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度報告

每位孩子都應該擁有均等的機會,用自己的步調學習,並在成長過程中培養自學習慣、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成就自己的未來。

均一所渴望的教育場景,是在因著科技而提升學習知識的效率同時,讓師生、生生與親子有更多可以進行人跟人互動,討論學習的模式,甚至更多心力在琢磨如何提升動機,甚至有一些時間可以進行團體式的 PBL(專案導向的學習),讓學習回到更個人化、更人性化的情景。

負責人的話

使命是在他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熱情與能力,可以長期投入的地方。

在 2020 年的三個預備,讓我們面臨 2021 年的全國停課,有能力快速協助教育現場。

第一:均一逐步朝向全科全學層的方向發展。
第二:均一更加重視師培的系統性。
第三:均一更加強化對政策的影響性。

關於我們​

均一相信,無論年齡,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學習適合自己的內容,透過不斷成長,打造精彩的人生,因此,我們也深切期待打造、落實具有成長思維的組織文化,讓團隊夥伴都能透過終身學習,成就自己也成就社會。

2020 關鍵成果

在 2020 年度,均一平台在內容、教師增能與高需求班級支持都有更顯著的成果。平台內容方面,我們新增了 5000+ 線上課程影片和 9000+ 道線上練習題,並為全台教師舉辦共 119+ 場研習,協助 1800+ 位教師上手並深度使用均一。在高需求地區,我們支持 26+ 間弱勢課輔班,陪伴 550+ 位高需求孩子;累積至 2020 年底,我們累積超過 249 萬+ 用戶使用均一教育平台學習。

我們的下一步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從誠致教育基金會獨立出來,滿了第一個三年,我們更清楚知道組織文化的重要,因此我們立下了 “I’d grow”「我要成長」的文化,分別代表 Integrity 誠信、Decency 體面、Grit 恆毅力、Result Oriented 成果導向,以及最終我們希望生態系能夠共贏的 Win-win。

均一相信,教育培養社會未來的人才。在這個快速更迭的時代,均一致力於讓每一位孩子都能成為終身學習者,以便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來面對人生中接連的問題、大環境不斷更新的挑戰。教育最終將從個人延伸到群體,一個人人都是終身學習者的社會,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也一起成就我們更好的未來。

歷年報告:

負責人的話

加速用科技陪伴老師孩子 弭平疫情下擴大的教育不公平

2020 年的台灣出乎意外的平安,當全世界都深陷疫情風暴,台灣的教育現場依然可以安然上課。然而在我寫下 CEO 的話的此刻,已經是台灣疫情大爆發,停止到校遠距上課一路要到學期末的 6 月。

這一場來得又急又快的疫情,讓即將面臨學期末、還來不及因應這緊急變化的師生與家長們,得盡快找到一個出路、一個方法來解決問題。

均一,在這個時間點,成為許多親師生的依靠。均一的流量成長了 20 倍,一週內有 130 萬人使用,同一時間有 3 萬個孩子一起在均一上學,都是不曾發生的。

我們看見,花蓮南區任教小學三年級的老師,緊急提供孩子縣府配發的手機,且在均一教育平台上,可以快速建立學生學習帳號,孩子回到家,可以透過線上討論區與老師、同學聯繫上,並且進行學習任務。

我們看見,宜蘭大同的孩子,因為平日老師已經很熟悉運用均一帶領他們學習,因此回到家裡,都可以依據進度進行學習,老師可以透過數據版面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然後再運用視訊軟體邀請孩子進行即時的檢討,孩子仍然學習得不亦樂乎。

我們看見,苗栗的科長,因為要確認老師教學、孩子學習的數位工具穩定性,很快速地跟均一開會,確認均一可以適用的範圍與限制。

均一能夠快速因應現場的需求,跟我們在 2020 年的三個預備高度相關。

第一:均一逐步朝向全科全學層的方向發展,讓更多不同年齡層的高需求孩子,在更多學習面向可以獲得幫助。

第二:均一更加重視師培的系統性,尤其在苗栗、屏東等高需求地區。

第三:均一更加強化對政策的影響性,包含如何共創 108 導向的數位內容。

因為有這些預備動作,均一不再只能協助國中小的數理科,而是國小到高中的多數科目。因為有這些預備動作,疫情一爆發我們可以把所有研習轉成線上研習,並且與現場的優質講師一起幫助更多家長與老師,甚至有 1,000 位師長一起研習的狀況。也因為這一些預備,因此在教育部啟動遠距上課的當天,均一也直接被找去研議到底如何官民協力來協助現場度過這樣的難關。

這一切的進展,都是由於團隊的努力、生態系的協作以及許多均一捐款者(包含法人與個人)的支持才有可能發生。

坦白說,這樣的進展並不總是發人深省或者很具啟發性。但就如同比爾蓋茲在他們 Neflix 紀錄片訪談所提到的 “It’s not my goal to be inspiring. My goal is optimization.” 均一在追求的,也就透過教育的數位轉型,讓教育公平更加優化。盼望邀請你持續支持這個理性同時也是長期、重要的變革!

誠摯的,
冠緯與均一團隊

均一的改變理論

讓台灣任何角落的孩子,都能擁有免費優質且完整的教育資源

為了達成均一的願景和使命,均一建構能大規模拓展個人化學習的線上平台,並持續在平台上開發優質且完整的學習內容:涵蓋國小到高中的數學、自然、語文到電腦科學等科目的影片搭配練習題,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免費使用這些學習教材。

以科技為輔助,深入教室現場協助老師和學生落實自主學習

以平台科技為推進器,均一更深入教室現場協助老師和學生進一步落實自主學習:透過教師培訓,讓老師能夠用數據分析即時掌握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提供個別需要的幫助;透過深化與學校和非營利課輔班的合作,讓偏鄉地區的高需求孩子在課後能運用平台依照自己的步調學習。當老師協助學生克服僵化學習的無力感,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就會提供老師正面的回饋,進一步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讓自主學習落實在教室的每個角落。

教育是眾人之事,均一帶動教育生態系夥伴共同協作,加乘影響力

均一相信,為了真正讓每一位孩子有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除了藉由教育科技深入現場支持老師和學生外,還需要聯合整個教育生態系的力量,和其他在教育界耕耘的非營利組織、學者、企業、政府等一起在政策倡議、內容製作、師資培訓等面向產官民協力,一起加速教育的數位轉型,才能真正成就、點亮每一位孩子。

均一大事紀

2012 October
聯合所有正面力量
推動均一教育平台上線
2012 December
用科技翻轉課堂風景:桃源國小
首間將均一導入教學的學校
2013 January
集結熱心老師之力
錄製在地化數學課程
2014 January - November
串連老師,創造由下而上的改變
第一屆翻轉教室工作坊
2014 June
拜訪可汗學院
交流科技融入教學如何接地氣
2015 January
開啟與中央、縣市政府的多方合作
2016 December
有效減 C 拼 A!
均一教育平台成效報告發表
2017 Augest
均一與教育部合作
苗栗屏東課中補救教學專案
2017 December
世代交棒,均一平台基金會成立
2018 May - August
均一神助攻集資專案
獲得 2,000 位民眾支持
2019 October
聯合產官學夥伴
舉辦首屆教育永續發展論壇
2020 January
苗栗屏東課中補救教學專案
持續3年有成效,2020 年起續辦 3 年
2020 January
首度與新北市聯手成立首座科技教學中心
辦理全國唯一「科技化學習扶助師資培訓認證」
2020 June
打造教育生態圈
進駐 Education CoLab
2020 June
首度與輔導團合作數位內容
台北市酷課雲專案
2020 June
因應疫情與 Google for Education
聯合啟動線上、線下師培,落實電腦科學教育
2020 June
Google X 均一
關懷弱勢非營利課輔班合作計畫

我們是誰

均一看到的問題

打破教室裡的無力感

過去的教育強調孩子的「受教權」,國民教育的普及看似平等,但教室裡「一體適用」的教育體制,忽略了每個孩子的差異性,讓老師在適性教學的努力上充滿了無力感。同時,考試進度的壓力和統一的學習步調讓有些孩子不管再怎麼努力仍然學不會,成績無法提升並對自己逐漸失去信心,越學越無力,更無法發揮獨特的天賦潛能。

另外,在教育部核定的偏鄉學校,國中會考每兩位孩子就有一位,英文、數學沒有達到基本學力的標準,顯示了台灣教育資源的不均等。即便在台北市,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課後能擁有的資源也差異非常大。因為資源與機會的不均,讓台灣各個角落都有對教育資源「高需求」的孩子。

均一相信,每一位孩子都不應該被犧牲,教室裡的無力感應該被打破。在最重要的 12 年國教中,孩子應該能喜歡學習、知道如何學習,進而建立面對世界的自信、成就自己。

均一的願景與使命

願景 Vision

Every child, from all backgrounds, can be a lifelong learner.
讓每一位孩子,不論出身,都有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

均一相信,教育培養社會未來的人才。在這個快速更迭的時代,均一致力於讓每一位孩子都能成為終身學習者,以便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來面對人生中接連的問題、大環境不斷更新的挑戰。教育最終將從個人延伸到群體,一個人人都是終身學習者的社會,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也一起成就我們更好的未來。

使命 Mission

Through technology and partnership, Junyi provides all children free, high-quality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 content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透過科技與合作,提供所有孩子免費且優質的個人化學習內容與環境。

若每位孩子都能用最適合自己的步調,來學習適合自己程度與興趣的內容,就能打破學習的無力感,激發學習的潛能。均一透過科技建立隨時隨地都能方便使用的「線上學習平台」,和教育生態系夥伴合作提供符合孩子需求的「個人化學習內容」,並共同打造教學升級後的「教師與學校體系」。盼望藉由個人化學習內容與線上線下環境的努力,讓孩子能從喜歡學、學得會,到學會學,進而建立學習自信,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來面對社會的挑戰。

組織架構與執行團隊

組織架構

董事

第一屆董事

第二屆董事

姓名 現職 / 重要經歷
呂冠緯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李吉仁 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
梁立省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何麗梅 台積電歐亞業務資深副總經理
簡立峰 Appier 獨立董事、iKala 董事、前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
白崇亮 GIC Merchant Bank 資深合夥人、前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
江前緯 Hahow 好學校共同創辦人、董事長暨執行長

各組別

2020 關鍵成果

雲端師培 X 在地教師社群,加速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數位轉型

這一年的影響力

為了助老師更善用數位教學工具,我們從線上到線下推動不同深度的研習,從均一教育平台功能操作、共備與觀議課到學習扶助的教學策略等,並建立更系統性的師培體系,讓富有數位教學經驗的老師得以傳承經驗給後輩,幫助在地教學社群自轉。

