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教室」,是數位科技與實體老師之間,最複雜也最活潑的結合。

在翻轉教室裡,老師不是把教學工作丟給電腦就沒事了,相反的,當老師擁有越多自由,就越須運用多元的方法啟發孩子的學習動機。看起來,這種「高檔」的教學法似乎比較適合程度較佳、領悟力較高的孩子,但真的如此嗎?
信源與美雯夫妻任教的龍埔國小位在新北市三峽「台北大學特定區」裡,新建高樓林立、社區環境良善,很多人總認為:「新設校一定師資好、學生好、設備好,教學問題應該很少!」但是當美雯老師接到新編成的五年一班時,才發現有個學生五年級了,加法還要用手指頭幫忙計算,問他一個禮拜有幾天?回答是「五天」,原來他忘了把週末算進去了。班上還有學生先前曾在課堂上因為聽不懂就翻桌、考卷不會寫就當場撕掉,突如其來舉動除了讓全班傻眼外,老師也備感折辱。
所幸班上也有不少人數學程度相當優異,甚至超越同齡同學,而且這個社區多數家長的社經地位皆不低,就連里長都是英國教育碩士,可以想見北大特區住戶們對老師的期待是相當高的。這反映出「班級程度落差」普遍存在全台各個學校,不會因城市或鄉村而有差別。那美雯與信源會如何聯手面對這種局面呢?
導入均一,善用教學影片及題目
2013 年 8 月,新接任資訊組長的信源老師在網路蒐集「資訊融入教學」時,偶然看到美國「可汗學院」的網站,原本他以為這只是把教學影片丟上 YouTube 而已,跟一般傳統開放式課程(OCW)沒什麼兩樣。但註冊帳號之後才發現可汗學院結合了課程、評量、獎勵、互動與後台管理等功能,不像傳統資訊教學只著重聲、光、色效應而已。
接著信源又找到中文版的可汗學院-「均一教育平台」,經過一個多月的評估,他在開學後沒多久就問美雯:「明天第一節什麼課?我沒事,要不要一起到電腦教室?」隔天,五年一班就被帶往電腦教室嘗試使用均一教育平台。儘管開學前信源老師就已經幫 30 幾位學生建立好帳號,但現場還是有人密碼記不起來,或大小寫分不清楚,等到全班都順利登入已經花掉 30 分鐘,這也讓信源老師差點「情緒失控」。
不過當老師回過神後,已經有學生開始細細地唸著運算過程並拿出紙筆不斷推演答案,就連那位曾經翻桌的學生也算到嘴角上揚。此時,所有人竟對響起的鐘聲「充耳不聞」。
「同學,要下課囉!」信源老師不太好意思的提醒著,想不到排山倒海而來的回應是:「老師,不要下課,我們要算數學!」這簡直讓兩位老師不可置信,也深深感受到
數位科技真的可以解決最棘手的學習動機問題。
從此之後,學生回家作業便改為練習均一,而不是以往的數學習作;隨堂測驗也轉用均一題目,取代原先的紙本試卷。至於課堂上仍以教師口頭講述為主,只有下課前才讓學生登入均一小試身手,藉以了解孩子對課程的掌握度。有了電腦代勞後,過去最辛苦的兩件事:「改作業」、「改考卷」,現在只要不到一分鐘就能輕鬆批改完所有題目。接下來老師便可以根據答題狀況分析孩子的學習迷思,並規劃隔天的教學活動。
但科技雖然可以放大學習動機,卻不能保證永續;單純換個介面讓學生算數學,久了也會失去新鮮感。時間才過一個月,信源老師便發現固定登入均一的人數只剩三分之一左右,經過一番討論後,決定將平台的徽章制度與學校的榮譽點數連結,讓學生感受虛擬點數的實用性。美雯老師亦將均一搭配正式課程,要求學生回家按進度看影片及作題目。後來果然有 8 成學生開始會配合進度學習,並「主動」作起書面筆記。經過半個學期的測試,美雯老師不但擺脫制式進度的制約,學生成績也跟著節節進步,證明均一融入教學真的有補救教學的效果。
於是兩人便設想,有沒有可能從「補救」、「精熟」邁向下一階段的「翻轉課堂」呢?第二學期開始,美雯老師與信源老師立刻展開翻轉課堂的計畫,也創造出台灣第一起 MOOCs (磨課師) 融入數學課的翻轉案例。
