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麟洛國中 薛艾釧老師
走進麟洛國中的「均一教室」,艾釧老師正帶著課中學習扶助的孩子們學習。
「外接圓的圓心到三個頂點的線段彼此之間有什麼關係?」老師拿著教具比畫,在黑板上畫出圖形。
「三個線段等長!」孩子反應靈敏地回答著,老師也不吝於鼓勵:「對,很好。」
孩子們的眼睛閃閃發亮、問答間反應迅速,看得出來師生之間默契極佳。
進行練習時,孩子們之間也會互相幫助、討論,老師則在行間巡視,幫助卡關的孩子釐清觀念。
艾釧老師已在第一線執教多年,在嚴謹的外表下,藏著對教學充滿想法的心,採訪隊非常幸運,能夠在觀察老師的課堂後,與老師坐下來暢談她的教育之路。

|教育是日覆一日的積極實踐
「當老師……其實我沒有思考很多耶。」艾釧老師和緩地說著,教育的理念或抱負,其實很難轉化為具體的文字,但老師談起教學,眼神卻堅定而清亮:「就是看孩子們的狀況、班級的狀況不斷去調整,很多孩子在國小學習時,就有沒弄清楚的概念了,到了國中,就要思考怎麼去把他們『拉上來』。」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在未來能有更寬廣的選擇,艾釧老師擔任課中學習扶助的老師,始終希望孩子能夠從她的均一教室裡帶走「帶得走」的能力。
她很在乎孩子是否能掌握自己學習的方法:「有的孩子需要很多提醒才能專注在學習上,在均一教室有很多提醒他們、幫助他們掌握自己學習方法的機會。」老師的語調依然和緩:「上了高中,就很難有機會再上學習扶助的課程,他們帶得走的,就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方法。」
談起孩子們,外表嚴謹的艾釧老師語氣也變得溫柔起來:「我最希望帶給孩子的,就是讓他們能夠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有方法能朝著目標前進。」學校是社會的預備、學習課業是學習人生的預備,在艾釧老師的教室裡,最重要的並不是孩子的學習成就多高,而是孩子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目標、有選擇。
|學習的起點,是對自己有耐心
第一次接手課中學習扶助班,艾釧老師發現,孩子們普遍都害怕數學、討厭計算,傳統的教學方式讓他們感到挫折,正在思考如何突破的艾釧老師,透過均一與屏東縣政府合作的學習扶助計畫,認識了均一教育平台,已在教育第一線耕耘多年的艾釧老師幾經思量後,決定跟孩子們用新的方法一起開始。
在麟洛國中李惠瓊校長、宋坤美教務主任與全校教師們的大力支持下,艾釧老師一邊打造著數位教學的均一教室,一邊用耐心和毅力一點一點與孩子們磨合。
「他們害怕計算,會找很多理由逃避,沒有帶這、沒有帶那,不寫作業也不複習,所以我要讓他們沒有任何藉口地面對數學。」老師調皮笑了笑:「我準備了很多紙、筆、尺規工具,課桌上還鋪了白板墊,他們想算數學時,絕不用擔心沒地方計算,如果不會,也沒有關係,我們一起慢慢來。」
通過許多努力,艾釧老師慢慢與孩子們一起找到教與學之間的平衡:「孩子們對每個章節的接受度都不太一樣,就需要老師花時間心思去觀察,安排任務時,針對每個孩子能力許可的範圍去指派,讓孩子依自己的速度學習。」
在反覆的嘗試中,孩子們從面對學習充滿無奈,到發現自己其實能夠學會數學:「他們開始願意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對自己的學習有耐心,就會發現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像是農夫照顧秧苗一樣,艾釧老師的細膩、用心,慢慢讓孩子的學習開花結果:「雖然現在學習時仍然不免挫折,但他們長出敢於嘗試的勇氣,『先算看看、試看看再說』,而不是一開始就放棄。」

|充滿信心的孩子,才能享受學習
長久以來,這些學習步調較慢的孩子們,面對學習只有放棄的選項,發現孩子們對自己還是缺乏信心,除了讓孩子們知道校長對他們的關心,艾釧老師善用學校裡面系統的力量,找到時間便會跟孩子們的導師、科任老師們分享孩子成長的情況。
「除了讓老師了解孩子的狀況以外,讓孩子知道有很多人在關心他,他的學習跟成長,老師們都有看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老師也會帶著孩子整理上課的講義、習題,做成一本本學習檔案,收納在教室當中。
隨手抽出一本檔案夾,上面整齊的字跡見證了孩子成長的軌跡:「他們遇到困難時,常常會過來翻閱之前的學習檔案,只要複習一下過去的觀念,他們就發現不是題目很難、自己都學不會,只是暫時忘記了,把忘記的地方補起來,馬上就可以克服難關。」

培養信心是一條長路:「接下來,我希望能夠讓他們習慣回家寫作業,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責任心以外,也希望建立他們的信心,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夠做到獨立完成習題。」結束訪談時,孩子們正好紛紛充滿活力地離開校園,相信在艾釧老師的細心澆灌下,孩子們終能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能力,去選擇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