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學習,練習協同工作和「被看見」——前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 x 均一董事長呂冠緯對談

晚了全球 1 年,台灣在今年 5 月因疫情啟動了全國線上學習,對師生都是極大衝擊,但也逼迫師生「下海」,在數位世界的汪洋中學習掌握方向。前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在訪談節目中,提醒台灣學生必須在這一波線上學習中培養 3 種能力。

今年 5 月中以前,儘管不乏許多認真努力、創新的教育工作者,然而台灣教育現場的數位工具使用率,2020 年仍停留在約 15%,離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值 51%,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因著 COVID-19(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疫情升溫,全國宣布三級警戒、學校停課後,一場緊迫的數位轉型就此展開。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呂冠緯,在訪談節目「冠緯學長陪你聊」中,與前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對談,帶聽眾更深入了解台灣正面臨的教育數位轉型。

台灣師生被迫跳出舒適圈

過去這一年,許多國家經歷了維持數個月、甚至一整年的遠距教學,從初期的兵荒馬亂到愈來愈有系統、韌性。2020 年國內維持著正常的生活步調、教學模式,台灣多數人慶幸著防疫有成,簡立峰看著國外的巨變,卻憂心忡忡,「我看到世界在快速變動,進入數位經濟的時代,但台灣沒跟上那波轉型。」(聽更多:台灣錯過、還是躲過的那場數位教育轉型

遠距學習、在家工作的鍛煉場,去年的台灣的確還沒加入,導致大家在網路世界的能力,還沒被培養起來。呂冠緯以前曾聽過朋友分享到,一群學生參加線上交流和面試,有美國網路新創大學 Minerva 的學生,習慣沒有實體校園、純線上上課;有受疫情影響,長時間在家線上學習的美國學生;也有台灣大學的學生,結果發現即使是台大學生,在線上也不容易脫穎而出,因為少了在網路上被看見的練習機會。

即使網路無國界,簡立峰表示,有 99% 的台灣人不習慣離開台灣網域的網站,這樣不敢離開中文舒適圈的習慣,減少了台灣人聯繫到國外、以及被國外資訊影響的機會。

他觀察到,台灣教育培養出的工程科技人才,在知識學習方面非常扎實,然而「創造差異化」的能力相對弱。相較於彼此相連的歐洲各國,天天浸泡在不同文化刺激之下;位處海島的台灣,比較欠缺多元性,這也是台灣新創需要努力的方向。

簡立峰深信「數位能力是穿透我們舒適圈的方法」。在教育界,面對疫情升溫帶來的數位化洗禮,若化危機為轉機,可以培養出學生活用數位工具學習的技能。

網路世界中不當邊陲,要培養 3 種能力

無論居家工作、線上學習,都是數位能力的一環,也是數位經濟的一部分。簡立峰建議台灣學生要增強數位能力,可從以下 3 個面向來培養。

首先,要增強「能見度」,讓自己的獨特之處被看見,而這也是最難做到的。一場線上會議中,理論上大家的位置和距離都一樣;然而,仍會分核心或邊陲—核心是會議中的「影響者」,邊陲就是「被動接受影響者」。簡立峰分享:「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當成邊陲,他永遠都是旁觀者。數位科技這個工具沒有限制我們,是我們的習慣和心理狀態限制了自己。」全面線上學習前,台灣學生還是習慣實體互動,因此剛進入線上學習、線上討論時,都需要時間適應。

簡立峰也探討,我們的教育體制訓練出習慣接受標準答案的學生,習慣老師昨天講的內容,成為今天的考試題目、以及今天的答案;西方的教育更偏向訓練孩子設計自己的題目,訓練學生去說服別人,這些對提升溝通表達能力都非常有幫助。「而且因為題目不同,比較基準不同,並不需要搶排名、比順序。可能每個人都拿到 A+ 的成績,也有可能每個人都拿到 C。」他表示,這樣的教育之下,學生的重心將不再放在競爭上。

第二,有「差異化」才更能打造出能見度。如果你分享的內容都是別人早就知道的,那你並沒有實質貢獻,自己也會慢慢退縮、或是別人慢慢不選擇邀請你。「學習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且說服別人接受你的看法,這個訓練我們教育模式很少做。我們比較是訓練學生去迎合老師的答案。」

