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WHY — 均一平台為何要申請總統創新獎?
HOW — 均一平台如何創新?
WHAT — 獲獎以後的下一步是什麼?
WHY — 均一平台為何要申請總統創新獎?
背景:總統創新獎的說明
總統創新獎的官方網站顯示,「創新與成長」是台灣的重要挑戰,政府政府進而規劃「總統創新獎」(Presidential Innovation Award),鼓勵產、學、研界及政府機關之個人或團體,積極追求多元創新與價值創造。這是兩年一屆的獎項,有「團體組」、「個人組」與「青年組」,每屆一組會有 1–2 個獲獎者。
我個人有不少互動的團體組獲獎者有:台積電(資深副總 Lora 是均一董事)、台達電(旗下的MOOC台達電磨課師也是很棒的數位學習平台)
我們熟悉的個人組獲獎者有:葉丙成老師(台灣教育創新的領頭羊,曾是均一長期的董事)、黃勝堅醫師(我在台大醫學系時候遇到的一位重要老師,除了神經外科的專業,也是安寧緩和的重要推手,我們都叫他『堅叔』)
另外,青年組得獎者當然也有大家熟悉的公益女孩沈芯菱。
這一屆是第五屆,均一獲得的是團體組的獎項,詳情可參考總統府新聞稿。
原因一:說明民間 NPO 透過創新可產生的社會與生態系影響力
我很喜歡 Bill Gates ,因為他是一個曾經的世界首富,卻在微軟退休後決定將他一生的多數資產投入「非營利事業 — Gates Foundation」。
Bill Gates 是極度理性的人,強調自己做 NPO,不是為了「啟發 Inspiration」而是「最佳化 Optimization」。理論上,企業有利可圖,事情都可以轉化成金錢,最容易最佳化,但為什麼他卻投入 NPO 呢?
因為,他在文章中(1,2)提到一種不僅僅是「補不足」而是「引領生態系在困難之處創新」的慈善概念,叫做:Catalytic Philantrophy / 催化性慈善。
Catalytic Philantrophy — Innovating where markets won’t and governments can’t.
也就是催化性慈善是在「重要但市場無利可圖政府還無法有效治理的議題」先行投入,像是整個社會的研發創新部門。等到這樣的問題逐漸有初步的解方,不確定性降低,政府比較知道怎麼規劃,進而因為政府的投資,有一定的市場規模進而開始有市場的力量加入,如此就可以把一個一開始不好解但重要的社會議題,透過 NPO / 政府 / 商業的聯手力量來突破。
均一教育平台從第一年約投入每年 500 萬元,到今年第十年會要投入超過 5000 萬元,雖然不是很小的錢,但是跟商業投資、政府預算比起來小得多。
在這十年間,數位學習從「投入硬體卻不見成效」,到慢慢有「數位內容發展」、「平台數據功能」以及「教師發展培訓」幾大面向的工作逐步清晰,
因為均一不僅僅專注在跟終端使用者(學生,以及背後支持他們在學校學習的老師們)互動,同時也不斷跟企業的 CSR 面以及政府在政策面做深入溝通,因此確實在這 10 年間,台灣的數位學習從只有少數幾位先行者,到現在教育部推動 4 年 200 億的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裡面有 56 億是在內容服務上,這都是 Catalytic Philantrophy 的一種展現。

去申請總統創新獎,也希望能跟更多 NPO 夥伴分享這一條影響力路徑,畢竟 NPO 比較不可能像企業一直做資源擴張與成長,因此選題與選擇影響力模式的切角,就很重要!
原因二:藉重大公開場合,感謝所有協助支持均一的天使們
再來,獲獎後最重要的,是藉由這樣的公開場合好好謝謝所有天使。
第一位要感謝的,當然是均一教育平台的創辦人、誠致教育基金會的董事長方新舟先生。方大哥是創新精神的最佳導師,總是挑戰我們怎麼無中生有、以小博大,並且在選題上面,有一個著名的三不原則:
1. 不難的事不做
2. 不能規模化的事不做
3. 不能產生長遠影響力的事不做

