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一教育平台」為什麼能說服很多老師,甚至用來進行「翻轉」?只是因為「免費、開放」嗎?我認為以下三點非常關鍵:
- 數據化的即時回饋,具備!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程度。
- 工具化的課程協助,具備!提供一項教學工具。
- 教材化的內容架構,具備!不需額外花時間準備。

龍埔國小五年級有七個班使用均一,各班的使用態度有所不同:
501、503、505 三班,課前在教室使用載具、透過均一來「測驗」學生程度並掌握進度,在課中反而不常使用均一。
老師在家裡備課時,透過數據了解學生狀態,善用「數據分析」做為教學手段,我稱為「數據化」。
502、506 兩班在電腦教室使用均一,多數時間以均一或其他電子教科書的練習題作為課程講述範例。
老師所用的討論、搶答與分享方式,跟一般教學相同,利用書面、紙本、小白板、磁鐵、白板筆。
數位工具不是一堂課的主軸,也沒有利用平台數據來評定進度快慢,我稱之為「工具化」。
504、507 的狀況比較特別,504 的老師將學生分組,每一組負責某單元,上課前先學習、討論;上課時由學生進行教學,把自學影片當成教材。
而 507 老師不只利用均一,同時介紹其他的網站或平台,讓孩子多方面的接觸不同的數位教材,並沒有對「測驗題目」多做著墨,很少見到老師觀察「學生進度」,而是在電腦教室進行「創新」或「多元」教材教學,我稱之為「教材化」。
透過幾週的校內觀課,歸納出來的「數據化、工具化、教材化」三大資訊融入型態,對於龍埔國小來說,提供未來資訊教育融入發展的立基點,或許可預見未來各校以 MOOCs 融入課程時,教師或教室內可能出現的學習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