第三,判斷去哪裡找到所需資料的「搜尋力」。簡立峰笑著分享,「如果有機會,我會優先教孩子如何搜尋,因為我就是做搜尋引擎的。」

搜尋力不僅學校必須教,而且還需要長期培養,例如,看到關鍵字會判斷哪個網站能找到需要的資訊,或是過濾、找到值得追蹤的 Podcast 或 KOL。這樣的能力一旦培養好,孩子有了探索能力,就得以「爬出學校的牆」。

「不過,孩子還是要有能力,自己去找到大海,不是老師在牆內喊話、一步步教他,而是孩子自己在牆外探索、翱翔、出海。」簡立峰比喻。「不是都去人家安排好的校園、教室裡上課,而是能打破慣性……數位世界像海洋,這段痛苦的日子讓大家都跳進海裡頭了,不是要他自殺,是培養他游泳的能力,才能游向大海。」他笑著說。

他也補充,在探索的路上,教育工作者很重要的任務是引導孩子、啟發個人的興趣。台灣的教育過度強調「必須性」,但這對孩子而言動機較低,也壓抑了興趣;其實,「感興趣」才應該是動機,而且才有辦法鍛煉孩子主動搜尋、持續自主學習。

「台灣 +1」協同工作力更重要

2020 年,簡立峰從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一職退下後,花費許多時間以志工身份傳承經驗、扶持台灣新創。目前他擔任 iKala、Appier 董事;去年一整年,簡立峰因著紓困案,審查了 700 多間新創的資料,前後也拜訪了 40 幾間新創的辦公室,對台灣的新創生態頗為了解。

過去台灣的傳統產業比較重視權威,簡立峰比喻,像是「一個諸葛亮率領三萬個臭皮匠」,強調階層管理、紀律;然而現在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年代,協同工作的能力被格外注重。

他常提到「台灣 +1」的概念—在台灣內需相對小的情況下,新創若要擴充市場,至少需要「2 個台灣大」、超過 5000 萬人的規模,而網路是很重要的機會,不用出台灣就能跟全世界的人連結。

晚了世界一年才開始的停課,讓台灣師生有機會先借鏡其他國家的經驗,也受惠於陸續開發出來的數位教育工具。「線上學習的『環境』是最重要的元素,現在這個環境下,我們整個世代都必須面對。」簡立峰表示。

對談中,簡立峰和呂冠緯一致認同,線上學習過程中受影響最大的不是頂尖學生,而是中後段的孩子。簡立峰認為,「對我們要解決 5 年、10 年以後會出現的數位落差,這段時期是很大的幫助,因為我們能提早拉近這個落差。」呂冠緯也分享,老師、學生的落差都能藉機改善:「疫情一來,各縣市政府都趕快盤點、發放無線網卡給需要的人。而且雖然一開始是被逼,但老師們用了一段時間才發現,線上學習有之前想像不到的好處,原本很難依照孩子程度產生的差異化,現在可以用網路有效率的解決,例如 Google Meet 可以輕易地分組。」

疫情來得突然,初期大家忙著應急,還來不及深入思考。經過線上學習一個月,目前相對已經穩下腳步。呂冠緯省思,「接下來要進入暑假,各位老師、家長也許可以思考,數位帶給我們教育不一樣的點在哪裡?我們怎麼成為比較合宜的引導者或陪伴者?孩子的學習很重要的是來自興趣,有沒有可能透過數位轉型的學習,讓孩子更能接觸到自己有興趣又優質的學習管道?」這些將是教育工作者下一步的挑戰。

*收聽本集節目完整內容:【冠緯學長陪你聊 EP5】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感謝免費授權轉載)

作者| 陳詩妤(親子天下記者)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命的改變從教室開始

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前,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在學校度過,許多孩子的成長與改變也在這裡發生。有些孩子從討厭數學到數學成績名列前茅、有些孩子從討厭學習到願意學習,卻也有些孩子無法前進,不論是學習動機低落、教育資源受限,都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也因為看見了這些孩子的困境,我們希望透過科技的力量,提供孩子們優質且免費的學習資源,落實教育平權,打造一座沒有牆的教室。

