習論壇──為每個孩子量身訂做一堂課」,論壇當天邀請了現任矽谷學校基金( Silicon School Fund )的執行長 Brian Greenberg,以及花蓮 KIST 公辦民營的三民國小施信源校長與顏美雯老師一同分享推動「個人化學習」的重要經驗。
正如 Brian 於上午演講提到——「個人化學習沒有一個一體適用的模式,我只能告訴大家重要的概念,如何落實就有待在座各位老師的創意及對學習環境的認識」。為了能有更具體、符合台灣教育環境的行動方案,也給對「個人化學習」躍躍欲試卻不知從何開始的老師們一個方向,均一規劃了工作坊並邀請了一群深入使用均一的老師們,期望透過類似「共備」的形式,產出具體且可行的「個人化學習行動方案」,就讓我們一起瞧瞧個人化學習可以從哪裡開始吧!
工作坊由綽號「柱督」的宜蘭縣課程督導吳明柱主持,參與的老師來自台灣各個縣市,每位老師的教學背景不同,帶領的年級也從國小到高中都有,每個班級的人數不同,也各有其獨特的班級風格,有些孩子自主性極高,有些則需要一再引導與鼓勵。
均一事前已將老師們分成五組,為了讓彼此「破冰」、增進對彼此的認識,柱督讓每位老師將「班級特質」及自己採取的「教室安排」寫在紙上,並和其他老師介紹交流、找尋和自己風格相似的夥伴。從活動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些班級的孩子相當活潑,但缺乏文化刺激,也有班級半數學生需要補救教學等,而老師運用的座位安排包含ㄇ型、二人小組、四人小組、傳統座位等十分多元靈活!
個人化學習腦力激盪活動
初步認識後,柱督直切主題也回扣上午演講內容,讓老師們寫下自己認為「個人化學習的優點與重點」及「落實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與疑惑」。


老師們提出的優點及重點包含:
- 教室空間安排多元、適性
- 校長專注於教學的藝術
- 同一間教室中同時有不同的學習在進行
- 學生需要什麼,我們(教師)就提供什麼
- 科技工具輔助老師較弱的部分
- 教室文化:班級經營、學習動機氛圍
- 教師分析數據找到教學的定位(起點)
- 師生高互動,取代知識單一傳授
- 學習速率才是關鍵
- 教師是不會被取代的
- 學校領導人可以提供教學協助
老師們提出的困難及疑惑包含:
- 如何培育相關師資?
- 如何培養被動、不專心的學生自學能力?
- 個人化學習的最佳師生比為何?
- 個人化教學在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 如何兼顧進度壓力及個人化學習?
- 教師要如何掌握大量學生的數據?
- 行政(校長、主任)無法支持教師的理念
- 很多校長並不擅長教學,當校長對於教學技巧、內容或是學生學習狀況不了解時該如何是好?
在五組老師的分享過程中,我們發現每一組都會有共同優點或是共同的困難,此外也有不少 A 組認為的困難,在 B 組找到解決方式,困難就這麼迎刃而解。
最後柱督請老師們重新整理五組提出的優缺點,將發散的想法收斂,並依照內容分為五大主題:
- 教學領導:對學校領導人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可能不是經費或籌建新校舍,而是專注於「教學的藝術」 ( art of teaching ),校長可以走進教室,觀看老師上課、適時提供教學上的協助。
- 學習文化:學習不再只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老師在講台上講得口沫橫飛、學生在台下聽得昏昏欲睡,一間教室中,可以依照學生各自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學習,教室空間的安排也可以因著學生學習的需求彈性調整成適合聽講、小組合作、分「站」學習等不同形式。
- 學生需求:「What they need, what they learn.」,找到學生的天賦,不被「學齡」給束縛,改用「適齡」看待每一位學生的學習。
- 師生態度:教師要放手相信學生,並且保持積極、正向的心態帶領孩子。
- 教學策略及方法:在嘗試「新策略」(無論是將科技導入課堂中,或是落實個人化學習)時,在心態上需要慢慢來、從小開始,不可能一蹴可幾;策略上可以選取傳統教學及創新教學間的優點加以融合,科技也不是要徹底取代教師,而是要協助老師完成原先繁瑣、次要的工作。
個人化課程模擬規畫
工作坊的尾聲則由各組老師以數學課為例,共同討論出一套在台灣可行的個人化課程:
第一組
第一組設計的課程沒有預設教學單元,而是規劃出數學課都可以參考的教學流程。
首先,老師先讓同學們接受「前測」,並透過分析報告\診斷掌握學生們的先備知識是否穩固、每一位學生的能力大概落在哪個區段,是可以直接進入新單元、還是需要更多協助。
接著,老師會依照前測結果進行「同質性分組」,分為低、中、高成就組,並視情況再將低成就組細分為 A、B 兩個小組。高成就組的孩子學習速度快,可以讓孩子們看影片自學,若學生都完成課本、習作以及均一的題目也達到精熟後,就可以超前進度學習或是挑戰難度更高的內容。
中成就組的孩子則按照進度學習,同樣地,先運用影片自學,如果老師發現孩子跟不上進度、不適合運用影片自學,則可以運用「主題式評量」重新診斷,讓孩子回到適合的學習起點。
低成就組的孩子由老師親自指導,透過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互動中,找到困住學生的關鍵概念,並給予對應的教學資源。另外,低成就組孩子也可以與高成就組孩子組成「生生共學」模式,讓學生們有機會互相協助、從彼此身上學習,更可以培養孩子的領導力。
總結第一組設計的方案,重點在於「不斷分組」,讓學習速度快的孩子不需要遷就速度慢的孩子,而速度慢的孩子也可以繼續按著適合自己的速度前進。最後是評量階段,不同組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完成目標,高成就組的孩子可以以精熟為目標,而低成就組孩子可以學會課本重要概念即可。
第二組
- 教學單元:異分母的加減
- 教學目標:1. 能熟練擴分、約分及通分;2. 能熟練通分將異分母相加減
第一節課:先用均一的「主題式評量」找出孩子的學習起點。針對具有足夠先備知識的孩子,老師可以直接指派該進度的影片和習題,讓孩子自學,不具備足夠先備知識的孩子,則先指派複習的影片及習題、鞏固基礎。
第二節課:由於第一節課屬於獨立自學的設計,第二節課在確定學生們都有達到一定基礎後,讓孩子們有「強帶弱」的小組合作時間,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解題、上台分享解題方法,而台下其他同學則給予回饋、掌聲,這樣的循環可以安排好幾次。
第三節課:經過了自學及小組共同解題的學習後,第三節課由老師延伸幾個學生共有的迷思,並彙整概念,讓孩子們充分吸收新單元的內容。最後,使用「後測」確認孩子們的吸收程度,老師可以透過分析報告,確認學生的作答情況,過關的同學則使用均一繼續向下學習,未通過的孩子則由老師協助,找出該讓孩子回到哪一概念再次複習。

