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一個老師的身分,我要怎麼看待均一平台的應用呢?
我想,用一個「父親」的身分來思考怎麼將均一平台應用在孩子的學習上,應該會是個不錯的切入點。雖然是用一個父親的身分來思考,但是科技教育的檢視眼光也是不會少的。
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來告訴「沒有教學背景、卻十分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親如何用均一平台為例來確認自己的需求,並檢視線上教學平台的適用性。
以下是我的說明,在這些說明裏,我會加入一些圖片及我的說法來幫助家長理解,我為什麼要使用均一平台呢? 我該用在哪些科目上等等。

1. 完整內容
完整的 K12 數學素材,讓孩子可以從一年級學到十二年級。如果在那過程中,小孩子有些階段學得不好,我還可以讓他倒回去學。
在可汗學院的線上學習素材設計中,提到「學習乳酪化」這個關鍵字。也就是說目前我們的學制只要合格就可以晉級,卻沒有檢視孩子是不是具備學習新單元的能力。如果已經具備當然很好,但是如果尚未具備呢?
那麼當然要想辦法讓它可以補起來。
2. 完整紀錄
平台清楚記錄小孩在網站上做了什麼?做了多久?哪些地方不會,因此對於一個希望瞭解孩子學習進度的家長,相信這些訊息會很有幫助的。
3. 教學管理
即便家長可以自己教(有些自學的家庭),但適當的學習數據也是判斷教學切入點及有效性的好證據,而且家長不能自己教的話,也可提供這些數據跟老師討論孩子的學習問題在哪裡。
不過也希望大家不要揠苗助長,不要強迫小孩越級學習,小孩有興趣去越級學習後出現了問題,那也不是現階段的老師義務幫你解決的事情。越級了後,如果不懂,那就必須投入自己的資源協助小孩,這是家長們該有的認知。
什麼時候使用均一平台?使用方式?使用多久?我的建議是:
1. 每天定時使用
讓孩子將學習變成一種習慣
2. 使用方式
預習:老師還沒講之前可以先做過,做不懂的上課時專心聽講。預習的時候可以依照版本中的單元進度來做。父母親可以看看小孩教科書,從目次得到適當的訊息。
練習:練習老師講的進度,檢視自己學習的狀況。
複習:遇到考試時,可以分幾天好好的練習一下考核範圍。另外可以搭配自己做錯過的單元,聽聽線上老師說法,不會再去請問師長、同學。概念不會時還可以用「關鍵字」去 YouTube 查一下,可能會查到適當的教學影片。
3. 使用時間:
在「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一書中提及,每天做作業的時間可以考慮為年級 *10(外國標準,大家可以自行調整),另外我自己也建議小學階段最好不要連續觀看螢幕超過 1 小時(一天螢幕使用量建議 2 小時以內)。
我該從哪裡開始學習呢?
年級
有些家長完全不知道怎麼進行的,那就讓孩子從最明顯的年級開始進行吧!進入年級後再依據小朋友使用的版本(康軒、翰林、南一…….)找到正確的單元內容,接著就可以開始練習了。

家長該怎麼陪伴孩子呢? (陪、看、聽、說、做)
1. 陪
有時間就陪一下孩子,相比於和孩子在這段時間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兩者光是陪伴就有很棒的效果,而且孩子有什麼狀況與問題也能馬上知道。
2. 看
觀看記錄,將孩子慢慢引導致正確的方向。小孩有時會偷懶,不要太斥責,也不要因為懲罰就讓他做更多,這樣會讓孩子以為這是個懲罰性工具,反而得不償失,只要請小孩將該補的時間補上即可。

3. 聽
看到記錄有需要加強的部分,聽聽小孩怎麼說。例如有一次我看到我女兒有個單元是「掙扎」,進去看了一下她的答題,確實有點小問題。後來問她,她跟我說因為那天她不想做,我就跟她說,那今天就補上吧!果然那天晚上就補好了。與其亂猜測,還不如聽聽孩子怎麼說阿!
4. 說
每段時間都要跟小孩溝通一下,除了剛剛的聽,也要加強小孩堅持下去的動力。多多鼓勵小孩的努力,讓他們知道你很關心。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在練習完給她一小段時間用電腦遊戲的時間作為獎勵措施,這樣小孩也會慢慢走向自律。
5. 做
如果家長更熟悉平台一點了,甚至可以指派一些任務給他們。「任務指派」通常是你對小孩子的學習狀況及課程進度很清楚,可以給他們一些指定作業來完成你的教學輔助計畫(不過這個難度頗高,一般家長參酌使用)。
關於孩子的自我檢視
孩子該怎麼自我檢視平時的學習成果呢?均一平台也設計了個人頁面,讓他可以看看自己的個人檔案 (我的學習),裡面的資訊包括:自己獲得哪些徽章、完成了哪些任務甚至是學會了什麼技能!

可以的話我會建議父母適當的給小孩鼓勵,而不是「好棒棒」那種的方式,鼓勵孩子的努力與不輕易放棄都是會換來成果的。
身為一個父親的「均一」之道我就寫到這裡。老實說,我也還在好好的學習這個平台到底怎麼用,不過不管你打算怎麼用,怎麼建立和孩子的連結,陪伴永遠是第一要務,想想自己小時候,當時的父母應該都是「粗放式」教養吧!
應該有很多人都是靠著自己努力學習過來的,不過現在你有能力陪你的孩子了,那,就去做做吧!你不會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