再來非常多的企業與非營利屆的大前輩給予均一許許多多支持,諸如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嚴長壽董事長嚴總裁對均一的命名、同在誠致、TFT、均一董事會的李吉仁老師、均一的董事會們,因為你們的陪伴,讓均一有機會成長至今日,再次謝謝你們。
再來,我想要好好謝謝均一教育平台創台以來許許多多的志工,第一大類是教育界的志工,包含第一位免費提供均一大量小學數位影片的呂恩佑老師,至今應該也有至少千萬以次的使用量,以及提供英文影片的陳啟愷校長,或者早期第一位錄製生物影片的曾憶倩老師。另外,也包含第一所使用均一的學校桃源國小,包含當時的校長與使用的老師鄭漢文校長、楊貽雯老師、林幸慧老師。這些大概是 2013 年以前互動的志工。而在 2013 以後,有更多更多的志工老師,我們都會把這些名單放在網站上!
另外還有一群志工,不是教育背景,但對於均一的發展非常重要,包含當初方大哥的軟體大將 Lino,讓均一教育平台 2012 / 10 可以上線(當初均一連一個正職工程師都沒有),或者是李吉仁老師的兒子李恆當初協助帶領 20–30 位志工做翻譯,還有後來有軟體、使命者體驗、研究等非常多面向的志工。
過去四五年,也有許許多多的政府單位成為均一的重要合作夥伴,從最早期的宜蘭縣政府,到後來台北市、新北市、苗栗縣、屏東縣等諸多縣市政府在內容面、在師培面有很多的討論。當然也包含中央的教育部,甚至是國發會等等其他部會做深入交流。沒有在政策生態系的交流,均一也不能透過政策去協助到更多的孩子與老師。
再來,還要謝謝許許多多均一的捐款人,包含企業、基金會等法人還有上千位的自然人。如果沒有你們每年甚至每月的支持,我們是無法往前推進的。
最後,當然要特別謝謝均一的夥伴,包含現職團隊同仁以及許許多多的均一校友。沒有一群夥伴願意真的把職涯一部分的時間全心放在這裡,均一根本不可能發展出來。許多夥伴放下台積電、聯發科、Mozilla、Garmin、Synology、創業、媒體、律師等社會主流價值下更 promising 的 career 來投入長期利他的公益事業,我是衷心感謝。
其實,還有最後的最後,就是使用均一的孩子、老師、家長們,因為你們的使用與反饋,讓均一知道我們在做的是一件有價值、對的事情!
沒有以上大家的參與、共創,均一平台不能發展至今,所以要謝的人這麼多,最終就如陳之藩所說,那就也謝天吧!
原因三:均一需要持續有財務支持,能永續發展
第三個申請總統創新獎的原因也直接,因為有 200 萬獎金!
均一在 2022 的年度預算是 6000 萬,坦白說,在這樣的規模大小,許多企業或者個人會覺得「均一平台的資源應該已經足夠了。」
但事實上要達到「每一個孩子,不論出身,都有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願景時,還有太多可以去突破的項目,而這些要突破的項目對企業與政府的投入風險也都還太高。也因此,均一目前的依舊是一個很需要支持的單位。
如果你因為總統創新獎認識均一,也願意支持我們歡迎參考我們的官網。
HOW — 均一平台如何創新?
當然,獲得總統創新獎,關鍵在於「創新」。那均一到底如何創新呢?我試著從我看得到的角度來分享:
堅定方向設下限制
首先,定下長期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堅定方向,整個組織就不可能專注思考這個方向,而如果不專注,要有有意義的創新就很困難。舉個例子,均一曾經被邀請去處理樂齡教育,但是因為我們知道力氣有限,當初就把方向很具體的設定在 K-12 的教育體制,也因此我們才會去面對體制一定要面對,而多數組織常常不喜歡面對的政府互動。
再來,方向堅定後,也要設下限制,其實限制就是原則。舉例來說,上面講的三不原則就影響均一很大,因此均一比較不會去碰短期看起來有效,但無長期影響力的事,又或者在財務上,雖然均一跟政府互動很多,但是我們有一個「不拿政府標案」的原則,雖然這好像會跟自己的財務過不去,但反而因此才可以站穩比較對等的地位去產生影響,也因為這個自我限制,才長出均一現在這種「公益的執行顧問」,也就是不拿標案,但深度參與政策討論,因為有相關專業,又無直接的利益衝突,反而現在變成一種均一放大影響力,並且影響體制的關鍵途徑。
方向堅定、設下限制有時看起來比較笨,但是,均一相信這樣的創新才能發揮長久的影響力。
融合多元共同創造
再來,均一很強調「跨」,因為如果可以「跨代、跨專業、跨組織」融合,那麼必定有新滋味能產生出來。
舉例來說,均一在平台上有一個「差異化指派任務」的功能,這是需要教育專家與軟體人才合作才有可能產生的一種創新。因為教育專家比較能理解「差異化教學」如何分組、任務如何規劃才更能符合因材施教的本質,同時,軟體人才了解情境後,才有可能把相關工作規格化並且實作出來。
又或者,均一從董事會到實習生橫跨嬰兒潮世代到 Z 世代,以至於我們在同一個議題裡面,比較知道怎麼樣讓不同世代有感,而且最終又能拉往同一個方向。
多元,是均一能創新的重要養份,雖然多元也蠻容易產生觀點、思想的衝突,但關鍵在有沒有更上位的共同價值觀與目標能把大家連結在一起,若有,多元其實是創新的關鍵!