第三組
- 教學單元:分數的乘法
- 教學目標:1. 能學會帶分數乘以整數的正確解法;2. 能於生活中解決分數乘法的問題。
首先,讓全班看同進度的均一影片,接著讓孩子們接受前測,老師可依前測結果,將孩子「異質性分組」,讓每組都有不同能力的學生,以利互相協助。
再來,學生可以透過老師自行錄製的影片、觀看老師如何講解課本習題,自己試著解題後,並將作答歷程拍照、上傳至老師指定的雲端空間,老師就可以透過孩子們的答題歷程掌握孩子對單元的理解程度、學生們最常被哪些概念困住等。
在確認學生們都對單元達到基本認識後,老師會讓各組,以課本範例為基礎、重新設計一道數學題目,且題目需要與生活結合,如此一來將會有六道原創題,可讓各組討論解題。
最後,運用後測做結尾,老師可透過後測結果確認學生是否有掌握單元重點,若沒有,則回到迷思概念再次複習。

第四組
- 教學單元:整數四則
- 教學目標:能熟練整數四則的基本運算規則。
課前使用「因材網」讓學生預習,由於題目量少,也包含了課本例題,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適合作為預習材料。
課中維持傳統教學法,課程結束後則給予評量,除了確認學生的吸收狀況,老師也可以依照評量結果替學生分組:低、中、高成就組。低成就組,由老師親自指導,當老師透過與孩子對談、覺得孩子學會了重要概念後,再讓孩子運用均一練習、熟練重點。中成就組則讓孩子看進度內的影片自學,若遇到困難則先尋求同學的協助,如果同學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才尋求老師的幫助。高成就組孩子可以接受進階內容的練習,課堂內可以做數學素養學習單或相關活動,課後則運用均一練習。
課後班時間,則讓學生使用均一練習或是搭配習作,沒完成的部分則作為功課回家後繼續完成。

第五組
- 教學單元:四年級的異分母加減
一開始運用「前測」掌握孩子程度,再指派任務給學生,達成條件不需設定太高,可以設定為等級一或累積答對3題即可。學生完成任務後,老師可以從錯題集和分析報告中,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確認是否有學生需要額外的協助。
接著進到進度內容,學生可以觀看影片自學,老師就能空出時間親自指導最需要幫助的孩子,而程度較佳的孩子則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挑戰更進階的任務。
課程設計的核心概念是運用均一為基礎打底、課本習作為輔,老師的角色則是指派適當的任務協助學生複習,同時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指導,如此即可同時替低成就孩子補救先備知識,又兼顧中高成就孩子的進度學習。

總結五組的單元課程設計,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相同之處:
- 要進行個人化學習、提供每個孩子適切的學習內容前,都會透過數位工具找到孩子的學習起點。接著依照老師的教學風格或是班級風格,採取同質性分組或是異質性分組。
- 正式給予進度學習前,給予孩子們少量的先備概念習題,讓先備知識較不穩的孩子也可以達到一樣的基礎。
- 進入課堂後,老師可以讓速度較快的高成就組別有自學的機會,透過影片及習題吸收課程進度,完成後甚至可以超前進度,有更多時間挑戰更高層次的學習;中等程度組別的孩子則可採「同儕共學」的方式,同樣可以在影片的協助下,讓學生們學習;低成就學生則由老師直接輔導。這樣的模式打破傳統教學裡,老師只能將時間花在中等程度的孩子,無暇顧及高成就及低成就孩子的狀況。
- 最後,運用評量替課程總結。依照孩子的學習狀況給予不同的評量,並依照評量結果,加強協助未通過的學生。
透過不斷的「前測-分組-影片自學/親自指導-後測-向前學習/再次複習」的循環,老師可以同時顧及一個班內不同程度的學生,讓每個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學習,也可以有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標、教材、評量等,並進一步養成孩子的自學能力及習慣。
總結
在將近四小時的工作坊,全國各地的老師互相腦力激盪,創造不同的教育火花,將個人化學習一步步帶到自己的教學現場,甚至影響整個學校或是教育環境,我們知道教育領域很大、有很多種聲音,個人化學習主要架構在認知理論和建構理論上,認知理論的原則是,學生必須先主動學習,將先備概念與新知識連結,這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會成為孩子的習慣;建構理論則是鼓勵學生自己建構及理解知識內容。這兩個理論的共通點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由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Schunk,1996 )。我們期待透過這樣的討論,老師們能更順利地推動個人化學習、成就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學到「帶得走」的能力,在通往未來的路上想必也能更加堅毅、勇敢地接下更多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