(編按:MOOCs,全名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直譯「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透過網路,把課程開放給大量線上使用者參與學習過程。)
翻轉前置作業:事先與家長溝通
翻轉課堂不只是老師與學生的事情而已,家長接受度更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信源老師與美雯老師在正式翻轉前便特地發信給所有家長說明這項重大改變,並訴說均一教育平台結合教學的優勢與特點。他們也建議,如果是新接班級,可以先與家長進行以下的溝通及對話:
- 開學前,以電話向家長自我介紹,如此不僅可以提升教師形象、了解學生在家狀況,也能順帶說明教學理念。
- 利用 Google 表單製作問卷,調查家長對於數位融入教學的接受度及建議等等。
- 善用社群軟體如 Facebook、Line 群組等,可以作為「留言板」保存重要訊息,更要緊的是,在這種雙向溝通下,家長也可以給予老師孩子們在家的學習狀況等回饋。
以上的準備動作除了是為後續教學鋪設基礎外,重要的是在告訴學生及家長:「老師要翻轉課堂了!」,希望這種宣示可以反映出對教學的堅持,而且越有自信、規劃越明確,相信就越能取得學生、家長的信任與配合。
自學訓練,為翻轉埋伏筆
「學生自主學習」是翻轉教學的最終目的,同時也是正式翻轉前的必要條件。然而在國小階段,家長不見得放得開,孩子也不一定走得出既定思考模式,因此老師必須運用幾個策略幫助學生改變:
- 設定自學標的與時間:以一個科目為主,至少為期一個月的訓練,因為國小學生沒有經過分流、成熟度不一,必定得由外在訓練慢慢內化。而對老師來說,一個科目成功就會帶動另一個科目,因此訓練過程不必著急,就算只是種下一棵小苗,以後到國中也會漸漸茁壯。
- 數位科技結合正式課程:平台再好,學生的新鮮感總有一天會耗盡,因此建議在課堂上搭配正式課程播放影片,讓學生體會均一的重要性,之後才有機會在家裡看影片自學。
- 利用榮譽點數進行正向管理:每一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獎懲制度,只要學生有按進度在家觀看影片,第二天就可加分,並且依照均一的「能量點數及徽章」轉換成學校榮譽點數。
- 幫學生預留在校自學的時間跟設備:一定會有孩子在家裡真的沒時間看、沒辦法看,或是家長反對孩子盯著電腦,因此老師可以預留特定時間跟閒置的設備給孩子在學校彌補學習。
- 隨時與家長聯繫溝通:孩子能否保持自學習慣,家長的督促相當重要,尤其操作數位平台難免遇到問題,教師若能及時排除障礙將會增加家長的信任。
異質化分組,發揮強帶弱的功效
翻轉課堂後,教學活動多半以「分組」方式進行,因此學生程度的排序便相當重要。建議老師可在同一組內安排不同程度的學生,以發揮互助合作的效果。如果是新接班級,老師還未與學生接觸,可先從舊班成績紀錄了解學生程度分配狀態,在開學前即完成「異質分組」。具體方法如下:
- 約 3~4 人一組,以 3 人為佳,4 人可能會有人在討論時間「無事可做」,此視班級規模而定。
- 組別安排盡量由老師決定,避免因「小團體」或「潛在的喜好」讓弱勢的孩子更加弱勢,並增加彼此建立夥伴的機會。
- 分組討論完成後,安排單人或雙人上台發表。單人的話,可以有救援機制,讓同組夥伴伸出援手。雙人的話,通常由程度弱的孩子主講,程度好的組員陪同並指引。
- 在小組上台發表前,強調「隨機抽籤」與「回答加分」,讓所有學生都有被抽中的心理準備。但實際上老師可以偷偷「抽黑籤」,刻意抽取上課不認真或程度較弱者,以刺激他們專心聽課。
翻轉課堂,讓教室充滿歡呼
「學習在家完成,作業學校討論」是翻轉教學最核心的做法。當孩子預先學習後,就有能力在學校嘗試更高難度的題目,現場老師也能即時針對學生問題來解決。此外,加入討論、上台、競賽、加分、桌面遊戲等互動元素,還可以活化教學氣氛,因此信源老師便依照動態程度提出四種可在數學課堂進行的活動:
