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個人的經驗裡,人生往往是複雜且矛盾的。但同時,在這些複雜矛盾之下,卻又有很單純的真理在支撐著。在思考年後要不要轉職的你,或許也在一些矛盾與複雜的心情中。
金恩博士說過:「生命最佳的狀態便是在看似對立的價值中,找到極具創意的統合綜效,進而帶出豐富的和諧。」
對立中的統合綜效帶出的豐富和諧,就是我所帶領的組織,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所相信的原則。而今天,我期望能用均一運作的七個核心,來跟你聊聊我們對於一個關心社會的數位人才,或者是一個擁抱科技的客戶經理,可以有什麼樣高成長的職涯,並且創造社會改變的可能。
這一篇文章可能很長,但是希望能提供足夠充分的資訊,讓你在長假中思考,特別是對於偏向軟體技術的夥伴,如何將技術力投入在有社會意義的領域,或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而也希望這篇文章雖然很長,但用七個核心來化繁為簡。
核心一:一個願景 —— 不論出身的終身學習者
很多人常問我,為什麼均一不做成一個新創公司?為什麼要做一個 NPO?這個問題有很多的面相,但我只回答兩個,第一個比較務實,第二個比較本質。
務實面就是,要用科技翻轉台灣中小學教育,還是一個志業,而很難是一個事業,關鍵在市場大小。如果今天是在美國、印度、中國,甚至是印尼這種人口大國、網路大國,那麼有一堆註冊者,當中只要有 5% 的人付費,就可以養活很大的公司。印度的 Byju 就是如此。也因此台灣中小學的數位學習,在目前的狀況下,非營利模式有其務實性。

但另外一個比較本質的角度是,雖然企業、NPO 都可以有願景使命,但是企業本質上更要追求賺錢,也就是說,當賺錢與願景使命的實踐衝突時,而且衝突很大的時候,企業為了要給投資者、股東交代,並不容易把願景使命拉得比賺錢更高。但 NPO 則相反,本質上,NPO 最高的指導目標就是願景的實踐,沒有往願景更靠近,一切都沒有意義。
因此,均一最重要的指北針,永遠都是願景。而我們的願景是:
每一個孩子不論出身,都有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
這個願景為什麼重要?因為教育的終極想像,就是能讓社會更「優質」更「公平」。優質,那麼社會裡的公民必須要能自我迭代、終身學習;公平,那麼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定的機會達到如此。
這個願景為什麼重要?因為教育的終極想像,就是能讓社會更「優質」更「公平」。若想達到優質,那麼社會裡的公民必須要能自我迭代、終身學習;若想實踐公平,那麼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定的機會達到如此。
如同美國憲法所寫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我們知道人很難生而平等,但是有兩個領域,醫療與教育,是最貼近人的,若能更平等,這個社會就更有盼望。
台灣在醫療上已經有舉世聞名的健保,然而在教育上,不論教改怎麼改,好像貧富之間的教育資源落差只是越來越大。往未來看,我們還有機會有像是阿扁這樣三級貧戶變成總統嗎?又或者,像是美國開國元勳之一 Alexander Hamilton.
怎麼去衡量我們是否更靠近願景?以下是我先前跟均一董事會的報告:

報告中,最關鍵的就是,去定位出「不論出身」與「終身學習者」。不論出身的部分我們掌握四大因素,族群、地理、經濟與學習。同時我們也承認,重大先天因素目前不是均一能力所及。
而終身學習者呢?則包含基本學習力、數位自學力以及品格力作為基底。
均一的董事會是業界都具豐富經驗的領導人,對於這樣的方向不僅支持,也在思考,怎麼用整個社會的力量,讓大家能掌握、理解、關心這樣的事。

從均一教育平台創辦至今,已經看見在許多區域推動時,可以做到偏鄉區使用濃度與深度大於都會區,更看見這樣的學習對成學落後的孩子,幫助更大。如下圖:

組織的事情可以很複雜,人才之間的矛盾衝突可以很多,但最終我們都要問?我們如何更靠近願景,並從裡面找到答案、找方向。
核心二:使命中的兩策略 —— 平台策略與合作策略
如果願景(Vision)是我們期盼看見的最終圖像,代表的是很長期的大目標(What)的話,那麼,使命(Mission)就是我們想要往願景靠近時如何行動(How),這個行動很大,因此要很長期的來做。
而均一的使命是:
透過科技與合作,提供所有孩子個人化學習的內容與環境。
我們先來談談個人化學習,其實概念很直觀,就是讓教育更能因材施教。那麼為什麼現有的教育很難因材施教?因為這是一個根植於工業化時代,統一製作流程、統一產線、統一速度的模式。而要個人化,過去變成是要用家教,或者改變師生比,都非常昂貴,是公立教育所給付不起的。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能寓教於樂的數位內容開始有機會在孩子的學習中扮演合適的角色,同時成為老師的幫手。另外,數位平台可以追蹤掌握使用狀況,透過好的 UIUX,變成很好的線上學習環境,再加上若線下的老師、學校環境能有效善用與支持,那個這就是「個人化學習的內容與環境」的意思。

想要做到有效的個人化學習,均一的策略是不斷打磨「產品與技術導向的科技平台力」以及「能創造縱效的生態系合作力」。
先談科技平台力。
大家可能覺得數位學習平台不需要太厲害的技術,也不用 handle 太麻煩的流量。確實,如果跟電商比,那麼同時要處理 transaction 的狀況確實沒有這麼多。但是,在疫情來了以後,其實均一也是要同時處理30,000 位 concurrent users,daily active users (不重複) 超過 50 萬。

這裡面,均一為了能夠走更久,確實從去年起把將近有 10 年歷史的 codebase 開始做有系統的大重構,光是 2021 Q4 就刪除了約數十萬行 code 並且不影響效能,同時也把所謂根檔案路徑從 250 個整合到 110 個。做這些事情,都是為了讓軟體工程師有更有效的開發環境,能去因應不斷成長的使用者與開發需求!
再來談生態系合作力。
均一為了要做出好的內容,不太可能只靠自己的資源製作。因此,我們在過去三年逐漸找到了與生態系合作的方法,特別是與台北市。
你可以看到原先台北市自行開發的內容,比較偏向所謂的投影片桌面錄製,概念很清楚,但是比較難引起 Instagram 世代的興趣。但右邊同樣是在講乘法公式,卻能藉由清楚的素養動畫,把一樣的範圍,讓更多弱勢孩子更有興趣看。使用量解釋了一切。

相關的影片可以上均一教育平台「酷課雲專區」去尋找。
而要能做到這個,關鍵在要有一定教育、數位知識,並且熟悉大量複雜人際溝通協調的 account manager,能帶領不同方一起往前。

這兩大策略,目前在均一的藍圖上面,被切出了八個路徑,並且最終對應到八個職能上。這就是用所謂策略導向的使命!

核心三:三個使用者價值 — 自主/精熟/及時反饋
用雲端技術來支撐數位學習,其實概念上最好想像就是「教育版的 Netflix」,Netflix 有大量內容串流,流暢、有好的 UIUX 、合適的分類,很方便大家「自主」地去找尋合適的娛樂內容。
不過教育畢竟不等於娛樂,因此在自主上,關鍵在「多樣化、有品質、有系統、符合課綱」的學習內容。而要有這樣的學習內容,在後台的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就需要很方便,因為 content curator 可能需要在大量的多元內容中去編輯合適的排序,雖然很多事情無法全自動化,但確實也有大量半自動化的空間。
另外,除了影片、互動式習題以及互動式講義等都是重要的學習素材,因為必要要有 input (主要是 videos)與 output (主要是 interactive exercise) 才是最好的、孩子能自主的學習體驗。
目前,均一上的自主學習者貢獻的學習時數為整體平台學習時數的 1/3,算是相當不錯的比例。

第二個關鍵則是善用數位的反覆性,去做所謂的精熟機制。也就是配搭遺忘曲線的心理學理論,在孩子學習一個觀念時,少量多次的跳出來確認孩子的理解。
這個精熟機制要做得好,未來甚至有更多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優化的可能性,去找到合適的精熟模式。而同時,要精熟什麼內容,關鍵也在於適性推薦,目前均一先做到的是跟重要考試對接,一考完,可以直接依據課綱條目,去自動化推薦合宜的學習素材。而未來,更理想的則是,在一開始的評量就不是依據年級,而是依據整體的跨年級能力。
第三個,則是對於學生、老師、家長的可視化即時反饋。這邊還可以做的事情也非常多。主因在於過去教育現場的反饋速度太慢,老師上完課,學生晚上寫作業,隔天再交作業,再隔幾天才改完作業。學生從學習的當下,到確認有沒有學會都已經隔了好幾天了。因此,學習當下就有影片插入習題,或者出場卷型的試題,讓學生即時確認,老師即時用大儀表板掌握,甚至未來跟老師家長常用的 Line 做 API 整合,都不是不可能的事。