這一年的故事

在 2020 五月,因為 COVID-19 疫情衝擊,使全台師生都面臨遠距教學的挑戰,均一與新北市教育局因此合作推出「雲端自主學習專班研習」,首次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舉辦研習,開放全台各地的老師參與,期盼能讓數位教學能更大規模普及於教學現場。

新北市一直以來的高需求總人口數高,從新北的「學習扶助」專案切入,提供線上直播研習,能有效接觸到大量高需求老師與學生。均一因為深知,對初次接觸的新手老師來說,在研習後仍可能有許多實務上的疑問,為此特別成立研習專用 LINE 官方帳號,開放老師提問、更可以與均一夥伴約視訊討論時間,4 場研習總計有 1,200 位老師參與,超過 600 位老師結訓。

觀察新北市樣貌,有都會、有偏遠地區、有不山不市的地區,可以看作是全台灣區域分佈的縮影,且新北市的高需求人數高,透過這次專案,若能在新北找到體制變化的施力點,更有機會找到影響全台灣的方式。

這一年的成果

均一相信老師是影響孩子學習的關鍵角色,因此我們除了持續優化均一教育平台的功能與教學資源,觀察平台的使用者成長、每週活躍用戶數,更將「均一深度使用的老師人數」1 視為首要關注的指標。 為了影響更多老師能持續使用均一來幫助孩子學習,均一不僅推動師培研習,更與研習結訓的老師進行定期的交流分享會、共備課程,陪伴老師更無痛地將數位工具導入課堂,在 2020 年「均一深度使用的老師人數」共有 1,857 人,主要分佈在新北、臺中、宜蘭、桃園。

全方位解決老師數位教學痛點的研習內容

115 位種子教師的產生,總共會與 10 所學校合作學習扶助社群,幫助超過 2,300 位學生,這些經過培訓的種子教師回到校內擴散,帶領學校老師更能將科技融入課堂。

為了幫助種子教師持續增能,均一也安排回流課程,培養種子教師從研習學員轉換為能獨當一面的研習講師,進而獲得「核心種子教師」的認證,未來就可以成為新北市科技化融入教學的推廣能量。

核心種子教師除了能透過分區初階研習來影響更多老師,均一也錄製了核心種子教師學習扶助課堂模組,協助老師開發師培認證研習課程,讓老師們在現場豐富的數位教學經驗得以傳承,到新北市各地去落地發芽。

「在新北研習中,我發現每一位老師其實都身懷絕技、又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而且不限於成功的經驗,也包括自己在教學上曾有過的挫折、以及如何克服這些挑戰,也因為老師們都很樂於幫助新手老師,讓新手能因為看見前輩的教學生命故事,而在數位教學的路上走得更堅定踏實。」

——均一影響力發展組夥伴 承學

系統性師培體系:新北市深度使用教師人數翻倍成長

根據均一 2020 年在新北市科技化學習扶助教學中心的研習統計,8 場初階研習平均報名率達 75 %,其中參加研習老師的轉換率 2 為 67.9%,有 16.9% 的老師成為深度使用均一的教師。

另外舉辦 9 梯次師培認證中,平均受證率 60%,研習教師轉換率達 82.3%,其中有 39.2% 成為深度使用均一的教師。

對比均一過去 2019 年舉辦的師培研習,教師參與研習後的轉換率僅 38%,深度使用均一教師轉換率為 7%,相較之下,新北市系統性師培體系的轉換率有大幅度進步,透過下圖與其他縣市研習成果比較,新北市深度使用均一的老師人數有翻倍成長。

「經過均一與新北聯合的師培認證,讓我更知道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謝謝講師的耐心指導,以及最實戰的課堂經驗分享,讓我回去實作時不會瞎子摸象,而是知道要先準備哪些內容,在面對課堂的任何狀況時,更能有對應的方法!」

—— 均一種子教師 國榮老師

  1. 均一深度使用老師定義為:整學期超過一半時間,班級內一半以上學生每週使用均一時間超過 10 分鐘
  2. 轉換率定義為:老師參與研習後開始使用均一教育平台

我們攜手突破教育資源不平等的限制,為弱勢孩子打造規模化的個人化學習

這一年的影響力

均一在 2020 年持續陪伴偏鄉地區的弱勢師生,深化與苗栗、屏東地區學校的合作,將科技融入課堂教學。我們也為台灣各地的非營利課輔班帶來資源,讓高需求孩子在課後能依照自己的步調學習。

這一年的故事

2017 年總統教育獎的得主李子婕,是高雄岡山課輔班的老師,在 2020 年加入均一課輔班合作計畫。子婕老師雖罹患罕病,仍積極想運用科技工具,幫助原本學業低成就的孩子重拾學習動力與自信。

透過均一夥伴籌備的培訓研習、分享會、以及不定期的交流訪視,激發了課輔班老師對教學形式有更多的創意與想像,因此在寒暑假期間推出了能引發孩子學習動機的磨數營 1 課程。

子婕發現導入均一後,不只是讓孩子變得更喜歡學習,也激發了老師們的教學熱忱。

「以前課輔班老師不用常常開會,可能只是簡單討論一下小孩的狀況與應對方式。但磨數營開始後,我們就要很密集開會備課,像準備小遊戲、試試看遊戲好不好玩,每天我們都在改計劃書。老師變得很團結、很緊密,開始做之後,就會在意起孩子的程度,也因此就會想要做得更多。」

雖然孩子現在的學習成就仍是起起落落,但子婕說,她透過教學最想帶給孩子的並非學業知識,而是給予孩子在成長路上更需要的愛與關懷。

「希望他們記得小時候有這麼一群人是很愛他們的,有一群人拼死拼活很努力在幫助他們,他們是值得被愛的。而且教學上,擺在第一位的一定是品格,因為這才是孩子帶得走且一生受用的能力。」

「在課輔班我看到落後的孩子他可能一整天都不知道學什麼,均一就可以把孩子的程度區分開,我可以幫助學會的孩子往前走,但同時落後的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進度。」

這一年的成果

均一在 2019 成為台灣第一個獲得 Google.org 贊助的 NGO,進而開展為期 2 年的「關懷弱勢非營利課輔班合作計畫」,深入全台各地非學校體系的弱勢課輔班現場,培訓課輔班老師在寒暑假舉辦「磨數營」,以及學期間導入均一教育平台的使用模式,期盼達到透過科技陪伴孩子、讓弱勢孩子擁有基礎學力的目標。

2020 年,除了上個年度已合作的 12 間課輔班,我們又擴大招募 14 間課輔班,培訓 110 位教師,幫助這些教師陪伴超過 550 位學童,讓孩子不論出身,都能展開自主學習的第一步。有 87% 過去未使用過數位平台輔助教學的課輔班老師表示,在經過均一培訓後,提升了 20% 的教學信心。大多數老師更能夠獨立於課堂中教學,陪伴孩子將科技融入課程,也能自主探索合適的學習內容。

課輔班孩子利用再生筆電搭配平台資源,快樂展開自主學習。
北區課輔班教師來到均一參與培訓,學習將平台與數學教學結合成豐富的磨數營課程。
平台作為老師的幫手, 隨時陪伴孩子用自己的步調學習。

關懷弱勢非營利課輔班計畫合作模式

課輔班教師參與台南場培訓,除了透過平台與數學遊戲提升了孩子的學力與學習動機,也讓孩子在彈性時間擁有更多選擇,減輕了老師備課和教學上的負擔。

結合人的陪伴,為各地教師建立支持性網絡

均一深切感受到課輔班現場師資與人力的短缺,利用學期間為弱勢課輔班教師增能,舉辦師資培訓及分享會串聯教師社群;寒暑假我們也巡迴至台灣各地課輔班觀議課,深入教學現場給予最實質的幫助。

媒合載具資源,讓個人化學習更加輕鬆便利

均一與華碩文教基金會合作,讓再生電腦進入課輔班現場,填補資源缺乏困境,更使教師能全面推廣數位平台教學。我們善用數位教育平台與載具配搭的優勢,讓弱勢非營利組織不再為資源所困,孩子們都能安心學習、大膽探索。

「均一陪伴弱勢課輔班教師,盡力提供載具與課程設計上的大小協助,只為讓老師們能將更多時間心力放在孩子身上。我們認為『師培』更應該是『師陪』,讓均一的陪伴為教師帶來正向溫暖的教學與合作體驗。」

——前均一影響力發展組夥伴 羿介

一路上,均一關懷弱勢的腳步不曾停歇

從 2017 到 2019 年,均一與苗栗、屏東縣攜手合作「課中學習扶助專案」,帶領老師將科技融入教學,孩子在經過個人化的學習歷程,也於測驗中有亮眼的表現,整體通過率提升超過五成,均一從此成為老師課堂上的得力助手。 2020 年,兩縣市皆再度開新專案,將校內社群融入專案中,進行『深化』模式,期待教師社群能量擴散至全縣。

透過持續辦理教師研習與入班觀摩課堂,將數位教學經驗分享給更多有高扶弱需求的學校。在 109 學年第一學期, 16 所「屏東縣均一融入差異化教學基地學校」 中就有共 90% 專案教師成為深度使用者——均一科技教師 2 ,更帶領學生挑戰均一年度盛事 —— 星空探險隊,用團隊競賽的模式在玩中學。使屏東全縣星空探險隊報名人數較去年成長 72.5 %,基地學校參與率佔全屏東報名學校 85 %。

109 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均一也與苗栗縣政府合作開展「苗栗數學領域課中學習扶助深化專案」,協助專案教師發展更合適弱勢孩子的教學策略,提升孩子學習自信心,補足基本學力。均一要讓更多有高度學習扶助需求的孩子能透過數位差異化教學,重新燃起學習動機。

  1. 以遊戲化的方式搭配均一教育平台做數學教學的寒暑假營隊。
  2. 均一深度使用老師指標:一學期過半數週次,教師帶領學生一週使用均一超過十分鐘

我們匯聚教育生態系的力量,一起耕耘優質內容,灌溉孩子的成長

這一年的影響力

2020 年,均一與更多外部組織共同協作,加速開發均一教育平台上對應 108 課綱的課程內容,讓臺灣各個角落的孩子,都能享受多元領域的學習樂趣。

這一年的故事

均一與臺北市教育局攜手開發國中自然與數學科影片 220 支,同時上架在均一教育平台與臺北市酷課雲平台,希望協助全臺的學生獲得高品質的教材。影片融入了 108 課綱的素養概念,將知識內容與生活情境高度連結、以有趣的方式呈現,使孩子容易產生共鳴。

透過整合腳本寫手、各科老師和廠商的協作模式,均一持續優化教材產製的流程,提升影片製作效率和內容精緻度,讓平台的課程內容更加完備。

均一相信,唯有凝聚共好的力量,才能將優質內容的發展規模化。因此,我們也舉辦線下研習營,邀請 LIS、臺灣吧創辦人等夥伴來分享數位教材的創作歷程,一同交流對教育數位轉型的想像。

