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定義台灣教育成功?呂冠緯:活用數位工具,所有台灣人都能搭上終生學習的列車

文 / 白宜君

每個世代都會經歷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時期。青壯世代的壓力既包括如何好好安養長輩,更有照顧好下一代的自我期許。

全球遭受疫情衝擊的這三年,這個世代的年輕父母,對外要迅速適應產業轉型與工作型態改變,而教育體系極速、全面的線上化,更關係到未成年子女在銜接實體與線上的「教、學」落差間,在一個動盪的求學環境中,怎麼持續得到優質的學習資源與引導。

這個大哉問,過去並無前例可循。流線傳媒特邀從事數位教育 10 年,家有 3 歲幼童的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親臨流線傳媒 Podcast 頻道「全新一週」節目,暢談如何透過疫情下全面轉數位的槓桿時機點,更新台灣的永續教育思維,不僅為孩子做好心態與學習上的準備,也讓全體國人都升級成終生學習者,一起因應台灣在全球局勢中,越來越複雜與難以預知的未來挑戰。

數位教育不新鮮,但疫情讓全球理解網路知識的含金量

對呂冠緯來說,疫情讓全台灣的老師、家長與孩子在一夕之間,對於學習的理解有了大翻轉。「打破教育體系原有的秩序跟習慣,是非常困難的。」他開宗明義先點出傳統教學體制有其保守性,但疫情打亂了固有的秩序感。

因著「停課不停學」的應變策略此起彼落,全台灣幾乎是同一時間,就領略了從建置系統、儲備內容、師生互動、測驗方式等傳統在教室中一條龍的教學流程,疫情衝擊下都要迅速調整,往數位化能進行的方式前進。

「自發性學習動機高的學生跟有意識引導孩子的家長在這段經驗中發現,雖然去學校的時間變少了,但網路上可選擇的學習資源卻更多,整個網路都可以是學校。」他振奮地說,數位學習最好的體驗之一,就是養成「個人化學習」習慣,且依照自己的速度、程度,從全球已上網的素材中,找到適合自己當下能力的內容。然而,他也不諱言,「主動學習」的動機是必要條件,當仍有學生因引導的環境與資源不足,而無法獲得數位學習的最佳利益時,難免會引發家長對數位學習不信任的質疑,也會讓政府與學校,推動力道時有停頓。

真正健康的數位學習,是實體與線上並行的混合式學習

自從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在 2006 年創辦了可汗學院之後,非同步學習的線上教育內容,已足以證明,所有想學習的人都可以透過網路搜尋,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找到優質且豐富的線上教學內容,還能無限次播放,直到搞懂為止。但台灣的師生與家長的確是直到疫情後,才全體「無差別」捲入數位學習漩渦中,由此而衍生更深層結構的學力落差,台灣並不是孤例。

呂冠緯稱,數位學習本是為了縮短受教的資源落差,但真實世界無可迴避的各項資本差異,在大疫年間,仍會轉化為數位工具及運用能力的現實差距,「只要想學就可以自由洇泳在數位海洋」的教育理想國難以一蹴可幾──這需要奠基在很有主動學習與探索的學生特質,以及身邊引導的家長與師長也足夠有耐心與能力協助,「但疫情趨緩後,真正健康的數位學習主流,應是該實體見面授課時就實體,適合線上學習時就線上的混合式學習。

而這條路,不僅是因應疫情而生的大勢,對呂冠緯來說,更是培養台灣新世代人數雖少,人才卻個個精采的必要之道。

「數位學習的重點,並不是滿足於生生有平板,因為即使生生有平板,我們卻無法令生生有家教,」他說:「只是,當生生用平板時,網路上豐沛的教育資源,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像』擁有一個家教。」

一旦個人化學習的速度啟動,學生不用被動等老師餵(知識),學習效率變好、探索知識的主動性更強時,「這一代孩子就不會跟我們過去一樣,身邊僅有用同一速度、吸收同一知識的同學,而是會有不同可能性,也會更懂多元、差異與包容。」呂冠緯描繪著,當不同個體在求學期間就能互相尊重彼此的差異化,對人際互動應有的開放素養也會提高,這會讓台灣成為一個更習慣多元且適性發展的社會,而以此作為國民特質來吸引國際人才,也許還更親切自然。

什麼叫做教育成功,就是全台灣一起走向國富民強

而有著這個願景的教育工作者,並不僅止於呂冠緯一個人。呂冠緯指出,新聞上不斷報導少子化的台灣未來,一則當然是現實如此,而更重要的,也代表著在乎少子化衝擊的不同利害關係人越來越多。

呂冠緯直言,在教育現場,的確會看到有些家長因憂懼數位學習所拉開的差距越來越大,而想反對數位學習的發展進程,但支持的家長更要站出來加強溝通與協調,鼓勵老師與學校往這個方向前進,並透過實際上發生在師生或親子間,好用的數位內容當做具體案例,來優化與活用未來的教育模式。