為了能夠 deliver 以上三大使用者價值,均一在思考數位內容設計、軟體平台設計與教師培訓設計時,都必須要去思考、回應這一些點。
核心四:四個核心價值觀
再來則是跟「身為一個均一人」高度相關的事情,也就是我們的價值觀,也就是「均一人是怎麼樣的人」。
先談誠信 / Integrity,這個是一個很內在的特質,也很高大上,但我們更在意的是「可操作的部分」。也就是創辦人方新舟董事長傳承下來的「告知的義務」,也就是該跟誰說,就得要跟誰說,且不在背後說。
誠信是建立信任的最底層。均一為了增加建立信任的效率,很多可以透明的事情,就直接透明,舉例全組織,連實習生都可以知道我所有的行事曆。如此若任何人要敲我時間,都可以不用複雜的詢問。
另外,當夥伴 under-perform 的時候,我們也都傾向直接說,當然說的時候要有智慧,但絕對不會跟夥伴說你好棒,但背後批評夥伴。
再談多元 / Diversity,這是均一人常會遇見的處境。工程師要跟教師、醫師、律師一起工作,對外會遇到極度重視溝通效率的外商,極度製造業思維的台商,或者協調複雜的政府,我們相信多元不是對錯,而是要找到合適的角色在合適的位置。因此,要能多包容接納是關鍵。
舉個例子,在全組織要開的一個月一次的全會,我的要求會是,技術人要怎麼講才能夠讓非技術人聽得懂「重構」的規劃。而教育專家,又要怎麼溝通,才能讓其他人對於教育理論、教育哲學有興趣。在多元的環境下,真正的專業,來自於能讓非專業者也有一定的理解。

再來,是恆毅力 / Grit。會強調這個特質是因為均一是一個工作高強度、高工作挑戰的環境。用跨專業改變社會本來就很困難,不只是技術面,更多時候要處理人。如果沒有信念與恆毅力,那麼我們寧可請夥伴提早離開,不然夥伴會把負面狀況傳染給其他人。
最後則是推論與成果導向 / Reason & result oriented。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要這樣說?為什麼不就「成果導向」就好了。這個的原因是教育本質上要看長線,若過度只強調成果,很容易,為了成果不擇手段而不自知(也就是並沒有故意要不擇手段,但卻在選擇手段上,忽略要考量成果以外的因素,甚至不要太快想最終的成果。)也因此,在均一很在意大家要能講得出 reason,也就是能否依據組織的決策優先序、環境脈絡、有效的證據等去推論我們的決策。
核心五:決策的五個優先序
決策的五個優先序,則是我們在選擇作法上,若有矛盾時,可以拿出來討論的依據。

核心六:六組 stakeholders
六組 stakeholders 則代表均一在行動與決策時,需要去思考面對這些利益相關人,會產生的影響與效果是什麼。就像企業需要去思考 shareholders,NPO 更要去思考 stakeholders!

核心七:用七個好習慣與方創辦人的精神串連

總結:有理解後的參與,更有力量!
均一是一個極度多元的組織,有醫師、軟體工程師、律師、課綱委員的老師等;擁有來自Mozilla、Yahoo、聯發科、Line、Starbucks、教育部、親子天下、中央輔導團、律師事務所等人才。
從均一畢業的技術夥伴,有去創投業當技術分析師,有去Synology, Appier、 iChef、 趨勢科技當軟體工程師。從均一畢業的其他多元類型夥伴,有人在 Sparklabs、有人要去 KPMG、也有人創業,甚至有其他大型學習平台的總監。因此,我們相信均一可以是一個很好的人才成長平台。
我們相信要能融合科技與教育兩個本質與文化有期顯著差異,才有可能創造下一代更不一樣的未來,同時也讓我們自己的職涯也充滿著高速成長性。
均一能給所有職涯選擇者,最好的禮物,就是一群很有能力、很多元且投入在一個巨大願景使命的團隊(包含董事會)。
因此,真誠地歡迎你加入我們。
如果你還在猶豫,歡迎觀看「教育科技人才論壇」你就知道,為什麼教育科技、均一,值得你的投入!
均一教育平台基金會官網:https://official.junyiacademy.org/
歡迎來投遞履歷聊聊:https://junyiacademy.pse.is/3wkb8f
(原文刊登於 呂冠緯 Ray Lu,感謝免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