這一年的成果

2020 年新增的課程

截至 2020 年底為止,均一教育平台上有 30,053 部影片、73,386 道習題。在 2020 年,我們新增了

5,000+

部新增線上學習影片

9,000+

道新增線上練習題

其中,酷課雲專區新增了數學 100 支、生物 60 支、理化 60 支等共 220 支影片。針對非學科素養課程,科學媒體素養專區推出 2 個示範教材包(謠言演化得比疫苗快、解鎖時事科學:非洲豬瘟病毒),電腦科學專區也推出總共 8 個單元、 80 支影片的「電腦科學起步走|一起說故事」跨域課程活動。

不論孩子身在何處,都可以展開自學的旅程

均一透過粉絲專頁、LINE 官方帳號、星空探險隊活動等管道進行課程推播宣傳,讓更多師生接收到新課綱素養影片資訊。2020 年酷課雲累積影片使用量為 687,711次,平均一支影片有約 2,500 次使用,其中見下圖可以看到沒有教師帳號帶領的使用帳號約佔 36.2% ,顯示有約 ⅓ 自主學習者使用本次計畫開發之影片。

透過均一教育平台後台大數據分析,使用者有 85% 來自非臺北市,顯現這次製作的優質內容成功向外擴散,讓更多臺灣的學生能夠使用。而學生對於影片的平均評價為 4.7 分(滿分 5 分),顯示影片深受學生喜愛。

關鍵專案成果

隨著 108 課綱上路,學習不再只侷限於學科知識及技能,更關注能將知識運用於生活的素養能力。除了臺北市教育局,均一也與 LINE、Google 等民間夥伴合作,整合資源、開發教材,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核心素養,更協助老師融入課堂教學。

2020 年,我們完成了:

  • 與 LINE 攜手,推出首波「科學媒體素養教材包」
    課程以破解網路謠言的科普動畫搭配完整的教案、教學簡報與學習單,帶領孩子從時事議題探究正確的科學知識,並分析媒體呈現方式的適切性,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與數位素養。

    「透過有趣的動畫、靈活的習題及生動的教材,孩子們不僅學得好、也學得開心,也可以試著打破框架跨域思考,在資訊爆炸的網路世代,培養對錯假訊息的免疫力。」

    ──均一內容開發夥伴 林穎

  • 擴大學習的智慧入口,讓教育不再受限於時空
    均一與 LINE 也共同推出「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 LINE 公益帳號」,讓師長更容易取得需要的課程資源,帶孩子隨時隨地展開學習。

  • 與 Google 合作打造電腦科學課程,開啟程式思維的大門
    將 Google’s CS First 課程內容及影片在地化,並設計學習單和習題輔助教學。透過不同單元的主題情境,鼓勵孩子運用豐富的想像力編寫動人的故事,從中學習程式的思考邏輯。

    均一也走入校園,至台中市 7 所學校進行課程試教,共有 20 位老師、215 位孩子參與。課堂上鼓勵小組互動,給予孩子運用科技表達想法和創意的舞台,而學科領域表現較落後的孩子,在此課堂的學習態度也十分專注、充滿熱忱。

2020 財務責信報告

財務責信與管理原則

「財團法人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 以下簡稱均一 ) 為正式立案之非營利組織,營運資金全數源自企業、民間團體與個人的捐助。本基金會的支出主要用於均一線上教育平台的開發與營運、師培專案的培訓與推廣、課程內容的設計與規劃,以及辦公室的日常後勤開銷。

一直以來,不論是在開源或是節流的層面,均一致力於朝向長期財務穩健的目標發展:

  • 在收入方面,除了每一筆捐款收入都確實開立收據給捐款者外,均一也每季定期將捐款資料公布於官方網站,並提供便捷的聯繫方式予捐款者索取捐款紀錄;誠實公開與透明化是均一自成立以來不曾改變的初衷,也是對各位支持夥伴的義務與責任。

  • 在支出方面,每筆費用皆經過內部管理準則進行規範,以及根據核決權限流程進行適確核准,以期讓每一份資源的投入都可以發揮到最佳的效益。此外,均一持續優化內部管理辦法與建立稽核流程,並同時委由外部具公信力之會計師進行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有效性測試。

除了持續貫徹組織策略發展的自主性與積極招募外部專業人才外,均一也與董事會密切合作,共同擬議重大策略與梳理未來藍圖。董事會定期審視均一的年度預算、決算開支、募款規劃以及資金運用等財務管理事宜,並額外設置財務委員會來協助理專門的財務議題。均一每年度至少召開三場董事會,董事會成員皆來自企業、學界或非營利組織等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藉由其多元化的見解與專業視角的提點,完善各項重要決策的關鍵因子。

均一募款的三不原則

  • 不以營利為目的
    教育是非常公眾的事情。我們選擇非營利模式,因為多數的時候,營利的壓力讓組織較難顧及弱勢以及長期教育系統問題的突破。從發現需求到滿足消費者需要的週期夠短,才適合營利模式。系統性的教育改革需要長期的投入,非營利的模式讓均一更能專注在自己的使命上。

  • 不去競爭政府標案或發展任何對價關係
    首先,政府是教育最大的負責者之一。身為民間單位的均一,需要在教育議題上做好監督與協力的角色,一旦和政府有了標案上的往來產生潛在利益衝突,就沒有辦法扮演好監督的角色。

  • 不在平台上做廣告
    當平台累積一定流量時,用廣告向廣告商收費似乎合理。但均一想提供給學習者和教學者最佳的使用體驗、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動機。若孩子在平台學習時被廣告干擾、甚至真的被吸引走注意力,就和均一的使命背道而馳了。

基於以上原因,均一目前的資金來源都是靠捐款。這樣的模式或許有其風險,但我們相信,一個非營利組織可以靠著擴散影響力、獲得大眾、企業理解與支持來長久運作。

2020 年度收入與支出報表

期間:2020 年 1 月 1 日 ~ 12 月 31 日

財務管理願景

如前述,均一一直朝向長期財務穩健的目標邁進,因為在未來的財務管理發展上,我們也規劃了以下四大方針來持續推進。

  • 募款的管理與經營
    • 因應外部環境持續變動 (例如疫情持續對募款金額與量的減少) 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即早進行部署,亦藉著大環境對於數位轉型的趨勢與需求,擴大均一在民間與企業的募款力度與曝光度。
    • 規劃募款結構的適當配置,多元募款管道以及針對的各項財務數據與指標進行全盤分析,力求在開源及節流向上做雙向的控管。

  • 內部稽核制度的建置與實行
    • 持續優化各項內部控制辦法,以確保資金的運用及儲備無疑。均一也將致力建立起內部稽核制度,於組織內定期針對各項營運與財務流程進行抽查與稽核,及時掌握與評估可能的潛在風險。

  • 財管的增能與發展
    • 持續安排定期職訓持續增進財務專職人員的本質學能,透過定期規劃組織內部的分享以及外部工作坊的交流,來提升組織成員基本財務資訊識別能力以及資產效益配置的知識。

  • 責信的建立與公佈
    • 加速與外部顧問合作,透過產出與公佈年度財務責信報告,讓企業與大眾更加理解均一的財務運作與管理,提升資訊透明度,進而提升對均一的信任度,同時對品牌形象的提升及募款的推進有正向的影響。

會計師查核報告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KPMG) 王怡文會計師自 2018 年度接受審計委任,本年度之財務報告 (2020 年 1 月 1 日 ~ 12 月 31 日) 已於 2021年 5 月出具會計師查核報告,會計師查核報告請詳本年報附件

支持均一

個人捐款

疫情襲擊之下,台灣教育的數位轉型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身為非營利組織,均一在往全學科、全學程的線上教育平台發展的路上,需要你的穩定支持。一份捐款,不只是支持均一開發更多新課程、優化平台功能、培訓更多老師,更是讓全台各角落的孩子走出教室裡的無力感,走向自學的成就感,為台灣的未來貢獻一份心力。

企業/組織合作

均一持續聯合正面的力量,為孩子均等、一流的教育努力。我們邀請企業、組織,以下方式參與均一,若您對均一所做的有任何提醒或建議,或是有意願瞭解贊助、合作方式,歡迎與我們聯繫,提供您寶貴的反饋。

聯繫方式:
02-23931231
support@junyiacademy.org

成為均一的長期贊助夥伴

每年支持一定金額或等值捐贈且承諾至少兩年。均一將能根據不同企業的需求、想法,專案討論最符合雙方需求的合作形式與內容,歡迎與均一聯繫。

邀起企業員工定期定額支持均一專案

在企業內部發起長期以營業額固定比例捐助、員工定期定額或以專案方式協助均一募款。透過密切的合作,均一與協力贊助夥伴一同創造不同企業文化、帶動同仁對於教育議題之參與。

其他資源分享

不論是企業內部培訓資源、相關硬體資源(如:電腦、平板電腦等),或是企業的專業(如:策略顧問、影像拍攝、平面設計、法務協調、行銷管理等),都有可能成為幫助均一更好的關鍵。

感謝名單

贊助夥伴 - 企業 / 組織

  • Google.org

  • LINE Taiwan

  • 台積電 i 公益平台

  • 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財團法人台積電文教基金會

  • 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

  • 財團法人浩然基金會

  •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 統一好鄰居基金會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 遠東集團