我發現,原來教學就該是看見孩子真正需要被幫忙的地方,而不是看教學指引而已。

大同國小.林政琦老師

教室裡的改變

均一在一次次與學校、課輔班的合作中,看到許多成長與改變的故事。

我們看到有孩子從一開始放棄數學、不敢發問,到後來能主動舉手發問,甚至能教其他同學;也看到有老師體悟到成績不是一切,重要的是孩子們的學習態度以及如何面對挑戰與困難。

可能有一些東西並不是,成績單上面看得到的,有的時候我們好像,太在乎這個學生的表現是集中在成績這一塊。

文英國中.李延慶老師

孩子有無限多的可能正在教室中發生,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創造更多免費優質的教育資源,讓更多孩子的未來有好的改變。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不分城鄉,教室裡的學習弱勢

不論在都市或是偏鄉,教室裡都存在著學習弱勢。每個孩子的學習步調、吸收知識速度都不同,如果孩子們沒辦法在教室裡學到適合自己步調與發展需求的內容,都有可能處於學習弱勢。我們希望透過平台上免費有趣的學習影片與習題、科技化的平台輔助功能,讓這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培養自信找回成就感,發揮原生天賦。

我們藉由課輔班合作計畫與學習扶助計畫,讓更多學習速度不同的孩子,得到差異化的教學,弭平學習落差,並在過程中持續鼓勵、陪伴孩子與教師

課輔班合作計畫

透過與課輔班合作,均一提供平板筆電載具、專業師資培訓與觀課陪伴,協助課輔班老師能以遊戲化的數學學習模式,讓弱勢孩子重拾學習興趣、鞏固基本學力。合作期間,也看到許多老師陪伴孩子的動人故事,我們記錄這些過程與故事,也邀請有興趣的你,點擊下列文章更了解計畫成果,也認識課輔班老師的故事!

有位平常學習上較落後的孩子,跟我分享,是磨數營讓她愛上數學。甚至跟我說 : 努力沒有做不到的事!

屏東躍愛課輔班 林綺漩 老師

學習扶助計畫

在 106 學年度,均一與苗栗縣和屏東縣分別合作進行「結合均一的課中補救」試辦計畫。藉由一般課堂的時間,抽離需要額外學習扶助的孩子到「學習扶助班級」,搭配均一平台的使用,有效診斷學生的學習斷點,提供個人化學習。

經過三年的顯著成效與現場教師的正面迴響,109 學年度起,均一在苗栗、屏東推動學習扶助「深化」模式,除了繼續數學課中學習扶助外,期盼藉由更深度投入的專案教師、更具規模的教師社群、更系統性的增能與支持,為學習扶助的師生帶來更有效的教與學。

學習扶助計畫進行的這幾年,我們不只看見許多孩子學習的進步,更看見許多老師教書育人的理念,邀請你點進下方文章,認識其中一位專案教師的故事。

苗栗文英國中李老師照片

帶孩子走出教室裡的無力感 —— 苗栗延慶老師分享

在眾多均一平台上的老師當中,今天想特別與大家分享延慶老師的故事。延慶老師是「均一課中學習扶助深化專案」的老師,他觀察到,傳統一體適用的教學當中,班級內存在的學習落差影響了孩子的學習信心;透過「課中學習扶助」,老師們能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學習成就感,以及對未來的信心。

了解更多 »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是老師,也是教育創新家

在均一有一群老師,不只出現在第一線教學現場,分享如何利用平台提供孩子們差異化教學,給學校或課輔班的老師,更設計出多元跨領域的課程,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我們在台灣擴大推廣 Code.org 的 Hour of Code 一小時玩程式,團隊夥伴製作中文化插電與不插電的程式課程、結合創意的教學設計,讓 Code.org 這套全球廣受好評的程式課程,在台灣的使用濃度達到世界排名第九、亞洲排名第二,讓臺灣的程式教育能夠與國際接軌。課程資源與師資培育,都逐步與國際接軌。

「模組化的課程設計,不論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課程規劃得很完整,老師能很清楚第一步要如何開始、接下來又該怎麼做,以及背後的教學目標,搭配程式闖關遊戲,小朋友會更有動機去嘗試、思考,甚至他們做完後、還會想再做一次,主動地去複習所學!」

