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沒有絕對標準,應該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均一平台董事長 呂冠緯
隨著網路正式佔領人類生活,「自學」門檻大幅降低,自學逐漸形成一股熱門趨勢,不過面對「不會自學,就等著被時代淘汰」等網路文章的聳動標題,以及數不清的「自學成功案例」,洪水般的資訊量只讓人手心冒汗,緊張得焦頭爛額,深深恐懼自己會輸在起跑點,卻不明白自學所能帶來的真正助益,也不確定能如何實際著手嘗試。
去年 8 月,均一大家長冠緯訪問了 3 名當時皆未滿 17 歲,卻已發展非凡學習成果的自學學生,深度分享了自學方法及其背後的價值-第一位受訪者黃岳涵自國中二年級起加入媽媽創立的「赤皮仔自學團」,在體制內外遊走至今,目前於新興學校Minerva Schools就讀;而第二位受訪者廖偉涵則特別喜愛寫程式,國中開始學習程式設計的他,目前正遠距離為美國矽谷新創公司研發應用平台,已成為一位專業軟體工程師;至於最後一位受訪者Logan(江璟亮)則是一位年僅13歲即破格錄取紐約大學的青少年,除了學科之外,對鋼琴、小提琴等也有所涉略。擁有如此特別的學習經歷,三位受訪者卻都不認為自己比旁人更加聰明,只是利用了比較特別的方法。
均一相信,自學能力並不僅是對自學生具有價值的能力,而是一種習慣與學習態度,幫助孩子在學習的路上看見不一樣的風景。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自學者的親身經歷,搭配其它延伸知識,逐步梳理「自學的價值」、「最高效益的自學實踐方針」以及「關於自學,父母所扮演的角色」這幾項大哉問吧!
自學 V.S 傳統教育
根據國教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於2018年9月所發佈的「自主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之需及其概念探析」一文,⾃主學習是個體關照⾃⼰學習的能⼒,經由個體⾃動建構系統性影響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為。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自由地按喜好學習,亦可自由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由於主導了整個學習過程,學習者通常能藉此獲得比被動接收課程更好的成效。
相比於傳統教學,自學確實能為學習者帶來許多助益。由自己主導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者也能在較無外在壓力的環境下學習,並培養積極主動、重視學習過程的學習態度。因著這些優勢,自學的概念就此為傳統教育與傳統教學思維樹立了一面鏡子,給予教育更多反思與發展的空間,也彌補了傳統上強調「One size fits all」的教學方法。
直至今日,國內外體制教育皆面臨了「標準化教育」的瓶頸。有「世界教育部長」之稱的肯.羅賓森博士(Sir Ken Robinson)指出,人類生命發展有幾項核心條件,包含個人特色、好奇心與創意等,而傳統教育模式卻總是與其相牴觸,形成了「老師徒勞、學生忍受」的局面。
自學像場自助旅行
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過目前的體制教育時常只建立於「同質」而非「異質」的基準上,並總是以有限的學科項目檢驗孩子的成就。然而羅賓森博士表示,孩子在多元學習並自由發展興趣的情形下,學科與才藝的整體表現其實會顯著提升,因此將藝術、體育與人文學科被輕忽或邊緣化的現象是相當有問題的。
每個孩子皆有著與生俱來的無盡好奇心與豐富的創意,因此制式化且強調「順從、聽話」的教育方式便抑制了孩子們靈活思考的機會。羅賓森教授強調,人類文化是非常有趣、多元且活潑的,人們隨時都能想出各種可能性,對於新奇的事物也能不斷有所發現。如芬蘭式教育所落實的,將標準化考試比例降低,並加入其他評斷標準,即是相當好的教育典範。
面對這些反思與改進方向,自學習慣的培養便是一項翻轉這些問題的契機,自學讓孩子有機會以自己的步調多元學習,也較不受制於分數的制式衡量。因此,除了打破傳統教育的限制,自學對學習者本身所造成的影響是更為深切的。如受訪學生黃岳涵的比喻,自學就像場自助旅行,雖然路徑與跟團旅行很不一樣,但自己走過的路能與自己產生較深刻的連結,也更容易將所學內化於自己的生命。對黃岳涵來說,自學引領他發掘了許多新的思考方法,也透過開放式的課程與玩興體驗到了一種「往內探索的滿足」。
綜合以上自學所能造成的影響,自學的價值在於翻轉了傳統教育的諸多限制,幫助孩子成長並用自己的方式享受學習,同時更培養了好奇主動、積極進取的生命態度。若能幫助孩子在年幼時期養成自學習慣,便將能成為孩子在未來的寶貴生命資產!
實踐自學最高效益
想要成為一個自學人,有些具體脈絡可以遵循-首先,訂立明確目標是相當重要的,精準的目標與時間規劃能使自學不至於沒有系統、漫無目的,而藉由檢視目標達成情況,也能進一步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效。再者,找到固定的學習工具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能幫助自己更無阻礙地順暢學習,並讓自己享受於學習過程。最後,除了回顧自己的目標達成率,亦應訂立明確的成效衡量方式(不一定以分數為衡量標準),以對自己的學習進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訪談中,冠緯也諮詢了三位自學生各自認為最有效益的學習方式。其中Logan指出,他的學習方式為先閱讀書本,再透過觀賞線上教學影片彌補書本的不足。由於線上教學影片能不斷重複播放且為老師直接解說,有助於他快速理解觀念,而不需僅根據文字敘述苦苦思索。另一位受訪者廖緯涵則表示,他比較喜歡觀看影片,因為影片有助於他快速學習。此外他也時常將數部講解相同主題的教學影片並列比較,理解學問的一體多面,擴展學習格局。
對於自認不是絕頂聰明的三位受訪者來說,與知識靈活互動是造就他們如此與眾不同的原因,有如此豐富、無遠弗屆的網路資源與各樣獲取知識的管道,學習再也不需侷限於在教室裡被教授的固定內容。
獨一無二的學習方法
從三位受訪者各有特色的學習經驗,冠緯得到一項重要發現-「學習其實沒有標準,因為每個人不同,所以應該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縱使上述受訪者及專家們的建議曾獲得相當成效,實際採用時仍須根據孩子的個別狀況不斷進行調整,以達到最適合的學習節奏。在學習時,沒有人比學習者本身更了解自己的學習情形,若能於自己學習時隨時調整改善,便能達到最高效率、低成本的學習成果。
根據以上受訪者的經驗及冠緯提出的回饋,我們可以發現有效利用資源是實踐自學的重要基礎,並且若想實踐自學的最高效益,便需按照每個人的差異與特色,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學習模式。
本篇專欄探討了以下幾點自學的價值、自學與傳統教育的差異,以及自學的初步實踐。核心如下:
- 自學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落實了差異化學習的優點
- 提升自學效益的方法包括善於應用資源、時常自我檢視、訂立目標等
- 找到每個孩子的獨特學習方式是最終解方
下一篇均一專欄仍將以自學為核心,歡迎大家繼續期待,在 讓學習碰撞出更多可能-自學面面觀 (下) 中發掘更多對「具體落實自學」與「親子共學」的深入討論!
延伸閱讀:孩子如何兼顧「學校成績」與「學習動機」? 「精熟學習」讓一切成為可能
想要看到更多均一的專欄文章嗎?現在就透過每月小額捐款支持均一,為孩子的未來創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