贊助夥伴 - 個人大額

  • David Matlock
  • Fang
  • Mark Lin
  • TiffiniHsu
  • 丁美娟
  • 卜祥琨
  • 于承平
  • 尹順盈
  • 方燕麗
  • 方麗晴
  • 王孔民
  • 王旭
  • 王佑先
  • 王志源
  • 王俊程
  • 王冠涓
  • 王厚俊
  • 王宣壹
  • 王宥鈞
  • 王建文
  • 王星翔
  • 王春錫
  • 王派桓
  • 王啟銀
  • 王淑娟
  • 王淑敏
  • 王笠如
  • 王凱平
  • 王凱民
  • 王婷誼
  • 王惠青
  • 王景弘
  • 王湘怡
  • 王琮品
  • 王舒芳
  • 王筠凱
  • 王漪薇
  • 王碧紅
  • 王碧霜
  • 王端傑
  • 王德正
  • 王靜怡
  • 古淑玲
  • 史恬
  • 白景仁
  • 石大德
  • 朱宏彬
  • 朱尚祖
  • 朱凌均
  • 朱家寬
  • 朱國夫
  • 江怡瑩
  • 江俞慧
  • 江家慶
  • 江慧玲
  • 江翰源
  • 何文斌
  • 何叔芳
  • 何孟軒
  • 何芷君
  • 何純芬
  • 何淑美
  • 何琦瑜
  • 余育蘋
  • 余姵融
  • 余建宏
  • 余綺芳
  • 初麗荃
  • 吳存央
  • 吳邦迪
  • 吳佳珍
  • 吳宜霏
  • 吳承勳
  • 吳秉錡
  • 吳芮萱
  • 吳采芳
  • 吳勇宏
  • 吳思華
  • 吳美華
  • 吳偉誠
  • 吳唯華
  • 吳淑滿
  • 吳清鏞
  • 吳連輝
  • 吳凱琳
  • 吳雅萍
  • 吳雅鈴
  • 吳毓珍
  • 吳樹木
  • 吳靜芳
  • 吳簡美貞
  • 呂依親
  • 呂岳峰
  • 呂易儒
  • 呂冠緯
  • 宋美玲
  • 李永華
  • 李羽婕
  • 李秀芬
  • 李佳穎
  • 李佳龍
  • 李宛玲
  • 李怡瑩
  • 李易澤
  • 李俐瑩
  • 李勁昇
  • 李祈文
  • 李秋桃
  • 李貞宜
  • 李株慶
  • 李素蓮
  • 李淑梅
  • 李淑婷
  • 李淑鈴
  • 李雅蕙
  • 李瑞欽
  • 李嘉淇
  • 李嘉豪
  • 李鳴虹
  • 李曉佩
  • 李錦長
  • 李瓊玉
  • 李權泰
  • 杜玉婷
  • 杜麗卿
  • 沈宛霖
  • 沈純珍
  • 沈慧玲
  • 沈靜宜
  • 辛水泉
  • 卓君勇
  • 卓麗月
  • 周圭璋
  • 周宜姍
  • 周玫慧
  • 周思誠
  • 周昱辰
  • 周柏村
  • 周美秀
  • 周輝政
  • 林大涵
  • 林子茗
  • 林文誠
  • 林玉茹
  • 林志忠
  • 林志陽
  • 林佩璇
  • 林奇慧
  • 林宗瑤
  • 林宜穎
  • 林明相
  • 林肱仰
  • 林育如
  • 林雨伸
  • 林彥宇
  • 林政琦
  • 林昱欣
  • 林炳辰
  • 林玲華
  • 林玲誼
  • 林禹喬
  • 林書廷
  • 林國源
  • 林婉如
  • 林敏隆
  • 林淑莉
  • 林淑惠
  • 林莉訪
  • 林欽聖
  • 林楷模
  • 林聖哲
  • 林榮光
  • 林嬌娥
  • 林錞語
  • 林錦楓
  • 林靜淳
  • 林馥郁
  • 邱心嵐
  • 邱名達
  • 邱足滿
  • 邱玲子
  • 侯佳伶
  • 侯雅齡
  • 俞小華
  • 施宏達
  • 施滿祝
  • 柯慧儀
  • 段希潔
  • 洪甘霖
  • 洪彩苹
  • 洪瑜嬪
  • 洪維芳
  • 洪銓城
  • 紀美伶
  • 紀麗華
  • 胡惠純
  • 胡雅嵐
  • 胡嘉禎
  • 唐廼元
  • 唐朝緯
  • 孫采萱
  • 孫瓊鈺
  • 徐秋玲
  • 徐敏皓
  • 徐淑菁
  • 徐智鵬
  • 徐詠琪
  • 徐嘉蔚
  • 徐慶鐘
  • 徐曉薇
  • 桑愷婕
  • 涂慧敏
  • 翁啟仁
  • 袁珊珊
  • 馬冬梅
  • 馬淑貞
  • 高玉如
  • 高伯威
  • 高伯睿
  • 高嬡惠
  • 張文翰
  • 張四薰
  • 張彤睿
  • 張志祥
  • 張志媛
  • 張亞夫
  • 張坤男
  • 張育恩
  • 張建偉
  • 張洺輔
  • 張珍珠
  • 張哲維
  • 張恩家
  • 張晉嘉
  • 張書瑋
  • 張偉強
  • 張淑玲
  • 張添琦
  • 張詠淑
  • 張貴枝
  • 張貴貞
  • 張瑞紋
  • 張瑞圓
  • 張嘉仁
  • 張儀貞
  • 張慧娟
  • 張麗絨
  • 曹司玉
  • 梁金鳳
  • 梁宥憑
  • 梁蓓禎
  • 莊明霈
  • 莊婉琳
  • 莊琬婷
  • 莊雅萌
  • 許文全
  • 許朱勝
  • 許沛蓉
  • 許牧彥
  • 許金鎔
  • 許昭婷
  • 許洋銘
  • 許美惠
  • 許書騫
  • 許逸華
  • 許瑞仁
  • 許嫚容
  • 許慶玲
  • 許錫月
  • 許瓊方
  • 連文伶
  • 郭仲龍
  • 郭怡君
  • 郭俊麟
  • 郭姵君
  • 郭建宏
  • 郭庭昱
  • 郭雅筑
  • 郭慈芬
  • 郭錦豐
  • 郭繼萍
  • 都省瑞
  • 陳力維
  • 陳又菁
  • 陳千瑀
  • 陳千曜
  • 陳士源
  • 陳子奕
  • 陳子恩
  • 陳文惠
  • 陳世芳
  • 陳巧玲
  • 陳名祺
  • 陳守威
  • 陳佑任
  • 陳佑瑋
  • 陳君慧
  • 陳君禮
  • 陳宏昌
  • 陳志堅
  • 陳志豪
  • 陳秀琴
  • 陳延興
  • 陳念宜
  • 陳怡安
  • 陳怡錦
  • 陳明柔
  • 陳玫伃
  • 陳俊汀
  • 陳俊銘
  • 陳冠宇
  • 陳則銘
  • 陳品樺
  • 陳姿君
  • 陳思羽
  • 陳思財
  • 陳昭君
  • 陳昭吟
  • 陳昭惠
  • 陳昱翰
  • 陳炳勳
  • 陳禹璇
  • 陳美惠
  • 陳英俐
  • 陳衍霖
  • 陳郁云
  • 陳郁欣
  • 陳倩玉
  • 陳家香
  • 陳茵琦
  • 陳啟通
  • 陳敏莉
  • 陳淑嫻
  • 陳淑麗
  • 陳清圳
  • 陳勝一
  • 陳惠珍
  • 陳舒棻
  • 陳逸彥
  • 陳愛群
  • 陳義展
  • 陳鼎
  • 陳碧祺
  • 陳維寧
  • 陳誌順
  • 陳銘聰
  • 陳慧玲
  • 陳壁紋
  • 陳憲昌
  • 陳燕如
  • 陳穎璿
  • 陳韻如
  • 陳麗文
  • 陳麗雯
  • 陸佳誠
  • 章堅
  • 章淑貞
  • 傅恆銘
  • 彭上軒
  • 彭奕仁
  • 彭偲雅
  • 曾于軒
  • 曾世杰
  • 曾以帆
  • 曾秀玲
  • 曾怡享
  • 曾明鴻
  • 曾昭珮
  • 曾郁雯
  • 曾國益
  • 曾婉青
  • 曾瑀蓁
  • 曾詩頻
  • 曾麗荷
  • 温怡玲
  • 温明芬
  • 温珮君
  • 游文仁
  • 游基政
  • 無名氏
  • 焦永平
  • 童偉鵬
  • 馮瑟諺
  • 黃士騰
  • 黃大定
  • 黃文治
  • 黃文麗
  • 黃世鵬
  • 黃甘如
  • 黃旭志
  • 黃君瑜
  • 黃志生
  • 黃怡瑄
  • 黃信凱
  • 黃建沆
  • 黃建華
  • 黃映喬
  • 黃昱銘
  • 黃秋珊
  • 黃美玲
  • 黃英俊
  • 黃峻洋
  • 黃挺益
  • 黃珮玲
  • 黃培煌
  • 黃淑芳
  • 黃淑媛
  • 黃淑鶯
  • 黃莉詩
  • 黃莨展
  • 黃惠瑩
  • 黃進升
  • 黃雅榆
  • 黃瑞德
  • 黃筱嫥
  • 黃裕峰
  • 黃鈺莛
  • 黃漪萍
  • 黃麗鳳
  • 黃馨誼
  • 黃馨醇
  • 楊光磊
  • 楊佳惠
  • 楊宛臻
  • 楊東壃
  • 楊祈煌
  • 楊迪華
  • 楊家惠
  • 楊恩慈
  • 楊茹媛
  • 楊淑姿
  • 楊琇鳳
  • 楊琳凱
  • 楊詠婷
  • 楊雅婷
  • 楊嘉凌
  • 楊漪櫻
  • 楊遠清
  • 楊樹發
  • 楊麗芬
  • 楊麗玲
  • 溫千慧
  • 溫文斌
  • 溫學琴
  • 葉一萱
  • 葉淨元
  • 葛靜雯
  • 詹雪汝
  • 詹凱麟
  • 詹勝雄
  • 雷文玫
  • 壽明榮
  • 廖元浚
  • 廖宜彬
  • 廖明慈
  • 廖苑君
  • 廖述賢
  • 廖彬騰
  • 廖淑如
  • 廖慧棻
  • 管友寧
  • 趙子皓
  • 趙承恩
  • 趙崇祈
  • 趙庶熙
  • 劉元智
  • 劉秀媛
  • 劉怡伶
  • 劉怡廷
  • 劉怡芳
  • 劉冠暐
  • 劉冠麟
  • 劉勉志
  • 劉珍如
  • 劉美利
  • 劉家銘
  • 劉紋綜
  • 劉淑珍
  • 劉淑惠
  • 劉順仁
  • 劉經彦
  • 劉優燕
  • 劉韻芬
  • 劉繼文
  • 劉耀文
  • 樊乃嘉
  • 潘美貞
  • 蔡永信
  • 蔡志傑
  • 蔡秀婷
  • 蔡佳君
  • 蔡奇宏
  • 蔡宜蓁
  • 蔡炘樺
  • 蔡淑卿
  • 蔡博文
  • 蔡舒韻
  • 蔡雅泰
  • 蔡雅惠
  • 蔡雅貴
  • 蔡曉萱
  • 蔡雙穗
  • 蔡瀚輝
  • 蔣秀蕓
  • 鄧永宏
  • 鄧德華
  • 鄧寶勛
  • 鄭又齊
  • 鄭夙芬
  • 鄭明珠
  • 鄭明賢
  • 鄭秋菊
  • 鄭惠環
  • 鄭翔蔚
  • 鄭舒尹
  • 盧玉燕
  • 盧佳宜
  • 盧育成
  • 盧奕丞
  • 盧盟晃
  • 盧碧純
  • 蕭妤任
  • 蕭智元
  • 賴宏昌
  • 賴宗暉
  • 賴怡伶
  • 賴怡君
  • 賴芳玉
  • 賴美欣
  • 賴貞伶
  • 賴貞吟
  • 賴菘偉
  • 賴璞
  • 錢潤堉
  • 戴秀燕
  • 薛友禎
  • 謝佩芳
  • 謝和興
  • 謝宜娟
  • 謝欣霓
  • 謝素觀
  • 謝淯婷
  • 謝富美
  • 謝惠蘭
  • 謝碧霞
  • 鍾憲輝
  • 韓中梅
  • 簡大鈞
  • 簡世淇
  • 藍紅玉
  • 藍朗月
  • 顏永捷
  • 顏瑋廷
  • 魏辰頤
  • 羅云辰
  • 羅英芳
  • 羅國慶
  • 羅婉文
  • 譚君琪
  • 關家蘭
  • 蘇孟緯
  • 蘇明進
  • 蘇明道
  • 蘇育萱
  • 蘇哲萱
  • 蘇珮玲
  • 蘇琬雯
  • 蘇進貴
  • 蘇愛婷
  • 蘇龍星
  • 顧正琥