回到邊陲尋找創新
創業圈總統這麼一句話:「創新來自於邊陲」。原因很簡單,破壞式創新之父 Clay Christensen 分析主流會固化許許多多事情預期、回應模式,而唯有邊陲地帶,因為缺乏,對於不同種解方的接受度較高,也因此 10 年前的均一教育平台是從台東開始的,均一第一個常見的使用場景是「學校裡面的補救教學/學習扶助」。
個人化學習的願景當然是一個全體願景,但透過在邊陲的打磨,反而比較可以有機的、逐步的長出未來需要的解決方案。也因此要定期去邊陲的第一線去感受「創新的機會」。

數位學習,過去從知識面切入,但再次回到邊陲,均一會發現,要能拉到一個孩子,還需要更多角度,包含品格方面,也因此「數位學習 X 品格」或許是下一個創新來自邊陲的切入點也不一定!
WHAT — 獲獎以後的下一步是什麼?
以下就用三張圖,來讓簡單感受一下均一在下一個階段要做的事情:
內容升級:從 108 課綱的數理素養動畫為起點擴散到其他科

108 課綱 3 年前啟動後,均一透過與北市共創,逐步理解與掌握下一代內容的製作與維持品質的量產方式。然而過去三年,在整體數位內容升級的工作中,頂多說完成了開頭工作的 20–30 %,一方面是還有許多年級還沒有處理,另外一方面是更多的學科還沒有處理,在另一方面是否要有不同的難易度、情境更還沒有力氣處理。
此外,這件事情大概也不會只是均一跟北市合作就可以 cover,中央4年56億的數位內容,學習吧、PaGamO、台灣吧、數感實驗室、LIS 可以做什麼,甚至在高中端選修 Hahow 可以做什麼,都值得思考。這一題要突破,也是需要串連生態系的共創力量。
以結果論來說,10 年後的全台中小學生,應該要至少有一套免費或合理費用的優質數位內容作為各式學習的一個重要資源!
師培優化:從工具使用到教學情境導向,從研習到共備與社群
過去幾年,因為有更多的硬體到現場,更多的數位服務推陳出新,因此大家都努力地在教老師怎麼用某一個工具。
然而從「良師興國」的角度,最終老師真正要持續自我迭代與升級的還是在「有效教學」,因此,「科技如何讓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更有效」並且放在老師有感的情境裡面做訓練,才是真正能支持老師思維與行為轉變的重點。因此,均一接下來的師培工作,在「大量推廣」的基本氛圍下,反而會更強調跟生態系一起共創深耕的模式,如此改變才會留在現場、留在老師身上。而一個老師的深層改變,10 年可能在國小端可以影響 100 個孩子,國中端甚至是 300 個以上的孩子。

數位治理:協助 118 課綱建立證據本位的教育模式參考雛形
最後,是一個很困難,也常常不容易理解價值何在的工作,就是持續投資在平台發展與資料的串連。為何重要?因為有效的數位治理,才能讓整個教育生態系釐清需要所在,以及投入的方法是否有效。有一點像整個人最終要有完整的神經系統,才能有協調性的對外部做因應。

小結 —得獎後的均一,更需要你的支持
得獎是一個殊榮,但同時也是一個新的責任的開端。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我們知道「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我們也認同非洲古諺所說:「需要一整個村落的力量,來提攜每一個孩子」因此,希望邀請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我們手中的公民力量可以選擇台灣的領導人,同時,我們也可以投資下一代的台灣,讓孩子們不論出身,都有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進而成為台灣未來持續進步的領導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