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許多老師們的教學目標,但礙於現實因素例如大班教學、進度壓力、行政體系配合以及學生程度差異大,時常讓老師「有志不得伸」。
而均一平台透過科技的力量,即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升教學的品質與效率,讓老師可以完成個別化教學的目標!
教學不再是被綁在講台上
均一平台利用科技提供了有效的「教」與「學」的途徑,讓每個孩子都有均等的機會享受到一流的教育內容,目前平台上有從中小學到高中的線上教學資源,超過 1 萬 2000 部教學影片,課程範疇包含了完整的 K12 (小一至國三)數學、自然、英文等,由各科目的專業教學者錄製。
對老師來說,可在課前、課中讓學生觀看,使老師不須在課堂上重複講述相同內容。當講述式教學由電腦代勞,老師就有餘裕來進行更高層次的教學活動,如分組討論、進階練習、實務演練等,增加學生的互動與學習動機。
對學生來說,看影片很方便,隨時隨地都能學習,聽不懂就重播,聽懂了還能快轉,進度完全隨自己而定,而且每部影片長度僅 5 到 10 分鐘,因此在學生專注力消失之前,就能將概念講述完畢。
延伸觀看:新泰國中劉繼文老師觀課示範
目前均一提供數學(國小到高中)、科學(國高中生物、高中物理及化學)、社會(國中公民、地理)、藝術與人文(含音樂)、經典課程(微積分、高中英文單字及文法)、電腦科學等科目的短片,還在持續增加中。
精確掌握學生學習狀況,不需要再問學生「你哪裡不會?」
均一平台目前有近 50,000 道依難易度和版本分類的練習題,以數學科為例,每種練習題皆含有數字、題型不盡相同的「子題」,學生必須連續答對一定的題數才能往下一單元前進,避免因跳躍式作答而產生學習上的漏洞。
當學生答不出來時,可點選「提示」,電腦會一步一步引導他解出答案。 藉此,老師再也不用像傳統小考般,花費許多時間在批改上,平台會依據學生的答題狀況,來判斷學生熟練程度,呈現「精熟」或「掙扎」狀態( 當答題率過低時,系統會顯示「掙扎」狀態 ),因此老師只需從教學管理中的班級數據觀看學生作答紀錄,答案是否正確、使用了哪些提示、作答花費的時間。
透過均一,學生的學習狀況將一覽無遺。由此,老師便可以即時發現是否有人對於某個概念不瞭解,以進行迷思澄清與概念補強,所以老師也不必再苦苦追問學生:「 你哪裡不會? 」
而平台上的「 精熟學習 」制度,更是能幫助孩子把複雜的觀念真正建立起來,透過持續、適量、多次的複習,如果連續答對就晉級 ; 反之打錯的降級,讓孩子能將學到的短期記憶內容,扎實地轉換成長期記憶,老師也可以用最少的時間來確認孩子的學習是否達到精熟。

有些老師會結合能量點數與實體獎勵或競賽活動,持續激發學生的動機與新鮮感;但老師也必須提醒學生,「 為求快速累積能量點數,而進行大量簡單習題的練習 」,對學生來說不但沒有實質助益,教育意義也會被模糊。
以學習為中心,適當、適量使用均一的成就機制,學習才有正面幫助。
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均一平台加入了遊戲元素,在平台上,學生觀看影片、作答練習題都可以獲得「能量點數」,得到越多點數,除了值得炫耀外,學生還能用能量點數替換不同的個人頭像。目前均一有兩個系列的個人圖像,分別是美國可汗學院風格及台灣本土的幾米風格。
另外,當學生完成特定任務條件後還可獲得「徽章」,徽章也是展示學習成果很棒的一項戰利品。曾有學生花數個小時看物理學影片,或是五年級學生挑戰大學微積分,就是為了要爭取想要的徽章!

學習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均一平台每週皆會定期新增練習題與影片,並嘗試使用大數據(big data)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技術來增進系統適性化、個人化的程度。
以我們近期持續研發的前測( pre-test )系統為例,藉由學生答題的態樣來判斷使用者的程度,幫助學生在均一琳瑯滿目的內容中,迅速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也因此,我們極力建議學生使用均一來進行學習,當我們能收到的有效數據越多,越能讓系統朝向預測性更高、更準確的方向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