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困難的路走,比較有機會讓生命累積的故事更精彩。」
—— Young,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平台總監
談到創業,大部分可能會聯想到飛速成長的科技新創、連鎖店等等商業經營的案例,然而 Young 在歷經多樣的職涯歷練之後,選擇回到非營利組織,實現他的創業之路。本篇專訪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的平台總監 —— Young,分享他如何在過去十年,從參與均一草創、轉移到業界工作、再到今年度,回到均一帶領團隊邁向下一個挑戰。
Young 具備資料專長、以及多元的跨領域工作經驗,他的目標是成為一名符其實的創業者:
「許多公司、許多人都會自稱自己具備創業家精神,但未必能名符其實;均一內部也非常重視,但本身具備這樣特質的人非常難找。均一的工作就是我邁向創業者的道路之一,如果我在這裡成就了這樣的精神,留給下一代,並帶著這樣的自己往下一站前進,那我覺得就是一個雙贏。」
作為一位工作者,如何培養自己多元的技能組合與創業家神?作為企業、組織,如何發展內部團隊、在擴張的同時延續創業精神呢?以下將會圍繞著均一的創辦案例,從一位資深的跨領域工作者的角度,一起探討「創業精神」的實踐。
在均一的創業歷程 —— 挑困難的路走,讓生命累積的故事精彩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營運仰賴大眾捐款,成立至今剛好滿十年;已經是一個擁有 30 名正職員工、年度財務營運規模 5 千萬、且每年影響 300 萬親師生的組織;旗下的產品「均一教育平台」持續提供完全免費的學習內容,上萬部搭配課綱的影片、習題,已經是全台許多師生學習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每週有超過十萬師生受惠。
若以常見的新創階段比喻,均一已經經歷了:
- 從 0 到 1 的草創時期:
團隊多由志工、兼職組成,大部分事項由創辦人肩負。 - 從 1 – 10 的產品發展期:
產品、技術、業務等不同職能互相配搭,打磨適合市場的產品,但彼此職能界線不一定這麼清楚,關鍵在站穩市場。大家憑熱血做事,工程師也可以跑業務;產品開發使用的框架也比較沒有規範和限制,彈性大的同時,也為未來留下潛在的技術債。 - 運營時代(現在進行式):
近兩年到以來,均一教育平台這個產品已經有一定的 Product-Market Fit,未來三年會開始更廣泛地推廣、對外合作、開闊生態系的渠道,也開始多元經營,尋找下一條成長曲線;同時也要清理上一個時代的技術債務,讓基礎建設更穩。
歷經這三個時期,均一不變的產品核心是讓使用者實現「有效的學習」,人人都能透過均一的輔助,成為終身學習者。從這段非營利組織的創業歷程,Young 認為均一帶給歷代成員的東西是一份「信仰」:
「你想變成怎樣的人,你就有可能變怎樣的人,但環境仍是影響的主要變因之一。過去也有工程師覺得這邊不夠專業、或是做不到自己想做的產品、或是想到大公司抱團,看看更大的大海,因此很快就選擇離開。我覺得也很好,每個人都有選擇權,我自己也來來去去幾個環境過,我知道那種不甘心、停損,甚至是停利的感覺。
「但通常願意留下來的人,就是願意一起挑戰。每個時期有不同的挑戰,過去可能是站穩市場,現在則是清理技術債,建立起生態系的護城河,大家一起朝很難的目標前進,這就是均一產品人、工程師、資料人的選擇。挑困難的路走,比較有機會讓生命累積的故事更精彩,那就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十年下來,不論是在均一留下來的夥伴,或是離職的「畢業校友」,都在各個領域發光。均一執行長冠緯曾分享,均一對於不同成長階段的期待設定:
- Junior 成員:Lifelong Learner,知道怎麼反思與學習
- Senior 成員:Effective Executive,知道怎麼樣有效規劃、執行與管理
- 主管:Leader,知道怎麼 empower people 統合綜效
- 核心經營團隊(C-level):Entrepreneur,知道怎麼樣開創新局
例如學習吧現任總監逸文,也是均一早期的創始夥伴之一。在離開均一後,成功帶領學習吧成長;均一在實現組織願景的同時,也期待成為培養 Leader & Entreprenuer 的搖籃。
均一團隊的下一步 —— 從摘低空水果,到可以種樹
草創時期,均一從 Khan Academy 承襲過來的 code,歷經十年迭代,加上許多工程師夥伴的貢獻,複雜度已今非昔比。在今年,均一團隊下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開啟重構專案,決心投入一半以上的軟體團隊資源,在兩~三年內,技術債與產品發展能夠達到平衡,且足以穩定前進的狀態。這個決定也象徵著均一已經從「一人分飾多角」的「游擊隊」風格,逐漸轉型,成為更重視專業分工、軟體基礎建設、資料實驗、產品設計,以及管理上將更加有系統地把這些不同職能的人整合起來,再導入更多資深技術人才的同時,仍保持開放多元的彈性。