贊助夥伴 - 團體大額

  • SPCD_Lab
  • 三門營造有限公司
  • 台中市明道中學第 50 屆高三九班
  • 台灣藝園
  • 白老師語文資優中心
  • 松鼠購物全體消費者
  • 宥捷工程有限公司
  • 茂隆骨科醫院
  • 桃園市桃園區建德國民小學
  • 泰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崇實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 敦名股份有限公司
  • 敦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景曄科技有限公司
  • 聖芮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 德璟科技有限公司
  • 銳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協力夥伴 - 政府單位

  • 行政院
  • 國發會
  • 教育部
  •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 台北市政府
  • 台北市教育局
  • 新北市教育局
  • 新北市教育局教資科
  • 新北市教育局小教科
  • 台北市教育局資教科
  • 台北市教育局中教科
  • 苗栗縣政府
  • 苗栗縣教育處
  • 苗栗縣教育處學務管理科
  • 屏東縣政府
  • 屏東縣教育處
  • 屏東縣教育處學務管理科
  • 屏東縣教育處教學發展科
  • 屏東縣潮南國小學習扶助中心
  • 南投縣教育處
  • 雲林縣教育處
  • 彰化縣教育處
  • 桃園市教育局
  • 高雄市教育局
  • 宜蘭縣教育處
  • 宜蘭縣教網中心
  • 台東縣教育處
  • 花蓮縣教育處
  • 澎湖縣教育處
  • 金門縣教育處
  • 連江縣教育處
  • 新竹市教育處
  • 新竹縣教育處
  • 基隆市教育處
  • 台南市教育局
  • 台中市教育局
  • 嘉義市教育處
  • 嘉義縣教育處

協力夥伴 - 校園現場

  • 新北市新店國小 寸景華
  • 新北市更寮國小 王家畯
  • 屏東縣鹽埔國中 王慧君
  • 新北市義學國小 王曉梅
  • 台中市永安國小 甘孟娟
  • 屏東縣高泰國中 印永生
  • 台北市長安國小 江淑娟
  • 台中市北新國中(補救教學中心) 吳佳玲
  • 新北市更寮國小 吳國榮
  • 苗栗縣新港國中小 吳雲道
  • 花蓮縣太平國小 呂奎漢
  • 新北市秀山國小 呂恩佑
  • 雲林縣拯民國小 宋亭緻
  • 新北市白雲國小 李安翔
  • 宜蘭市宜蘭國中 李至傑
  • 新北市明志國小 李沂婕
  • 新北市澳底國小 李延昌
  • 苗栗縣南湖國小 李知芩
  • 宜蘭縣凱旋國小 李采蓉
  • 台北市濱江國中 李記萱
  • 屏東縣西勢國小 李凱筠
  • 新北市山佳國小 周育輝
  • 屏東縣恆春國中 林水涵
  • 屏東縣潮南國小 林秀鈴
  • 高雄市博愛國小 林佳蓉
  • 高雄市旗山國中 林明輝
  • 新北市竹圍國中 林奕辰
  • 宜蘭縣大同國小松羅分校 林政琦
  • 苗栗縣文英國中 林秋嬋
  • 宜蘭縣凱旋國小 林紀達
  • 宜蘭縣澳花國小 林美鳳
  • 屏東縣西勢國小 林廣文
  • 屏東縣鹽埔國中 林燕煌
  • 苗栗縣南湖國小 邱慧玲
  • 新北市龍埔國小 施信源
  • 新北市永福國小 洪含詩
  • 台北市大佳國小 洪媼媄
  • 宜蘭縣二城國小 胡信忠
  • 苗栗縣鶴岡國中 胡國偉
  • 屏東縣瑪家國中 孫訢益
  • 苗栗縣大南國小 徐得銘
  • 新北市新林國小 徐湘添
  • 新北市實踐國小 祝育晟
  • 屏東縣潮州國小 張文翰
  • 台北市南門國中 張如婷
  • 苗栗縣致民國中 張志昌
  • 花蓮縣三民國中 張依庭
  • 屏東縣後庄國小 張純華
  • 苗栗縣致民國中 張淑萍
  • 新北市福連國小 梁均紘
  • 新北市新店國小 莊淽媃
  • 新北市和美國小 許恒禎
  • 苗栗縣文苑國小 許嘉勳
  • 新北市新店國小 許德田
  • 苗栗縣致民國中 郭家豪
  • 屏東縣赤山國小 陳一萱
  • 屏東縣後庄國小 陳永峯
  • 屏東縣里港國小 陳奇男
  • 新北市貢寮國小 陳承賢
  • 宜蘭縣竹林國小 陳金助
  • 苗栗縣文苑國小 陳建志
  • 嘉義縣雙溪國小 陳昭典
  • 金門縣金湖國小 陳秋蟬
  • 台中市永安國小 陳美文
  • 苗栗縣大南國小 陳美君
  • 苗栗縣六合國小 陳郁菁
  • 新北市新店國小 陳榮正
  • 台中市清水國小 陳維民
  • 屏東縣枋寮國小 章芳嘉
  • 台中市中港高中 彭甫堅
  • 宜蘭縣二城國小 游淑惠
  • 台中市南陽國小(補救教學中心) 黃千蕙
  • 苗栗縣文峰國小 黃治綺
  • 新北市中正國小 黃冠穎
  • 苗栗縣鶴岡國中 黃彥棋
  • 嘉義縣太平實驗國小 黃彥鈞
  • 宜蘭縣中華國中 黃能謙
  • 新北市龍埔國小 黃清海
  • 苗栗縣新港國小 黃裔潔
  • 新北市福隆國小 黃榮泰
  • 屏東縣高泰國中 黃瑾瑜
  • 國立台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楊貽雯
  • 苗栗縣南庄國中 詹吉翔
  • 宜蘭縣礁溪國中 詹青蓉
  • 苗栗縣文峰國小 詹建華
  • 屏東縣恆春國中 鄔世榮
  • 南投縣長福實驗小學 廖婉雯
  • 新北市永福國小 劉怡妏
  • 台中市永安國小 劉淑瑜
  • 屏東縣竹田國小 劉淯溱
  • 新北市新泰國中 劉繼文
  • 新北市新店國小 蔡玉容
  • 屏東縣里港國小 蔡叔芳
  • 新北市龍埔國小 蔡怡俊
  • 台中市何厝國小 蔡昌樺
  • 新北市同榮國小 蔡明貴
  • 新北市老梅國小 蔡信義
  • 台南市大灣高中 鄭博仁
  • 屏東縣枋寮國小 鄭慧華
  • 苗栗縣文英國中 蕭心亭
  • 花蓮縣三民國中 蕭吉川
  • 宜蘭縣冬山國中 蕭惠英
  • 新北市新店國小 蕭語文
  • 屏東縣麟洛國中 賴詠清
  • 屏東縣麟洛國中 薛艾釧
  • 屏東縣瑪家國中 謝汶親
  • 高雄市博愛國小 謝宛娜
  • 屏東縣竹田國小 謝俊明
  • 屏東縣竹田國小 鍾裕朋
  • 苗栗縣南庄國中 羅珮雲
  • 新北市中信國小 羅紫菁
  • 苗栗縣六合國小 饒世妙

協力夥伴 - 協力組織

  • GEAT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
  • Google for Education
  • Google.org
  • Learn mode 學習吧
  • LiS科學情境教材
  • Mastercard
  • 三重城市之光關懷協會
  • 大抓周教育協會
  • 中埔基督教會
  •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
  • 中華晨光全人關懷協會—臺東喜樂課輔班
  • 中華電信企業社會責任公共事務處
  • 公益信託臺安社會福利慈善基金
  • 以恩關懷協會(東區、佳里區)
  • 台大資訊之芽
  • 台北金融大樓股份有限公司
  • 台東喜樂課輔班
  • 台積電十四廠 CSR 廠處志工團
  • 台灣多媒體創意教學協會
  • 台灣路威股份有限公司
  • 台灣愛希望兒童關懷發展協會(中心崙、草埔)
  • 台灣綠色方舟全人關懷協會
  • 民雄逆風高飛 AO 社區服務協會
  • 白老師語文資優中心
  • 伯斯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 宜蘭方舟聖教會
  • 宜蘭方舟聖教會 —方舟課輔班
  • 宜蘭教網中心
  • 岡山教會潭底開拓點
  • 東石愛鄰協會
  • 社團法人台灣逆轉聯盟協會
  • 社團法人台灣愛希望兒童關懷發展協會
  • 社團法人台灣愛希望兒童關懷發展協會—屏東中心崙課輔班
  • 社團法人台灣愛希望兒童關懷發展協會—屏東草埔課輔班
  • 社團法人苗栗縣愛加倍社區關懷協會—彩虹希望之家(課輔班)
  • 社團法人臺南市以恩關懷協會
  • 花蓮縣教育網路中心
  •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南投彩虹雙福協會
  • 屏東躍愛全人關懷協會
  • 柑園福慧學堂
  • 苗栗縣愛加倍社區關懷協會
  • 桃園傳愛社區關懷協會
  • 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 財團法人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
  • 財團法人華碩文教基金會
  •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雙連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兒童課後照顧班
  • 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
  • 財團法人環宇國際文化教育基金會總會
  • 財團法人環宇國際文化教育環宇基金會—台南新市據點
  • 財團法人環宇國際文化教育環宇基金會—基隆福二據點
  • 財團法人環宇國際文化教育環宇基金會—新莊據點
  • 高雄飛揚福利服務協會
  • 悠識數位顧問有限公司
  • 麻豆愛延續協會
  • 創勝文教
  • 華碩文教基金會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 新竹愛鄰關懷協會(竹東、二重)
  • 嘉義中埔基督教會
  • 彰化中山教會
  • 彰化永福教會
  • 福慧福慧學堂
  • 翰尼斯企業有限公司
  • 翰林出版事業有限股份公司
  • 環宇國際文化教育基金會(新市/新莊/基隆福二)
  • 雙連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協力夥伴 - 協力個人

