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們很榮幸來到濱江國中李記萱老師的課堂上觀課,參與了一堂充滿數位、翻轉的精采數學課!
濱江國中位於台北市中山區,鄰近內湖科學園區,校地廣闊,每個科目都有專屬的教室,而記萱老師就在其中一間數學教室授課,熱情且充滿活力的她,在教學的專業不斷追求卓越,在學思達、數學咖啡館等教師社群活動中積極參與,持續翻轉自己的教學。
|從「教室」開始,翻轉教育
老師在教室為我們展示所設計的學習單、教具、各種活動的道具,每種都使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以貫徹老師的教育觀念,如成長性思維學習單、WSQ學習單、心智圖和康乃爾筆記法數學筆記等等。
善用時間的記萱老師還在教室的黑板上塗上特殊的顏料,讓黑板可以直接變成投影幕做使用,板書和投影內容可以做有更彈性的搭配使用,除此之外,記萱老師還會用額外自製的均一印章給學生當作寫習題積點數的道具,集到一定點數可以換老師手工製作的獎勵刮刮卡,老師也設計了小組的分組積分活動,藉此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一堂融入科技的數學課堂
記萱老師當天的授課流程如下:
- 請學生觀看均一影片,並自行完成課本與講義習題。
- 使用黑板進行講述和問答。
- 分組解題並抽籤上台解答。

進入教室後,學生們自發地到資訊車中領取平板,並按照老師在黑板上的指示開始預習。記萱老師的指示中包含兩個部分:所有同學都需要完成的部分,以及選答的進階問題,以便照顧學生們不同的程度,學生在各自預習的同時,老師沒有閒著,而是不停的在各組別間觀察是否有需要協助的孩子。
在十分鐘的預習過後,記萱老師看過均一後台,了解了學生學習的狀況與完成度,開始投影她針對這個單元的重點提問,並邀請學生們搶答獲得分組加分,提問的內容除了涵蓋課程的重點(如:「質因數的定義」)之外,也會有沒有正確答案、需要學生提出想法的討論題,如:「1×7 是標準分解式嗎?」並在問答中不時延伸問題,引導學生更具體地說出想法。
接著,老師運用 App SeeSaw 指派了兩個較為困難的挑戰題,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問題,並在時間到之後,運用簡單的轉盤 App 抽點小組上台解題,孩子一邊向全班解說分享時,記萱老師也會一邊拋出延伸的問題引導孩子更深入思考。
最後五分鐘,老師保留給孩子們吸收、思考,老師也會利用這個時間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回答個別孩子的發問。

|記萱老師打造數位教室的背後思考
在觀課的過程中,我們好奇老師是怎麼進行分組,是否有特別的分組策略?
記萱老師坦言分組的分法也是熬了兩年,才比較有心得,前兩年剛接八年級的班級,要開始使用均一分組教學時,遇到不少學生的反彈和挑戰,但在老師耐心的陪伴下,過了一兩個學期後,孩子也慢慢地感受得到自己的成長,逐漸了解老師的用心良苦。兩年後那群孩子畢業了,今年接七年級新生班,在孩子們還未形成固定的學習模式,班上同學也還在適應新學校新學習,尚沒有出現好朋友團體,是很好的時間點將程度不同的孩子打散分組,較不會引起孩子們的反彈。
同時,這樣的分組也會根據課程進度變動調整,有時記萱老師也會根據課本、講義的完成度,重新打散整個班另行分組,讓孩子在沒有分組競賽的動機下完成進度或是超前學習。
而記萱老師為了更進一步塑造班級中互相幫助的文化,除了進度內的課程有做翻轉,也會利用七年級的數學彈性課帶領學生做成長性思維的學習,與孩子們討論他們各自擅長、不擅長的事情,希望他們能不斷探索自己,也練習面對失敗、挫折的經驗:「希望他們能知道自己並不是學不會,而是還沒學會。」
小組內不可避免會有程度和個性的差異,有的小組較為容易彼此合作,而有的小組則因為程度落差較大,所以彼此之間不容易合作討論,這時,老師就需要特別關心這些小組,或是關注每個小組中特別安靜的孩子:「與其關心他們的課業表現,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流露的關心也是塑造他們自信的重要方式」。
經過多年的探索,記萱老師如今打造出了默契十足、師生之間互相信任的數位課堂,相信在這間教室中,更多關於學習的精采故事將持續發生,更多孩子將能找到自己學習的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