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個人化學習論壇」,均一有幸邀請到花蓮縣三民國小施信源校長及顏美雯老師分享「個人化學習該如何落實?在實踐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等主題,這次換均一來到三民國小親眼見見「個人化學習」的班級是什麼模樣。
- 觀課學校:花蓮縣三民國小
- 授課教師:顏美雯老師
- 班級年級:混齡-五年級+六年級
- 授課單元:數學(主題式 – 空間與形狀)
- 授課時間:兩小時
進到美雯老師的教室後,我們被安靜卻不失活力的氣氛所吸引,有些學生專注聆聽老師講解、不時舉手發言和搶答,有的認真觀看影片、有的學生和隔壁同學交頭接耳地討論著如何解題,也有學生搭配著教具寫學習單。
每一位孩子的任務不盡相同,卻都專注於自己的學習任務上。
分組策略
我們觀課的班級一共有 14 位學生,有五年級也有六年級的孩子。這 14 位學生一共分成三組,為了方便介紹,我們將三組依照任務不同命名為「自學組」、「學生共學組」及「教師對話組」。

自學組
- 學生組成:四位六年級學生。
- 學生特質:孩子由於學習能力強、自我學習進度掌握性好,可以自行從影片中擷取單元重點。
- 教學內容:老師給予自學任務,並搭配學習單、實體教具,以吸收重要概念。本次課堂進入立體圖形基礎概念,再次查核、練習、自我檢核。
學生共學組
- 學生組成:一位六年級學生、四位五年級學生。
- 學生特質:五年級的學生學習能力佳、自主性高,老師能藉由小組討論的過程,讓學生相互檢核,以提升學習成效。
- 教學內容:給予孩子「影片自學+學習單」的任務,但會鼓勵孩子若遇到困難,先和同組同學詢問、討論,若同學也無法解決疑惑,再尋求老師協助。本次學習進入第二階段任務「圓面積學習單練習 ( 學生共學 ) 」。
教師對話組
- 學生組成:兩位六年級學生、三位五年級學生。
- 學生特質:數學基礎稍弱、學習速度較慢,老師會給予較多的時間學習陪伴。
- 教學內容:本次上課主要為做圓面積自學概念的檢核,老師向我們分享到,若直接指派影片,孩子們可能無法找到概念重點,因此由老師先親自講述引導,當老師確認學生都對單元具備基礎認識後,才給予影片任務。
美雯老師也向我們分享到,每次課堂內的分組並非固定不變,當老師發現學生在原組的吸收狀況不理想或進度遠超過同組組員時,隨時會進行換組,讓學生無須因為要配合同組同學的步調而發呆等待,或是因任務過難而選擇放棄。
另外,由於每個孩子的天賦不同,有些學生在「數與量」很強、也有學生特別擅長「空間」,因此每進入一個新主題,也會再次分組。
讓分組保持動態、可隨時變動的好處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按自己的步調學習,也讓學生們有「向上挑戰」的機會及希望。
教材介紹
在這次的數學課中,美雯老師使用了「影片」、「學習單」、「檢核卷」、「實體教具」。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學習單」及「檢核卷」的搭配使用。
「學習單」是美雯老師的自編教材,彙整了數學課本、習作以及均一的技能,並按照「主題式」編排,例如「數與量」、「空間與形狀」、「關係」等。
這樣編排的好處在於,速度快的孩子可以直接進入同一主題內更深的單元,舉例來說,當老師組及共學組仍在「面積」單元時,自學組因為學習速度快,已經進入「體積」單元,但由於全班仍在同一主題之下,學生間能有「強扶弱」的機會,同時也能減輕老師面對三組孩子、三種不同學習速度時的負擔。
另外,三組學生拿到的學習單是相同的,但老師在出任務時會調整作業量,老師也分享到,即便在「單一題目」裡,也能進行「差異化調整」,例如:一個計算面積的題目,指派給自學組時,學生可以全部算完。但指派給老師組學生時,學生可以計算題目中的一部分即可。
透過降低題目的難度、複雜度,老師既不需要為三組分別製作講義、學習單,亦可以兼顧學生個別的學習狀況。
而「檢核卷」則是出版社提供、依照能力指標出題,使用時機則在每個單元結束前、檢測學生是否學會重要概念,因此老師在運用檢測卷時,會和學生溝通這份評量的目的,是協助老師了解學生還有哪些概念需要加強,也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還有不太清楚的概念,所以在寫檢核卷時,是不能與同學討論、要自行作答。
此外,美雯老師也建議使用「紙本」檢核卷,並由老師親自批改,若是線上測驗,老師較難看到學生的作答記錄、算式、計算過程等,透過批改紙本檢核卷,老師就有比較多線索找出學生可能被哪個概念困住。
學習流程

即便三組的學習速度不同,但學習流程大同小異,「自學組」及「學生共學組」的孩子基本上按著「影片→學習單→技能→檢核卷」的流程前進,差異在於寫學習單時,自學組的學生通常能自行完成,因此不太會有討論的聲音,而共學組的學生則會有較多的討論,因此在座位安排時,自學組學生是並列一排,而共學組則是面對面的小組座。
「老師組」孩子的學習流程則是「老師講述→影片→學習單」,如上兩段提到的,在進入影片任務前,會先由老師親自講述,確認學生都具備基礎概念後,才讓孩子們拿出平板學習;檢核單則沒有在這次的課堂內使用。
最後,美雯老師分享到,依照孩子們的學習狀況,分為三組即能有不錯的成果,若遇到有孩子特別需要協助的情況,校長或主任就會入班協助。
過去班上有位孩子對數學非常沒有自信,也相當容易因為遇到困難而選擇放棄,那時就讓主任入班、待在這位孩子身旁引導,希望減少孩子「遇到困難便直接選擇放棄」的次數,同時透過一步一步的提問、引導學生解題,慢慢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如今,即使主任不在身旁,這位孩子也能自己嘗試解題。
想落實個人化學習,無論是對學生或對老師都非一蹴可幾。
即便是美雯老師也花了些時間才漸漸找到適合自己及孩子的教學方法,借個人化學習論壇時 Brian 的分享作結,建議想開始在班上推動個人化學習的老師們,從小範圍著手改變,也許是分組策略、也可能是影片運用等,過程中不斷調整、再嘗試、再調整,逐漸擴大改變項目、達到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