太平國小 陳宜均老師

為了讓孩子透過程式學習運算思維,均一也設計了一系列 Scratch 課程,採取專案導向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以深入淺出的講義或影片引導,經由不同領域主題,’當孩子面對給予的任務,將學習如何解構問題、摘要重點、發現規律,循序漸進地練習程式的思考。

數電快閃教室

數電快閃教室計畫,是團隊夥伴到教學現場透過「數學 X 電腦科學」的跨領域課程,將好玩、互動性高的電腦科學融入數學的課程內容,讓孩子覺得原來數學可以這麼有趣,學到的知識也可以加以應用。均一也透過此課程和現場老師分享跨領域教學,探索更多的學習可能

後續雖遇上五月份的疫情,團隊發揮創意推出「線上快閃教室」,以線上的形式,快閃 18 所國小的線上教室,帶來「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主題分享,總計有 329 位學生參與,我們希望藉由這個活動,讓孩子在疫情期間能夠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和節奏。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專案計畫,也就是平台上「電腦科學起步走|一起說故事」課程,是源自 Google 開發的 CS First,均一除了將其中文化翻譯,並且配合 108 課綱將課程內容和教學模組在地化。課程內容以程式作為跨域學習的槓桿,融合電腦科學、語文、音樂、藝術,鼓勵孩子用想像力編寫動人的故事,並且練習程式的思考。

此課程也獲選「 第三屆未來教育.臺灣100 – 全臺年度百大創新教學專案」的獎項殊榮。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細緻的課程架構,並附有專人引導的自學影片,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和創作速度前進,人人都有成就感!

KIST: 拯民國小.宋亭緻老師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教室裡的風景

每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有那麼幾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師。有的老師幽默風趣、有的嚴厲而堅毅,有的老師像是再生父母,讓我們從學習與探索中,發揮生命更大的價值。

在 2021 年 的停課期間,有一種老師大量增加了,他們是守護孩子學習不中斷的「抗疫老師」,在短短幾天內,設法與孩子取得聯繫、使用各種數位工具,並給予遠距支持。

事實上,在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一直都能看見這些義無反顧為孩子付出的身影。以下是均一在推動教育改變的路上,遇到的幾位老師,希望透過簡短的文字、影片,與你一起分享,均一在教育現場的看見。

均一教師的身影

安溪國中——靜怡老師

靜怡老師任教於新北市安溪國中數學科,七年前開始使用均一教育平台,並將均一應用在「適性分組班」與自己的班級教學當中。

「讓孩子不會只是之前的挫折一直累積到最後,讓他可以在這裡找到讓他產生信心的地方。」/ 靜怡老師

點我看靜怡老師的完整分享 >>

 

安溪國中靜怡老師

 

高雄岡山教會課輔班——子婕老師  

子婕老師雖罹患罕病,仍完成中央大學數學、資工雙主修,更因為從小便與媽媽在教會服務弱勢孩童。研究所時對數位教學產生興趣、畢業後即投入弱勢教育。2020 年導入均一教學後,子婕老師與課輔團隊投入其中,幾乎天天討論到深夜。雖然孩子的學習成就並沒有一飛沖天,但她認為,孩子的正面心態、學習品格才是第一順位。

「我希望這些孩子記得,小時候有這麼一群人拼 死拼活努力去愛他們,他們是值得被愛的。」/ 子婕老師

點我認識「弱勢課輔班計畫」>>

均一如何支持教師

均一經由支持教師,更規模化地影響孩子。

在子婕老師參與的弱勢課輔班計畫中,均一在兩年內培訓了 110 位教師,其中有 87% 的老師過去未曾使用數位平台輔助教學,在經過師資培訓後,提升了 20% 老師的教學信心,大多數老師更能夠獨立於課堂中教學,陪伴孩子探索數位學習平台,找到適合的學習內容。

除了弱勢課輔班計畫之外,均一長期與苗栗、屏東學習扶助班級合作,培養學習扶助科技教師。疫情期間,更曾累積上千名老師同時在線參與研習培訓,支持全台教師、家長陪伴孩子停課不停學。疫情之後,超過半數的現場教師仍持續採取科技搭配教學,數位學習將是教師、學生、家長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我們期待持續投入培訓資源與教學法開發,支持現場教師,進而支持更多孩子。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