呂冠緯坦率道,若我們都能理解求知並不是一個離開學校就結束的短期旅程,每個人都是終生學習的實踐者,那麼,孩子與父母相較,只是一個資淺學習者,一個則略微資深,那這個時代的我們,都在透過共同學習的進程而一起進步,走在變幸福(well-being)的方向上。

若是最終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可當做教育成功真正的指標?呂冠緯以素有全球教育部長之稱,已故的教育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所提,教育成功的四大指標,在於「最終培養出經濟獨立、有品質的社會公民、具文化包容且能自我發展的人」,與所有台灣人共勉,期待台灣可以透過每個公民的自我實現與身心靈富足,真正打造出一個體質健康而強盛的社會。

(原文刊登於公民報橘,感謝免費授權轉載)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命的改變從教室開始

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前,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在學校度過,許多孩子的成長與改變也在這裡發生。有些孩子從討厭數學到數學成績名列前茅、有些孩子從討厭學習到願意學習,卻也有些孩子無法前進,不論是學習動機低落、教育資源受限,都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也因為看見了這些孩子的困境,我們希望透過科技的力量,提供孩子們優質且免費的學習資源,落實教育平權,打造一座沒有牆的教室。

我發現,原來教學就該是看見孩子真正需要被幫忙的地方,而不是看教學指引而已。

大同國小.林政琦老師

教室裡的改變

均一在一次次與學校、課輔班的合作中,看到許多成長與改變的故事。

我們看到有孩子從一開始放棄數學、不敢發問,到後來能主動舉手發問,甚至能教其他同學;也看到有老師體悟到成績不是一切,重要的是孩子們的學習態度以及如何面對挑戰與困難。

可能有一些東西並不是,成績單上面看得到的,有的時候我們好像,太在乎這個學生的表現是集中在成績這一塊。

文英國中.李延慶老師

孩子有無限多的可能正在教室中發生,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創造更多免費優質的教育資源,讓更多孩子的未來有好的改變。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不分城鄉,教室裡的學習弱勢

不論在都市或是偏鄉,教室裡都存在著學習弱勢。每個孩子的學習步調、吸收知識速度都不同,如果孩子們沒辦法在教室裡學到適合自己步調與發展需求的內容,都有可能處於學習弱勢。我們希望透過平台上免費有趣的學習影片與習題、科技化的平台輔助功能,讓這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培養自信找回成就感,發揮原生天賦。

我們藉由課輔班合作計畫與學習扶助計畫,讓更多學習速度不同的孩子,得到差異化的教學,弭平學習落差,並在過程中持續鼓勵、陪伴孩子與教師

課輔班合作計畫

透過與課輔班合作,均一提供平板筆電載具、專業師資培訓與觀課陪伴,協助課輔班老師能以遊戲化的數學學習模式,讓弱勢孩子重拾學習興趣、鞏固基本學力。合作期間,也看到許多老師陪伴孩子的動人故事,我們記錄這些過程與故事,也邀請有興趣的你,點擊下列文章更了解計畫成果,也認識課輔班老師的故事!

有位平常學習上較落後的孩子,跟我分享,是磨數營讓她愛上數學。甚至跟我說 : 努力沒有做不到的事!

屏東躍愛課輔班 林綺漩 老師

學習扶助計畫

在 106 學年度,均一與苗栗縣和屏東縣分別合作進行「結合均一的課中補救」試辦計畫。藉由一般課堂的時間,抽離需要額外學習扶助的孩子到「學習扶助班級」,搭配均一平台的使用,有效診斷學生的學習斷點,提供個人化學習。

經過三年的顯著成效與現場教師的正面迴響,109 學年度起,均一在苗栗、屏東推動學習扶助「深化」模式,除了繼續數學課中學習扶助外,期盼藉由更深度投入的專案教師、更具規模的教師社群、更系統性的增能與支持,為學習扶助的師生帶來更有效的教與學。

學習扶助計畫進行的這幾年,我們不只看見許多孩子學習的進步,更看見許多老師教書育人的理念,邀請你點進下方文章,認識其中一位專案教師的故事。

苗栗文英國中李老師照片

帶孩子走出教室裡的無力感 —— 苗栗延慶老師分享

在眾多均一平台上的老師當中,今天想特別與大家分享延慶老師的故事。延慶老師是「均一課中學習扶助深化專案」的老師,他觀察到,傳統一體適用的教學當中,班級內存在的學習落差影響了孩子的學習信心;透過「課中學習扶助」,老師們能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學習成就感,以及對未來的信心。

了解更多 »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是老師,也是教育創新家

在均一有一群老師,不只出現在第一線教學現場,分享如何利用平台提供孩子們差異化教學,給學校或課輔班的老師,更設計出多元跨領域的課程,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我們在台灣擴大推廣 Code.org 的 Hour of Code 一小時玩程式,團隊夥伴製作中文化插電與不插電的程式課程、結合創意的教學設計,讓 Code.org 這套全球廣受好評的程式課程,在台灣的使用濃度達到世界排名第九、亞洲排名第二,讓臺灣的程式教育能夠與國際接軌。課程資源與師資培育,都逐步與國際接軌。