  • Angela
  • 王馥蓓
  • 朱安強
  • 朱志桓
  • 余孟勳
  • 吳沛燊
  • 呂東烜
  • 李俊賢
  • 李振聲
  • 杜瀛
  • 林彥予
  • 阿滴
  • 段旭坪
  • 胡升鴻
  • 張家瑋
  • 許惠美
  • 郭冠群
  • 陳冠宇
  • 黃瑽寧
  • 劉安婷
  • 劉宜中
  • 蔡明哲
  • 鄭漢文
  • 盧建彰
  • 賴以威
  • 錢函彥
  • 謝欣芸
  • 藍偉瑩
  • 嚴天浩
  • 蘇文鈺

基金會夥伴 - 董事

  • 于曰江
  • 高伯威
  • 陳一強
  • 陳超明
  • 曾世杰
  • 方新舟
  • 王文漢
  • 白崇亮
  • 江前緯
  • 何麗梅
  • 李吉仁
  • 林國源
  • 高嘉良
  • 梁立省
  • 程世嘉
  • 葉丙成
  • 蔡今中
  • 簡立峰

基金會夥伴-正職兼職實習

  • 呂冠緯
  • 方毓賢
  • 王吟微
  • 王怡華
  • 王翌嫻
  • 左晉恒
  • 江宜陞
  • 余承學
  • 吳先祐
  • 吳致寧
  • 呂姵儀
  • 李宥辰
  • 周明璇
  • 林立麗
  • 林淑君
  • 林穎
  • 邱若綸
  • 邱韋綸
  • 邱瑾凡
  • 高婷柔
  • 張予
  • 張正穎
  • 張芳婷
  • 莊哲銘
  • 許博淳
  • 陳又慈
  • 陳艾彌
  • 陳柏任
  • 陳皇如
  • 陳羿介
  • 陳照峯
  • 曾佳偉
  • 曾耀輝
  • 黃俊諺
  • 黃若晴
  • 楊昭瑾
  • 葉妮姍
  • 賈凡逸
  • 劉映彣
  • 蔡子揚
  • 蔡明真
  • 蔣昀璉
  • 謝怡婷
  • 鍾存柔
  • 鐘敏豪
  • 吳端容
  • 林承緯
  • 林彥宇
  • 陳羿介
  • 陽晴安
  • 黃正華
  • 黃品潔
  • 趙學信
  • 蔡有為
  • 蕭仲廷
  • 鍾雅竹
  • 方宥鈞
  • 王俞翔
  • 王宥盈
  • 朱大均
  • 何捷睿
  • 吳沛芸
  • 吳英彰
  • 吳書恆
  • 李明修
  • 李雯蒨
  • 李薏潔
  • 杜芸彤
  • 卓芳儀
  • 林佳佳
  • 林依潔
  • 邱心妍
  • 邱昱禎
  • 洪嘉宏
  • 皇甫承佑
  • 孫吉慶
  • 許廷宇
  • 許晴雯
  • 郭庭榕
  • 陳宇軒
  • 陳昀辰
  • 陳欣
  • 陳柏銘
  • 陳韋綸
  • 陳翁毅
  • 陳逸寧
  • 章妤安
  • 游文瑀
  • 游佩宣
  • 黃士桓
  • 黃詩涵
  • 楊偉宏
  • 詹鎧鍵
  • 蔡采容
  • 鄧為寧
  • 鄭如芳
  • 黎少奇
  • 盧曼蒂
  • 謝心默
  • 簡嘉俊
  • 藍珮瑜
  • 蘇怡蘭

基金會夥伴 - 志工

  • Josh Phua
  • 伍俊霖
  • 李浩維
  • 林子翔
  • 林志恒
  • 林祐萱
  • 林維豪
  • 邱文淇
  • 邱昱禎
  • 高喆
  • 郭育丞
  • 曾任培
  • 楊易霖
  • 鄭鈺蓁
  • 謝明恩

展望 2021

2021 年是均一很關鍵的一年。

首先,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從誠致教育基金會獨立出來,滿了第一個三年,正要與第二屆董事會展開 2021 – 2023 的第二個三年的突破。

經過三年,我們更清楚知道組織文化的重要,因此我們立下了 “I’d grow”「我要成長」的文化,分別代表 Integrity 誠信、Decency 體面、Grit 恆毅力、Result Oriented 成果導向,以及最終我們希望生態系能夠共贏的 Win-win。一個團隊要能產生正向的影響力,必須要扎根於文化,如同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先生所提到的「遇到困難與挑戰,要回到文化。」

再來,因著疫情又急又猛的來到,我們會加速均一往更「整合、全科型、更穩定」的平台去發展,讓更多學生、老師、家長可以更容易運用數位進行有效的學習。

過往均一的主體是數學科,使用量佔到均一的 80% 以上,而在 2021 上半年,除了維持在數學科的相關能量,均一已經大幅去整合各官方、民間的公益或者授權內容,讓其他科目的使用量來到了 50%。同時,由於疫情一下帶來 20 倍的流量,由於平台有相當穩健的技術,因此並沒有遇到任何停機的問題。不過後續若要持續展現穩定的服務,我們也會持續穩固整個平台的建設。

最後,我們會強化正向影響教育體制的數位轉型,來促進更全面的教育公平。這也代表均一除了去做好既有的服務外,會強化對於政策的影響力。

2020 年 9 月柯文哲市長、2021 年 3 月蔡英文總統都分別來訪均一的辦公室交流,代表政府首長們也意識到教育數位轉型在整體社會發展議題上的重要性。而由於均一「不去競爭政府標案或發展任何對價關係」的運作原則,因此在政策議題上可以用更中立、專業、數據導向的方式來提供政府具體的建議。在 2021 年,因著疫情的衝擊以及雙語國家的長期政策方向確認,均一不僅會持續加大對數位內容、數位師培的政策影響,更會逐漸在軟體與硬體環境上去思考有效的資源分配與整合的建議。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會以為,均一所渴望的教育是一種「都是科技、都是數據」的教育。事實上相反,均一所渴望的教育場景,是在因著科技而提升學習知識的效率同時,讓師生、生生與親子有更多可以進行人跟人互動、討論學習的模式,甚至更多心力在琢磨如何提升動機,甚至有一些時間可以進行團體式的 PBL(專案導向的學習),讓學習回到更個人化、更人性化的情景。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場景更多先在偏鄉、弱勢的區域發生,因為這裡的彈性更高,學生更少,更有機會先往這樣的方向實踐。我們在花蓮、台東、宜蘭、苗栗、屏東、新北的東北角等等,都已經看見這樣更公平優質的教育未來已經發生。

在均一不營利、不拿政府預算、不收廣告費用的狀況下,我們也想持續邀請樂於看見這樣的教育未來的你,持續透過均一成為更多孩子獲得公平優質教育的天使。如同德雷莎修女所說的:「愛是在他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均一會持續在更多孩子的身上看見均一的責任,也邀請您們一起來愛更多孩子們。

誠摯地,
冠緯與均一團隊

未來十年,均一的前進關鍵

核心基礎:多元協作,推進未來教育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與六大利害關係人的持續協作是未來十年的關鍵,我們期望基金會成為一個能與數百個政府單位、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共舞的協作共創型組織,就如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所說,他喜歡黃仁勳談到的,「台積電已與 400 名夥伴共舞,而英特爾卻只是一個人跳舞。」

目前,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已與一些單位有較深入的合作,包括教育部(含國教署、國教院等相關單位)、台北市教育局、新北市教育局、苗栗縣教育處、屏東縣教育處、宜蘭縣教育處。同時,在企業方面,均一與台積電、Google 等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並與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誠致教育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形成深度的協作,共同推動「教育創新合作社」。

在上百個有互動的單位中,以上十個單位是我們擁有密切互動的合作夥伴。期待在未來的十年裡,均一平台能與超過百個單位達到這樣的協作深度,擴大我們的影響力。

在教育更加融入學用接軌的未來,我們希望成為更多企業在 ESG 和社會責任上的最佳夥伴。聯合國 SDGs 將會在下一個十年 2030 年屆滿,相信均一平台在知識深化、教師轉型兩個方面將取得很大的進展。

管理學大師彼得 · 杜拉克(Peter Drucker)認為,有效的社會運作需要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三個部門有效協作,而教育議題尤為如此。因此我們將持續透過每年的年度論壇、活動及感恩茶會等方式,與六大利害關係人對話,建立共識。期望最終能在更多人的認同下,對下一輪的課綱產生正面影響。

未來十年,均一的教育發展期待

協助教師升級,讓個人化學習成為學習主流

很多人認為均一教育平台對於教育未來的想像,是孩子在電腦前不斷地學習知識。然而,個人化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回歸孩子的本質,關注獨特性與差異性。人類必須透過其他人的啟發,並進行互動交流,因此教師的角色變得更加重要。

過去的教育目標過度著重於知識的灌輸,尤其是那些可以在考試中得到驗證的知識。然而,完整的教育目標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 知識(認知能力):不僅僅是記憶和理解,還應包括應用、分析、評估和創造。
  • 品格(非認知能力):例如恆毅力、好奇心、感恩、自制、熱情、樂觀和社交智慧。
  • 技能(實踐能力):這是產學銜接最重要的一環,需要學生能夠實際應用所學。
  • 反思(後設認知能力):這是終身學習的關鍵,透過反思發現盲點,並邁向更高層次。

因此,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除了持續強化均一教育平台,讓知識學習更貼合個人的速度和程度外,過去幾年還致力於發展「非認知能力發展平台」(與麥肯錫、TFT 和 KIST 合作)、「PBL 教案平台 – ShareClass」(與成功大學和 KIST 合作)以及「DreamMoreMentor 媒合平台」(與DreamMore 團隊合作)。希望提供具體幫助和支援給教師,使老師們能夠從單純的教學任務中解放,保留更多時間來引導學生。

當教育 AI 和教師能夠協同進化時,培養出來的中小學生將不再只能面對國中會考和高中學測,而是真正具備多元知識、扎實品格,以及實踐能力和反思能力的下一代人才。這正是社會和企業對未來人才最期待的樣貌。

未來十年,均一的 AI 應用

作者 | 呂冠緯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負責人)

AI 解放知識教育,並輔助品格教育與專案學習

作為一個接受過醫學系基本「證據導向」訓練的教育工作者,我相信 ChatGPT 問世後,教育可以應用的工具層面,未來十年的變化將會遠大於過去一百年的進展。

打造不斷進化的蘇格拉底家教與英語口說老師

ChatGPT 於 2022 年底嶄露頭角,首先推出了 3.5 版本,2023 年 3 月則升級至 4.0 版本。4.0 版本問世時,OpenAI 官網上分享的第一個應用案例就是「蘇格拉底家教」,這是 OpenAI 和可汗學院 2022 年 8 月開始合作的成果。