單純習作演練與討論
這是翻轉教室的基本,也不甚需要載具的輔助,具體有幾個步驟:
- 前一天先要求學生上均一觀看影片及練習題目,上課前再經由後台了解學生的技能狀態為「掙扎」 或「精熟」,接著以此安排課堂演練的題目。
- 無論學生是否到達「精熟」狀態,上課後五分鐘都先簡略說明核心概念,或用抽問、搶答的方式 檢驗學生吸收程度。
- 讓學生練習題目,老師則四處巡視作答狀況,適時給予指導。在這個階段透過異質化分組,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引導程度較差的學生,互相幫忙。
- 同一時間,也可以使用投影機來投影題目,約3到4題,讓小組可以花時間討論,並要求學生把解題歷程 記錄在小白板(紙)上,此時老師可藉機到各組參與討論、激發思考,同時注意弱勢學生的狀況。
利用均一平台進行搶答
利用均一平台進行搶答,尤其當教室只有一台電腦時,特別適合搶答活動,步驟如下:
- 在上課前先登入均一蒐集適合「快問快答」的題目。
- 準備好題目後,將電腦畫面投影在牆上,讓全班同學即刻計算,舉手搶答。最快的可上台回答,答對加分,答錯不扣分,但答錯者必須上台解題,讓老師了解是否有概念迷思等。
- 也可以不採搶答,讓全班同學同時登入均一進行隨堂測驗。由於不需要人工批改,老師馬上就能根據答題狀況決定是否要停留澄清概念,或是跳到下一個進度。
以題組故事引導思考與表達
讓學生自家自學後,在學校能來一場數學故事解題競賽。不管是文學、科學、歷史或生活,都可以當作題材,當中以 3~5 題為佳,極適合作為單元的綜合理解測驗。具體步驟如下:
- 國小學生對於上台發表往往比較害羞,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說」的經驗,因此建議事先訓練孩子公開回答問題或發表想法,例如美雯老師在國語課時安排四人一組,再從課文中出題給學生上台作答,接著由台下同學確認及追問,藉以刺激孩子上台的膽子、說話的條理以及思考的邏輯。
- 設計閱讀講義或故事題組。老師首須思考教學概念跟哪個故事適合搭配在一起,例如「數線」跟 「多位數乘法」可以結合「秦始皇蓋長城」的故事。信源老師曾將萬里長城當作一條數線,上面一個城垛即為一個刻度,而不同城垛又分屬不同國家如燕、趙、秦所有,在彼此「度量衡」不相一致下,讓學生練習單位換算,以及訓練閱讀能力。
- 老師也可搭配生活化的故事,例如「有一天阿源老師遇到老劉,聽到老劉一直罵、一直罵, 阿源好奇的上前詢問:『老劉你怎麼了啊,怎麼氣呼呼的?』老劉就說:『我剛剛去水果攤買鳳梨,1 公斤要 60 元,我挑了一顆,花了 200 元,結果他還給我削皮,削完只剩下 1/4 的重量,真是沒良心!我就很不爽,叫他把皮的錢退給我,老闆不肯,就跟我吵起來了!』,如果你是阿源老師,你知不知道鳳梨幾公斤?鳳梨皮有多重?如果是你,會不會要求退錢,還是把皮帶回家?」
- 題目說明完畢後,安排 10 分鐘讓孩子分組討論,並把解題歷程寫在小白板上,此時老師可四處巡視,適時適度引導。
- 時間一到就抽取小組上台發表解題過程,答錯可由組內支援,再答錯則開放其他組解題,直至答對為止,約進行 10~15 分鐘,最後由老師綜合講解,並把故事訴說完全。
進行數學遊戲競賽
這部分可以結合撲克牌、桌面遊戲等活動,例如以撲克牌的「心臟病」傳達因數概念。
翻轉教室看似複雜,卻是一種「做多做少都能成功」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說,不管走到哪一個階段,就算不再走下去了,也能收到一定的功效。例如導入了資訊科技,學生就可以藉由影片自學;習慣了自行練習題目,老師就能分析學習歷程;教室沒有平板,就用習作分組討論。當一步一步循序走下去時,翻轉就在不經意間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