「模組化的課程設計,不論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課程規劃得很完整,老師能很清楚第一步要如何開始、接下來又該怎麼做,以及背後的教學目標,搭配程式闖關遊戲,小朋友會更有動機去嘗試、思考,甚至他們做完後、還會想再做一次,主動地去複習所學!」

太平國小 陳宜均老師

為了讓孩子透過程式學習運算思維,均一也設計了一系列 Scratch 課程,採取專案導向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以深入淺出的講義或影片引導,經由不同領域主題,’當孩子面對給予的任務,將學習如何解構問題、摘要重點、發現規律,循序漸進地練習程式的思考。

數電快閃教室

數電快閃教室計畫,是團隊夥伴到教學現場透過「數學 X 電腦科學」的跨領域課程,將好玩、互動性高的電腦科學融入數學的課程內容,讓孩子覺得原來數學可以這麼有趣,學到的知識也可以加以應用。均一也透過此課程和現場老師分享跨領域教學,探索更多的學習可能

後續雖遇上五月份的疫情,團隊發揮創意推出「線上快閃教室」,以線上的形式,快閃 18 所國小的線上教室,帶來「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主題分享,總計有 329 位學生參與,我們希望藉由這個活動,讓孩子在疫情期間能夠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和節奏。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專案計畫,也就是平台上「電腦科學起步走|一起說故事」課程,是源自 Google 開發的 CS First,均一除了將其中文化翻譯,並且配合 108 課綱將課程內容和教學模組在地化。課程內容以程式作為跨域學習的槓桿,融合電腦科學、語文、音樂、藝術,鼓勵孩子用想像力編寫動人的故事,並且練習程式的思考。

此課程也獲選「 第三屆未來教育.臺灣100 – 全臺年度百大創新教學專案」的獎項殊榮。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細緻的課程架構,並附有專人引導的自學影片,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和創作速度前進,人人都有成就感!

KIST: 拯民國小.宋亭緻老師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教室裡的風景

每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有那麼幾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師。有的老師幽默風趣、有的嚴厲而堅毅,有的老師像是再生父母,讓我們從學習與探索中,發揮生命更大的價值。

在 2021 年 的停課期間,有一種老師大量增加了,他們是守護孩子學習不中斷的「抗疫老師」,在短短幾天內,設法與孩子取得聯繫、使用各種數位工具,並給予遠距支持。

事實上,在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一直都能看見這些義無反顧為孩子付出的身影。以下是均一在推動教育改變的路上,遇到的幾位老師,希望透過簡短的文字、影片,與你一起分享,均一在教育現場的看見。

均一教師的身影

安溪國中——靜怡老師

靜怡老師任教於新北市安溪國中數學科,七年前開始使用均一教育平台,並將均一應用在「適性分組班」與自己的班級教學當中。

「讓孩子不會只是之前的挫折一直累積到最後,讓他可以在這裡找到讓他產生信心的地方。」/ 靜怡老師

點我看靜怡老師的完整分享 >>

 

安溪國中靜怡老師

 

高雄岡山教會課輔班——子婕老師  

子婕老師雖罹患罕病,仍完成中央大學數學、資工雙主修,更因為從小便與媽媽在教會服務弱勢孩童。研究所時對數位教學產生興趣、畢業後即投入弱勢教育。2020 年導入均一教學後,子婕老師與課輔團隊投入其中,幾乎天天討論到深夜。雖然孩子的學習成就並沒有一飛沖天,但她認為,孩子的正面心態、學習品格才是第一順位。

「我希望這些孩子記得,小時候有這麼一群人拼 死拼活努力去愛他們,他們是值得被愛的。」/ 子婕老師

點我認識「弱勢課輔班計畫」>>

均一如何支持教師

均一經由支持教師,更規模化地影響孩子。

在子婕老師參與的弱勢課輔班計畫中,均一在兩年內培訓了 110 位教師,其中有 87% 的老師過去未曾使用數位平台輔助教學,在經過師資培訓後,提升了 20% 老師的教學信心,大多數老師更能夠獨立於課堂中教學,陪伴孩子探索數位學習平台,找到適合的學習內容。

除了弱勢課輔班計畫之外,均一長期與苗栗、屏東學習扶助班級合作,培養學習扶助科技教師。疫情期間,更曾累積上千名老師同時在線參與研習培訓,支持全台教師、家長陪伴孩子停課不停學。疫情之後,超過半數的現場教師仍持續採取科技搭配教學,數位學習將是教師、學生、家長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我們期待持續投入培訓資源與教學法開發,支持現場教師,進而支持更多孩子。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