以下是他們給 ChatGPT 4.0 的指令:「你是一位採用蘇格拉底式風格回答的導師,從不直接給學生答案,而是透過正確的問題幫助他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你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知識調整問題,將其分解為較簡單的部分,直到適合學生的程度為止。」

想必大家對於在這種前提下,學生如何與 ChatGPT 互動感到相當好奇!以下是我所摘要的一些有趣片段:

當學生提出一個二次一元方程式的問題,期望獲得直接的答案時,GPT-4 並不直接回答,而是給予引導。學生生氣地說:「請告訴我答案!」通常情況下,懶散的家教可能會直接給出答案,畢竟與學生發生衝突也很麻煩。即便是想細心引導,聽到學生表現得較「兇」,內心也難免會不耐煩。

然而,GPT-4 的回答很高水準:「我了解你可能希望直接得到答案,但我的目的是幫助你批判性思考並引導你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讓我們專注於任務。這兩個方程式中的任何變量的系數是否有共同因子?」這句話涵蓋了三個層面:表達共情、溝通目的,最後回到教學。

學生回答卻答錯時,GPT-4 會這樣回答:「回答不完全正確,但你越來越接近了。」「不完全正確」這五個字讓我非常驚訝,因為若回答不正確,那可能會挫折了孩子剛剛願意嘗試回答的心,但若回「OK」卻又沒有指出孩子的問題。「不完全正確」後再補一句「但你越來越接近了」,讓我感到這個蘇格拉底家教具有同理心、有引導能力,且如果看詳細版解答,你會發現他真的能夠提供教學輔助。

另一個顯著的突破是 GPT 帶來的語言學習家教,由於語音文字轉換技術早已成熟,與 GPT 結合後,進行語音對話變得非常容易,可以到 YouTube 尋找參考影片。均一平台團隊在 2023 年初也推出了 Jutor Beta 版,讓重視雙語的台灣學生可以進行從初級到優級、CEFR A1-C2 的對話,並根據文法和流暢度給予學生回饋。

這些進展非常迅速,GPT 從 3.5 版本升級到 4.0 版本,就像一個高中生在先修微積分考試中,由 PR 值 0 進步到 40,或者一個參加美國律師考試的考生,由 PR 值 10 進步到 90,這樣的進步幾乎每幾個月就會發生。

最近,可汗學院推出了以蘇格拉底家教為模型的 Khanmigo,這是學生和老師的教育夥伴,以定期捐款 20 美元作為條件。20 美元相當於每月 600 元新台幣,就能夠擁有一位蘇格拉底家教,相較台灣家教一個小時可能就要 600 元,現在 600 元讓你能每月請一個蘇格拉底線上家教,而且每天 24 小時一週七天都可以問!

因此,均一除了英語口說家教,同時也在預備開發一個能隨時協助學習者解答問題、教學者設計教案的 AI 助教,相信下個十年,這樣的技術會變得非常成熟。我們才有機會真正降低師生比,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獲得更即時的回應,「每一個孩子不論出身,都能勇敢開口說英語、勇敢問問題,成為終身學習者。」

從使用均一,到成為均一捐款者:奧林匹亞選手的社會回饋

均一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而促進自主學習,一直都是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先前,我們收到一則捐款者的問卷回饋,他是建中學生劉徹,利用自學資源拿到麻省理工學位。他表示自己從小學二、三年級,便開始利用均一教育平台的影片學習高中生物、化學和物理。

均一讓他養成在線上資源中不斷自修的能力,國內大學的 MOOCs、國外知名的可汗學院、edX、Coursera 等學習平台都有他的足跡。他更是利用 edX 成功拿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微碩士學位,成為 MIT 校友,並於 Coursera 平台上獲得美國線上碩士入學許可。

2021 年,他保送進入建中,卻依然持續自學,並於 2022 年錄取物理奧林匹亞選訓營、和資訊奧林匹亞選訓營,最終選擇資訊類別,代表台灣參加印尼資訊奧林匹亞競賽。去年,他亦獲得了 YTP 少年圖靈大賽的第一名,並且將獎金全數捐獻給了均一。

「我一直很想像您一樣,幫助別人,我將我個人的獎金一萬元,全數捐給均一教育平台。」從使用者到成為捐款者,去年劉徹獲得了 YTP 少年圖靈大賽的第一名,並且將獎金全數捐獻給了均一。

資訊奧林匹亞選手 劉徹:「我一直很想像您一樣,幫助別人,我將我個人的獎金一萬元,全數捐給均一教育平台。」

均一讓她重燃希望:從灰心到自學成功,賦能者璨霙的故事

小學時期的璨霙並不信任學校,也不相信教育,但現在,她是透過教育改變世界的賦能者。

出生在南投郊區,璨霙在求學的起點便面臨頻繁更換導師、被老師不公平對待的挑戰。不穩定的環境,讓他們成為學校中惡名昭彰的班級,班上同學似乎都習慣了周遭大人對自己的失望。在動盪之中,璨霙失去對學校的信任,同一時間家庭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安全感,那是一段最黑暗的時期。

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五年級時,新導師給了她前所未有的關心,並向她介紹了「均一教育平台」。那是璨霙第一次體會到有人關心的感覺,也是第一次覺得,自己好像可以再相信老師、相信教育一次。

「我可能會在現有體制下,被學校的決策犧牲掉,但我不會被教學影片放棄。」在認識均一之後,即便在班上聽不懂,璨霙也能透過數位學習,重複觀看直到學會。因為遇到均一,讓她得以靠著自學,考上台北的大學。

現在的璨霙就讀於教育科技學系,她相信透過平台的建置以及載具的提供,就能以科技帶動教育平等。「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也期待以後的每一代孩子,都可以相信教育能夠改變他們。」

「海水與沙本來都是柔軟的東西,但是它們混在一起的時候卻變得如此硬實,就像內心質地各自柔軟的人,聚在一起就變得無所畏懼。我非常感謝每一位願意持續耕耘教育議題的人。因為有你們,我們才能用最溫柔的方式,回應這塊土地上每個真實存在並且美好的生命。」璨霙在訪談最後這樣說。

未來,璨霙希望能成為一位賦能工作者,幫助與自己兒時相同處境,甚至更挑戰的孩子們。她也期待能有更多人一起投入、支持這樣的教育議題,成為彼此互助前進的燈塔,透過教育翻轉更多生命。

璨霙的照片

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方新舟董事長:不求己利、願意給年輕人舞台的風範

作者 | 呂冠緯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負責人)

教育的「門外漢」,一手帶起台灣年輕教育團隊

2022 年 10 月,均一教育平台迎來了它的十週年紀念;2023 年 1 月,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滿五歲。產品歷史比目前負責的組織更悠久,這要歸功於創辦人方新舟董事長(簡稱方大哥),他創立了均一教育平台並有意識地進行傳承,在五年前將均一團隊從原本的誠致教育基金會獨立出來。

究竟是怎樣的「教育創業家」能創造如此成就?方大哥更願意自稱為「教育門外漢」,因為他的背景是科技業,在矽谷起家,回台創業後成為誠致科技董事長,最終公司與雷凌合併並出售給聯發科。然而,他在教育界具有深遠影響力,皆因創建了台灣最大的線上教育平台——均一教育平台,並創立台灣最大公辦民營學校體系 KIST (KIPP 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同時也是影響劉安婷創辦 Teach For Taiwan 的重要推手。

方大哥帶領的均一教育平台至今仍深刻影響著許多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他與翻轉教育重要推動者嚴長壽董事長經常攜手支持許多具有推動力的一線教育工作者,為台灣教育改革注入更靈活且扎實的由下而上的力量。

方大哥行事低調,很多人容易誤認我為均一教育平台的創辦人。實際上,方大哥不僅創立了均一教育平台、培養了一群年輕團隊,還將許多經驗傳授給我,且總是樂於讓舞台留給年輕人。

正因為方大哥是我生命中除家人以外最重要的恩人,我想從個人視角分享我最敬佩方大哥的一點:「願意給年輕人機會」。

方大哥的信任,是我不曾從其他長輩身上感受到的

2011 年底,我在網路上錄製了一系列教學小短片,吸引了方大哥的注意。當時,我還是一名大醫院的實習醫生,方大哥邀請我與他合作。雖然起初我婉拒了邀請,但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方大哥經常寫信給我,堅定地分享他的教育願景,使我逐漸被他的熱情所感染,並在服役期間,開始考慮與方大哥跨世代、跨專業的合作機會。

2013 年初,我在海軍服役期間,經過深入的信仰反思與探索,決定加入誠致的大家庭。在電子郵件中,我寫道:「方大哥:在跟父母親審慎地討論過以後,我們的共識是我會加入誠致的大家庭。 簡單地來說,my answer is “yes”。我會盡力完成我能做到的事情。」方大哥很快回信說:「冠緯,謝謝您和您爸媽做了一個影響台灣未來教育的決定。有機會我一定要去拜訪您爸媽向他們致敬!」

那年大年初二,方大哥和太太來到我家拜訪,與我父母親交流。我父親直接問道,方大哥到底希望我做什麼?方大哥毫不猶豫地回答,他希望我能成為誠致未來的執行長。當時,25 歲的我聽到這番話感到非常驚訝。原來,在方大哥眼中,我不僅是個擅長錄製影片的專案教師,而是具有發展潛力的年輕人。這種信任是我不曾從其他長輩身上感受到的。

方大哥與冠緯合照:方大哥在短短的四年半時間內,就願意放手讓均一團隊獨立運作

有一種愛是放手,相信英雄出少年

時間快轉到 2013 年的 9 月,我才剛加入誠致兩個月,方大哥確診罹患了肺腺癌。在入刀房前的幾小時前,他打了個電話給我:「冠緯,我想跟你說,謝謝你加入誠致,投入在均一教育平台的工作,我希望你答應我一件事好嗎?」即便還不知道要答應的是什麼,我直覺式的回答:「我答應了,方大哥請說。」

「如果,這一次開刀,我沒有辦法回來,請你持續均一教育平台的工作,至少十年,好嗎?我相信你。」

我在電話另一端愣住了好幾秒,不知道是什麼讓方大哥有這樣的膽識和信任,說出這樣的話。雖然我感受到巨大的責任,但同時也感受到強烈的使命感。

「方大哥,收到,我會全力以赴。」

幸運的是,方大哥很快完成手術並逐步康復,讓我有機會跟隨他學習,共同奮鬥。我發現他與一般保守型領導者不同,敢於授權,並用「以色列式辯證」激勵我們勇敢地與他討論。他相信真理越辯越明,很少以長輩身份壓制年輕夥伴,也因此我和其他年輕夥伴的膽識逐漸被培養起來。

一年後,方大哥將我提拔為執行長,兩年後邀請我加入董事會,又過了一年,他邀請我承擔整個均一教育平台的營運責任,獨立成立新的基金會「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擔任負責人。

