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張學習單,這個孩子他進步很多⋯⋯」戴著細框眼鏡,講話輕聲細語的羅珮雲老師彎起笑眼,看著自製學習單上學生的筆跡,滔滔不絕地說起學習單在課堂起了什麼作用。
目前任職於苗栗南庄國中,以均一平台作為主要教學工具,珮雲老師不只是均一在教學現場的重要夥伴,更是深獲班上學生信賴的學習推手。
目前教導七、八年級共 4 班,由 4 ~ 6 位在原班程度落後,經學校審核篩選組成的均一班,珮雲老師笑稱,之所以獲得學生信任,源自於在政大心理系念了四年心理與輔導專業,讓她總是提醒自己從客觀角度同理學生學習程度差的原因,進而剖析學生面臨的學習困難。

上課不專心,不代表學生不喜歡數學
「要了解一位學生,不應僅限於單科的學習狀況,而是盡力了解整個人,才能嘗試為每位學生量身打造個別學習規劃。」
對她而言,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個體,學生「上課不專心」更不代表學生「不喜歡數學」。
當看見學生明顯不想上課,她會慢慢試探,了解學生行為或情緒的真實原因。
「主動去問,才會知道也許他上一節課剛被罵完,那他心情不好,不想上課就可以理解了。」透過理解學生的情緒,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讓珮雲老師發展出針對不同學生的相處模式,班級經營也變得更加順利。
在班級經營上,珮雲老師建立了「均一集點機制」,這套機制可分為個人成長與班級互動,前者如舉手發言、上台解題、準時交作業;後者如教導同學、每人皆達到均一能量 13000 點等,都能累積點數,直到累積到一定程度,便可跟學校申請嘉獎一支。

「找尋最適合的教學方式,就是一直嘗試、一直失敗的過程。」珮雲老師緩緩說道。
大學接觸到翻轉教學,開啟對學習的不同想像後,老師開始在網路、在圖書館廣蒐備課的資料來源,甚至開始學著自製學習單,希望藉此更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
看不見學習上的進步,澆熄學生自信心
然而,面對學生自有一套的珮雲老師,也遇過與原本想像有落差的學生現況。
在學習單中,有份詢問學生在考後第一時間會有哪些情緒的表單。這份表單,讓珮雲老師意識到學習程度落後的孩子們,最需要的也許不是馬上跟上學校進度,而是先從找到學習成就感開始。
「一開始以為程度落後、或自我要求高的學生可能會填『沮喪』、『失望』等詞,但有些孩子填的卻是『平靜』。」珮雲老師逐漸發現,對孩子們而言,被老師訓斥並不是最可怕的大魔王,而是「一次次努力過後,還是看不見自己的進步。」緩緩吐出的字句,隱含著老師對學習徬徨的孩子們的無比心疼。
該如何接住學習動機低落的孩子,是許多老師面臨的課題,珮雲老師也是其中之一。
「均一是我教學上非常好的幫手。」珮雲老師笑說。
不只同理學生的心境,她也嘗試變換、更新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先單純地喜歡上數學。
一般來說,她會先抓取均一的簡易數學題型,做成自組卷給學生們練習,同時也會針對不同單元,嘗試結合多樣教育工具,如 Kahoot、Quizlet,有時再適時地將題目結合賓果、大富翁等遊戲。
孩子們在課堂中擁有多元素材組建而成的隱形推手,才能認知到學習也許不僅限於課堂的上對下傳授,而是一場自由摸索、認識自己的冒險體驗。
老師X均一,看見學習態度的改變
對珮雲老師而言,自己不停嘗試、變換的教學方式,搭配固定使用的自組卷、推薦習題等均一功能,讓她看見學生們的改變。
他們開始不怕犯錯,也不怕上課舉手提問,甚至有些人開始在週末主動上均一算數學。
當珮雲老師看見孩子們從過去曾考過遠低於及格的分數,慢慢提升到 50、60 分,「老師我這次及格了!」的聲音開始在教室出現,學生被點燃的學習動力在熾熱的眼神中展露無遺。
不輕言放棄學生,加乘教育科技工具的輔助,珮雲老師與均一聯手建構了一套防護網,接住了在原班學習中難以取得成就感而逐漸墜落的學生,「當你看見他們變得積極,老師自己就會更積極地去學(新東西)。」老師燦燦笑說。
教學相長的教育就像一場老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馬拉松,路途中誰都可能摔倒、甚至想過棄賽。
但珮雲老師知道,即便路途碰過徬徨,學生們卻總能即時地以不同方式回饋老師的教學,進而握緊彼此的雙手,直到臨近終點時,帶著老師、同儕間彼此傳授的知識與學習態度,學生們便能提著一抹永恆熾熱的光亮,往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持續前行。
作者 | 游昊耘(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實習生)
編輯 | 蔡采容(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