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等教育非營利組織舉辦的「2019 教育永續發展論壇」19 日舉行,邀集政府、民間企業、NPO 各界代表,探討台灣未來需要什麼人才、少子化社會下,台灣教育未來的解方為何。
108 課綱上路,強調素養導向核心能力,但涉及考招制度變革,仍引起許多家長不安。在均一等單位舉辦的永續教育發展論壇上,曾參與 108 課綱的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詮釋新課綱是從「剛性課綱」改為「柔性課綱」,意即「學生不能再依賴老師、老師也不能再依賴教育部,提供標準答案。」
唐鳳指出,在工業時代的教育可能是預測產業需求,依據需求提供教育,但面對未來,誰也無法預測 12 年後,社會和產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沒有水晶球,無法預測,但如果學生能成為自主、終身的學習者,就不用去預測未來是什麼模樣,」唐鳳說。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在台灣求學成長,他描述自己 22 歲以後,就和世界人才一起工作,也曾帶領過中國、歐洲最聰明菁英的工程師團隊,對世界上人才供需格外有體會。
未來,只有世界的人才,和不能被世界找到的人才
「在古代,人才因為山和河而擋住了,現在不會,用 Google 就可以找到;以後沒有『台灣的』人才,只有世界的人才,和不能被世界找到的人才,」簡立峰說。
他也以 Google 招募人才為例,Google 要尋的是頂尖工程師,但 title 是「general engineer」,看起來好像是指「一般般工程師」,但其實所有能力都要會。但其實他後來體悟,這個 General 其實是「將軍」,是未來的領袖人才。「年輕工程師怎麼可能什麼都會?但是如果具備優秀的基礎能力,和自主學習力,10 年後他就什麼都會,」簡立峰點出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
他也呼應唐鳳對於新課綱的詮釋,認為,108 課綱若是要能解決產業的需求,其實很遙遠,但至少開啟了教育現場改變。「108 課綱要和產業、國家經濟脫鉤,你要打算養一群不好教的小孩。如果要讓 108 課綱綁國家需求、綁產業需求,那它就不會對了,它會是去年的課綱,不是新的課綱,因為它需要『鬆綁』,」簡立峰說。
他觀察:「台灣過往培育的人力 95% 都是『問題解決者』,卻不懂得發出問題和製造問題,但西方國家的培養都是在『製造問題』。」
「OEM、ODM 對於台灣是製造業,但對西方國家是品牌產業,」他說。簡立峰指,品牌產業和製造業是天平的兩端,品牌產業在於了解社會問題、為這些問題找到大多數解決方案,再交到另一端去形成成品、進入社會,品牌產業還會不斷觀察成品進入社會的反應、繼續發掘問題,「但製造業不需要了解社會需求,它只要了解品牌需求就好,」簡立峰說。
過去台灣教育培養的人才是「技術提供者」,社會不容許他們製造問題,只能解決問題。他發現,台灣年輕人就算進入 Google 也不習慣發問,因為「問題都解決不完了,我還問什麼問題?」新課綱的改變方向,可能要翻轉過去經驗,但過程中可能會丟掉原本台灣人才的優勢,「這兩件事情能否在同個國家再發生?可能需要實驗,」他指出。
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指出,過去台灣填鴨式的教育沒有不好,是因應了當時台灣代工型產業發展需求,「如果你期待 GDP(國內生產總值)永遠停留、不必成長,那就繼續填鴨教育好了,」柯文哲說。
他也指出,自唐朝以來教育、科舉是社會流動翻身的工具,但現今這條路已被網路打破,只有「不會數位、不能上網」的人無法翻身,這也是他在北市推動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的原因。柯文哲認為,教育是國家重要的軟實力,值得也需要投資,台北市為加速校園 e 化,編列 16 億預算,正進行中小學軟硬體佈建,連結世界數位學習趨勢,「將學校當做智慧城市的前哨戰」。

成立第 7 年、提供數位化教育的均一教育平台董事長呂冠緯也說,「數位學習」是能夠在教育現場達到扶弱、拔尖、拉均的解方,官民協力雖然有效、重要,但他也呼籲可以先「民民協力」,整合民間資源,小規模嘗試後再和政府合作。現場幾乎人人都有過數位學習經驗,他也呼籲,人人都可以成為數位倡議者。
教育部次長范巽綠則表示,有關數位學習民間已經走在前面、各地方政府也陸續啟動,教育部也向韓國、日本經驗取經,將整合政府跨部門資源,並納入學者與民間組織代表,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中程計畫」,希望達到正面影響。
永續教育發展論壇是由均一教育平台與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FT)、台灣逆轉聯盟協會共同主辦,論壇橫跨產、官、學、NPO 參與。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感謝免費授權轉載)
作者|陳盈螢、蘇岱崙(親子天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