從 2013 年 7 月加入誠致,到 2018 年 1 月團隊正式分拆成立新單位,僅歷時四年半。我很難想像有哪位前輩敢這麼做,因為在每個過程中,我都還有很多地方沒有準備好。但是方大哥緊抓三不原則:不難的事不做、不具規模化的事不做、不能擴大影響力的事不做。在均一教育平台之後,他創立了第二個重要專案:實驗學校 KIST 體系。他清楚兩者在同一組織內難以共存,因此鼓勵均一獨立,並提供第一年的營運資金。這種無私的價值觀深深影響了我。

方大哥把經營組織視為一個大膽的教育實驗,不等孩子或晚輩準備好了才放手,而是只要他們有面對失敗的意願,並且跌倒後能夠再次站起來,就應該及時放手讓他們去嘗試。

受到方大哥的影響,均一團隊非常樂意給年輕夥伴提供挑戰:我們曾經讓一位高一的自學生突破實習生年齡限制,讓三位大三的夥伴擔任深度兼職工程師,還讓一位即將畢業的台大學生擔任 Google 合作專案經理。

事實上,許多企業家也跟隨著方大哥的腳步,以傳承精神回饋下一代。董事會中的梁立省、何麗梅、李吉仁老師、簡立峰和白崇亮等企業家都樂於扮演這樣的角色。此外,還有其他眾多長期支持和贊助均一教育的企業和基金會夥伴。

我堅信,只要更多社會成功人士願意身體力行,為年輕人創造機會,我們的社會將穩健地向前邁進,對立將大幅減少,世代之間的合作將更加密切

方大哥與團隊合照:均一團隊尚未從誠致教育基金會獨立時,團隊與方大哥的溫馨合照

生命的改變從教室開始

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前,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在學校度過,許多孩子的成長與改變也在這裡發生。有些孩子從討厭數學到數學成績名列前茅、有些孩子從討厭學習到願意學習,卻也有些孩子無法前進,不論是學習動機低落、教育資源受限,都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也因為看見了這些孩子的困境,我們希望透過科技的力量,提供孩子們優質且免費的學習資源,落實教育平權,打造一座沒有牆的教室。

我發現,原來教學就該是看見孩子真正需要被幫忙的地方,而不是看教學指引而已。

大同國小.林政琦老師

教室裡的改變

均一在一次次與學校、課輔班的合作中,看到許多成長與改變的故事。

我們看到有孩子從一開始放棄數學、不敢發問,到後來能主動舉手發問,甚至能教其他同學;也看到有老師體悟到成績不是一切,重要的是孩子們的學習態度以及如何面對挑戰與困難。

可能有一些東西並不是,成績單上面看得到的,有的時候我們好像,太在乎這個學生的表現是集中在成績這一塊。

文英國中.李延慶老師

孩子有無限多的可能正在教室中發生,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創造更多免費優質的教育資源,讓更多孩子的未來有好的改變。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不分城鄉,教室裡的學習弱勢

不論在都市或是偏鄉,教室裡都存在著學習弱勢。每個孩子的學習步調、吸收知識速度都不同,如果孩子們沒辦法在教室裡學到適合自己步調與發展需求的內容,都有可能處於學習弱勢。我們希望透過平台上免費有趣的學習影片與習題、科技化的平台輔助功能,讓這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培養自信找回成就感,發揮原生天賦。

我們藉由課輔班合作計畫與學習扶助計畫,讓更多學習速度不同的孩子,得到差異化的教學,弭平學習落差,並在過程中持續鼓勵、陪伴孩子與教師

課輔班合作計畫

透過與課輔班合作,均一提供平板筆電載具、專業師資培訓與觀課陪伴,協助課輔班老師能以遊戲化的數學學習模式,讓弱勢孩子重拾學習興趣、鞏固基本學力。合作期間,也看到許多老師陪伴孩子的動人故事,我們記錄這些過程與故事,也邀請有興趣的你,點擊下列文章更了解計畫成果,也認識課輔班老師的故事!

有位平常學習上較落後的孩子,跟我分享,是磨數營讓她愛上數學。甚至跟我說 : 努力沒有做不到的事!

屏東躍愛課輔班 林綺漩 老師

學習扶助計畫

在 106 學年度,均一與苗栗縣和屏東縣分別合作進行「結合均一的課中補救」試辦計畫。藉由一般課堂的時間,抽離需要額外學習扶助的孩子到「學習扶助班級」,搭配均一平台的使用,有效診斷學生的學習斷點,提供個人化學習。

經過三年的顯著成效與現場教師的正面迴響,109 學年度起,均一在苗栗、屏東推動學習扶助「深化」模式,除了繼續數學課中學習扶助外,期盼藉由更深度投入的專案教師、更具規模的教師社群、更系統性的增能與支持,為學習扶助的師生帶來更有效的教與學。

學習扶助計畫進行的這幾年,我們不只看見許多孩子學習的進步,更看見許多老師教書育人的理念,邀請你點進下方文章,認識其中一位專案教師的故事。

苗栗文英國中李老師照片

帶孩子走出教室裡的無力感 —— 苗栗延慶老師分享

在眾多均一平台上的老師當中,今天想特別與大家分享延慶老師的故事。延慶老師是「均一課中學習扶助深化專案」的老師,他觀察到,傳統一體適用的教學當中,班級內存在的學習落差影響了孩子的學習信心;透過「課中學習扶助」,老師們能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學習成就感,以及對未來的信心。

了解更多 »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是老師,也是教育創新家

在均一有一群老師,不只出現在第一線教學現場,分享如何利用平台提供孩子們差異化教學,給學校或課輔班的老師,更設計出多元跨領域的課程,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我們在台灣擴大推廣 Code.org 的 Hour of Code 一小時玩程式,團隊夥伴製作中文化插電與不插電的程式課程、結合創意的教學設計,讓 Code.org 這套全球廣受好評的程式課程,在台灣的使用濃度達到世界排名第九、亞洲排名第二,讓臺灣的程式教育能夠與國際接軌。課程資源與師資培育,都逐步與國際接軌。

「模組化的課程設計,不論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課程規劃得很完整,老師能很清楚第一步要如何開始、接下來又該怎麼做,以及背後的教學目標,搭配程式闖關遊戲,小朋友會更有動機去嘗試、思考,甚至他們做完後、還會想再做一次,主動地去複習所學!」

太平國小 陳宜均老師

為了讓孩子透過程式學習運算思維,均一也設計了一系列 Scratch 課程,採取專案導向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以深入淺出的講義或影片引導,經由不同領域主題,’當孩子面對給予的任務,將學習如何解構問題、摘要重點、發現規律,循序漸進地練習程式的思考。

數電快閃教室

數電快閃教室計畫,是團隊夥伴到教學現場透過「數學 X 電腦科學」的跨領域課程,將好玩、互動性高的電腦科學融入數學的課程內容,讓孩子覺得原來數學可以這麼有趣,學到的知識也可以加以應用。均一也透過此課程和現場老師分享跨領域教學,探索更多的學習可能

後續雖遇上五月份的疫情,團隊發揮創意推出「線上快閃教室」,以線上的形式,快閃 18 所國小的線上教室,帶來「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主題分享,總計有 329 位學生參與,我們希望藉由這個活動,讓孩子在疫情期間能夠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和節奏。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專案計畫,也就是平台上「電腦科學起步走|一起說故事」課程,是源自 Google 開發的 CS First,均一除了將其中文化翻譯,並且配合 108 課綱將課程內容和教學模組在地化。課程內容以程式作為跨域學習的槓桿,融合電腦科學、語文、音樂、藝術,鼓勵孩子用想像力編寫動人的故事,並且練習程式的思考。

此課程也獲選「 第三屆未來教育.臺灣100 – 全臺年度百大創新教學專案」的獎項殊榮。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細緻的課程架構,並附有專人引導的自學影片,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和創作速度前進,人人都有成就感!

KIST: 拯民國小.宋亭緻老師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

教室裡的風景

每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有那麼幾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師。有的老師幽默風趣、有的嚴厲而堅毅,有的老師像是再生父母,讓我們從學習與探索中,發揮生命更大的價值。

在 2021 年 的停課期間,有一種老師大量增加了,他們是守護孩子學習不中斷的「抗疫老師」,在短短幾天內,設法與孩子取得聯繫、使用各種數位工具,並給予遠距支持。

事實上,在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一直都能看見這些義無反顧為孩子付出的身影。以下是均一在推動教育改變的路上,遇到的幾位老師,希望透過簡短的文字、影片,與你一起分享,均一在教育現場的看見。

均一教師的身影

安溪國中——靜怡老師

靜怡老師任教於新北市安溪國中數學科,七年前開始使用均一教育平台,並將均一應用在「適性分組班」與自己的班級教學當中。

「讓孩子不會只是之前的挫折一直累積到最後,讓他可以在這裡找到讓他產生信心的地方。」/ 靜怡老師

點我看靜怡老師的完整分享 >>

 

安溪國中靜怡老師

 

高雄岡山教會課輔班——子婕老師  

子婕老師雖罹患罕病,仍完成中央大學數學、資工雙主修,更因為從小便與媽媽在教會服務弱勢孩童。研究所時對數位教學產生興趣、畢業後即投入弱勢教育。2020 年導入均一教學後,子婕老師與課輔團隊投入其中,幾乎天天討論到深夜。雖然孩子的學習成就並沒有一飛沖天,但她認為,孩子的正面心態、學習品格才是第一順位。

「我希望這些孩子記得,小時候有這麼一群人拼 死拼活努力去愛他們,他們是值得被愛的。」/ 子婕老師

點我認識「弱勢課輔班計畫」>>

均一如何支持教師

均一經由支持教師,更規模化地影響孩子。

在子婕老師參與的弱勢課輔班計畫中,均一在兩年內培訓了 110 位教師,其中有 87% 的老師過去未曾使用數位平台輔助教學,在經過師資培訓後,提升了 20% 老師的教學信心,大多數老師更能夠獨立於課堂中教學,陪伴孩子探索數位學習平台,找到適合的學習內容。

除了弱勢課輔班計畫之外,均一長期與苗栗、屏東學習扶助班級合作,培養學習扶助科技教師。疫情期間,更曾累積上千名老師同時在線參與研習培訓,支持全台教師、家長陪伴孩子停課不停學。疫情之後,超過半數的現場教師仍持續採取科技搭配教學,數位學習將是教師、學生、家長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我們期待持續投入培訓資源與教學法開發,支持現場教師,進而支持更多孩子。

你也能一起參與改變

均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了專注於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不承接政府預算、不發展有對價關係的盈利,仰賴與我們有相同願景使命的大眾捐款支持,期待集合眾人之力,實現真實的共創與共好。

邀請你一起參與 >> 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