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轉載自:林國源校長個人臉書貼文(花蓮縣立三民國中校長)
教育變革的沃土
在 VUCA 年代為了要補足科層體制不夠敏捷與防弊思維所導致的承擔風險能力不佳的問題,政府必須有意識地創造教育變革的沃土。教育變革的沃土需要節奏快、有彈性、可容錯、足夠的資源與特別法的支持。可能的模式有很多,以實驗教育中的公辦民營為例,是以「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實驗教育條例」這個特別法來排除一部分教育法規的規範,可惜的是排除的法規不夠多,也因此在實務上張出來的創新空間不夠大,就受託人來說真正「民營」的部分恐怕只有出錢和決定校長人選,其他的事務仍得綁手綁腳地在公立學校框架下運作,相當可惜。
透過特別法排除某些法規規範這樣的作法,有一個限制,因為每排除一條法規都可能牽扯其他法規,所以能夠掙出來的創新空間相當有限,也因此只適合小範圍的教育創新,進行「技術性變革」,如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特定理念(品格教育、生態⋯⋯)的公辦民營學校的課程改革,不太處理得了組織或結構性的問題,所以像減輕偏鄉小校行政負擔、授課節數調整、組織編制調整等問題,在現在實驗教育框架中都無法進行教育創新嘗試。
用特別法排除部分普通法適用的邏輯,沒有辦法提供開闊的教育變革沃土。所以遇到一些「適應性變革」的題目,如教育 AI、少子化脈絡下的偏鄉教育,需要用民間、NPO、NGO 的力量來主導才有可能回到事情的原點去發展解決方案。

由政府支持的財團法人
由政府支持的財團法人會是一個不錯的選項,一來財團法人的非營利性和公益性,可以獲得社會的信任,二來自主性和靈活性也可以獲得確保。這樣的例子在經濟、工業、科技發展有許多的成功案例,其中以工研院催生了聯華電子、台積電、巨大機械(捷安特)等世界級企業最為人熟知,這些都不是政府科層體制能做到的了不起成就,可惜在教育創新上沒有政府支持的財團法人可以來拉動教育的發展。
在少子化的台灣,平均餘命已經達到 81 歲,其中女性更是高達 85 歲,倒金字塔的人口結構正在逐漸生成,如何把人口紅利轉變成「人才紅利」?需要在教育上更快地變革,預備未來的人才,及早因應在 VUCA 年代,倒金字塔人口結構的台灣,即將面臨的挑戰。
教育 AI 快速發展的因應、少子化的偏鄉教育,超過四成是 6 班以下的偏鄉小校、VUCA,倒金字塔人口結構⋯⋯這幾隻「灰犀牛」對台灣可能造成的傷害,不亞於兩岸關係,更難以靠政府的科層體制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加速教育變革!
為了能在教育上有長遠全面的擘劃,我們需要一個政府支持的財團法人來當開路先鋒,更敏捷、及時地探索下世代教育的可能性,做出 prototype,技術移轉進公立學校來,我們的未來才能真的看到幸福和希望!
作者|林國源(花蓮縣立三民國中校長)
編輯|孫竹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品牌行銷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