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轉載自:林國源校長個人臉書貼文(花蓮縣立三民國中校長)
歷史慣性成為教育系統變革的瓶頸
108 課綱融入計算機教學,但在 4 年後的今天,118 課綱已經在籌備,大考仍然還沒開放使用計算機;2021 年底行政院推出「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政策,不諱言地說,很多學校的平板仍然處於閒置狀態,教育的「歷史慣性」是教育系統變革的瓶頸,賴以威老師在 2030 教育 AI 年會提到只要是人的變革,都不太容易很快發生變化。
筆者猜想這背後牽扯到人的習慣和場域內盤根錯節的結構性脈絡,關於人的習慣,有研究指出人們日常的活動有超過 40% 是習慣使然,而非來自決定,而至於結構性脈絡,教育系統內除了自身有盤根錯節的結構性脈絡外,學生和家長的場域也自帶了各種不同且盤根錯節的結構性脈絡,所以當變革要在教育現場發生,首先要突破的是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習慣,這包括老師、行政人員和校長。調整習慣是一件耗能的事,因為要在每天的工作中刻意地擺脫習慣,持之以恆地以決定來行事,這樣的質變,如果沒有搭配量變來減少老師的日常工作負擔,事實上是長不出變革行為的。
倘若在某些條件下,變革行為產生了,接下來便要面對場域內盤根錯節的結構性脈絡問題,包括教師同儕的反饋、學生的反饋、家長的反饋、學校行政團隊和領導人的反饋等。
因此,變革要穩固持續地突破歷史慣性,其實需要場域脈絡的共識和量變減少教師日常工作的負擔為土壤,才有辦法發生。這聽起來理論上正確,但實務上卻需要因緣俱足,所以在 2030 教育 AI 年會場次三中,前國教院林崇熙院長才會說「問題無法在既有的情境下解決」,並且三番兩次地,用非常有創意的方式來論述,包括建議成立教育實驗縣(教育沙盒)以及以國父孫中山先生起義為例,來凸顯打破「歷史慣性」的重要與難度,精彩有趣的例子,歡笑中卻又透出一絲無奈。

歷史慣性外,2 個不利教育系統變革的因素
除了歷史慣性外,另外其實還有兩個非常不利教育系統變革的因素,一個是教育目標的多樣性,另一個則是教育的投資週期很長並且難以歸因。
教育的利益關係人很多,每個利益關係人對教育有不同的想像,有的認為是預備未來的競爭力,有的認為適性揚才,有的認為快樂學習⋯⋯每個都看重不同的價值並有各自不同的論述。即便是教育基本法,都得用掉 128 個字才寫得出教育的目的: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這個教育目標的多樣性,讓教育系統變革的聚焦顯得困難,成為不同利益關係人各自表述的舞台。
至於教育投資週期很長並且難以歸因,則是因為教育改革方案的推行,往往是 5 年以上才能漸趨穩定,而成效可能都要 8 年以上才漸漸顯露,這麼長的投資週期讓政策的修正節奏有了先天的限制,再加上教育變革的成效有時難以歸因,更加模糊了回饋訊息的判斷。
歷史慣性、教育目標的多樣性以及投資週期長並且難以歸因,這三大因素讓教育系統變革反覆地陷入瓶頸。
作者|林國源(花蓮縣立三民國中校長)
編輯|孫竹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品牌行銷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