談起 2022 年度的規劃與挑戰,Young 信心堅定地說起一個有趣的比喻:
「我們需要一邊開車,一邊換輪子。又比如說你跟銀行借錢做生意,債還沒還清但市場不會等,生意要繼續跑下去。抓到一個 ROI 是正的的狀態,就堅定地、持續地走下去吧!」
在這個前提之下,Young 預估均一產品在 2022 年度「維護:開發」的比例大約是「7:3」:
「讓有興趣挑戰技術深水區的人才,能夠專注在困難的技術提,不需要分心顧業務;同時業務端,也有善於開發與需求溝通的人對應。」
或許很多新創在高速發展時期,為了對應高速的業務發展需求,是很難停下腳步去清理過的技術債的,也很多人不喜歡面對前人留下來的東西;但在今年的重構規劃當中,Young 特別強調要在「解決技術債的同時,希望讓內部成員也有所成長」,這個觀點,均一的架構師 Isac 也有所呼應:
均一內部的軟體團隊的專業與成熟度,超乎我原先對 NPO (非營利組織)的想像。內部有很嚴謹、自動化的技術流程,通常在中大型公司才看得到。
如果是對「大流量平台網站」背後的技術與架構感興趣的技術,有機會從中獲得想要的專案歷練。
均一人的樣貌 —— 已經 Work Hard,練習 Work Smart
現在的均一教育平台產品團隊,主要可分為三個子部門:
- 軟體工程:遠超過「軟體」這個 term 的定義,承接產品這邊的「非技術語言」,兼顧未來的彈性、公司的願景;現階段均一逐步走向專業分工,但仍期待延續成員的「跨領域」的合作與學習能力。這裡的跨領域發展空間大,並不是說要執行很多跨領域專案,,而是有很廣的空間,可以累積創業 mindset、對市場邏輯的理解、組織策略的視野。
- 產品設計:負責「產品規劃+持續往前探索市場」、專案管理,解釋業務部門、產品團隊要什麼,工程師如何進行。
- 資料分析/資料工程:處理量性分析的指標,建立團隊應有的指標脈絡;為組織做到資料治理,為管理團隊建立科學的方法。
Young 認為,現在的團隊成員組成多元,有專業型、有多工型、也有善於與產品團隊溝通的人:
「跟大公司比起來,就是個人的成長限制比較少,大多數人都很願意學習、勇於背責任;但這也是兩面刃,容易權責不分,或是 over commit,因此需要借助業界管理經營的經驗輔助在對的方向。」
聊到均一人的特質,Young 拋出許多想法,多半也與創業精神不謀而合,例如「勇於面對問題」、「敢於做決定」、「快速試錯與改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能主動找資源」等等,此外還有執行、協作以及商業思維等等。日常的工作當中,均一團隊重視每一個人,尤其討論時,不論身份、職能與年紀,都勇於挑戰不同的觀點、進行辯證,並確認會影響最終的決策。經由這樣的重視,在團隊人數擴大的同時,均一持續承襲了草創精神與成員的 ownership。
非營利組織,為什麼不能作為職涯選項之一?
很少人在找工作時,將非營利組織列為選項之一;更少更少的人,最後真的加入了非營利組織。
對於人才的遴選與培養,Young 認為「雙贏」是根本:
「向上看願景,向下看路徑。我會先問執行團隊(或是人)自己的願景是什麼,先不要管公司,你自己加入這家公司,到了這個團隊,那這個團隊做到什麼,會覺得驕傲,如果找得到那把火,就用那把火帶到通往組織要的路上,我的原則還是圍繞在『雙贏』。」
「未來每個人都可能會離職下車,我希望他們在離開的時候是驕傲的,甚至願意推薦更多人進來,這樣就夠了! 如果有這麼一天,我相信這樣的人不管做出什麼成果,都足以撐得上是偉大的。」
對於每位職場上的工作者,Young 鼓勵大家對自己拋出三個問題:「你從哪裡來、現在在哪裡、你要往哪裡去」每一段職涯,終究要回到自我的實現,找到工作與個人使命的最大公因數,才能達成一個雙贏的成交。
做為一個教育科技類的非營利組織,均一不是在求生存,而是在追求教育科技領域的自我實現、擁有的是貼近人心的願景。尤其在現在這個階段,組織已經有一定成熟度,有能力的人可以好好發揮所長,很踏實地往前進。回到 Young 自身的願景使命,此刻的均一就是 Young 實踐創業、並傳遞創業家精神的路。
讓你引以為傲的那份熱情與成就
如果你也在尋找一個「兼顧商業思維與願景使命」的團隊、尋找一份讓自己大顯身手的任務,歡迎你與均一團隊聊聊;如果有機會找到我們之間的「雙贏」,期待與你一起實現你的、我們的、教育科技界的願景。
作者 / 編輯|Emily(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 Marketing L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