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學習可以重來?
10月初,均一帶著主題互動測驗〈如果學習可以重來〉來到雜學校展覽現場,邀請現場的朋友們一起思考,如果可以回到學生時代,我們最想重溫什麼樂趣?而當初的我們,又是被什麼學習阻礙給困住了呢?
這次均一整理出了五個重要的學習阻礙,是我們在現場觀察經常出現的困難,包括:
- 總是故障的對講機:班上的進度不見得適合自己,但老師無法馬上發現自己的學習需求。
- 無法倒帶的錄音機:上課只能聽講一次,無法倒帶重來。
- 不合腳的鞋子:不知道如何評量自己的學習程度、挑選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
- 缺乏學習管道的課外知識:不清楚自己為何而學,無法將知識應用在生活之中,也沒有探索課外知識的學習管道。
- 出現斷層的階梯:升學時需要適應學習內容的難度加深,甚至出現知識的斷層。
|我們想要跨越的學習障礙
三天下來,在大家熱情的參與之下,我們收集到456位朋友的回應,其中17歲(含)以下有119位、18歲(含)以上有337位,從大家的回覆中,我們整理出三個觀察與它們背後可能的成因:

1.精疲力盡地追趕教育進度
18歲以上的民眾普遍「沒有無法適應一體適用的課程或作業」的困擾,但許多民眾表示,光是要跟上學校授課、考試的進度就相當不容易,沒有機會去反思自身真實的學習需求,因而約兩成的民眾對於「評估自身熟練程度、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感到困難,也「沒有餘裕去進行更多元的學習探索」,但離開學校環境開始進入就業職場時,大家最有感的都是工作中所需的能力,在學校卻不一定有所接觸、無法累積相關能力,因此多數民眾都相當期待在學生時代時,能有更多元的接觸和學習。
2.在資訊爆炸的現代找不到合適的學習資源
17歲以下的孩子普遍表達出對於「多元知識的學習管道」的需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孩子面對的問題並非找不到資訊,而是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中,從龐大的資訊庫中篩選出正確且符合自己需求的資料。近年來學校的教育越來越重視科技應用的能力與媒體識讀的素養,我們也非常期待台灣的下一代能夠在科技發達的世界中,擁有善用科技、有效學習的能力。

3.成長中最在意的仍是情感連結
除了詢問民眾求學時遭遇的困難外,我們也有設計測驗民眾成長過程中最在意的事情,無論年齡段,多數民眾最在意的都是「與家人之間的情感羈絆」以及「與朋友相處的人際關係」,顯示出重要他人是成長的孩子最在意和珍惜的,仍是重要他人的陪伴,因此教育離不開人的溫度,而家長的支持與陪伴在孩子學習過程中的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們注意到,兩個世代之間選擇的學習阻礙非常相似,這些學習阻礙不但曾經卡住我們的學習,更繼續讓教學現場的孩子們受挫,過去著重升學、成就導向的教育體制、一體適用的教學進度,壓縮了多元的知識發展,不過如今,教育的改變正在悄悄發生,從108課綱開始,課程綱領逐漸重視「素養」,期待將課程風景轉換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好奇和發問為起點,培養跨領域的問題解決能力。

|實踐均等一流的教育夢
均一參與在這場教育的改變之中,五年來透過軟體創新,在各個不同面向齊力解決現場學習所可能遇到的困難,像是:
- 提供由專業教學內容開發團隊與一線教師合作製作的學習影片,橫跨七個科目十二個年級,讓孩子可以在線上自主學習、反覆重聽教學內容。
- 建置教練帳號,讓老師、家長可以從系統後端看見孩子的學習軌跡,並給予適當的作業任務或協助。
- 開發人工智慧推薦系統,根據孩子演練習題的表現推薦合適的學習內容。
- 更新學習影片,讓內容更加生活化、情境化,同時也提供一些課外知識的入門影片,讓孩子有課餘探索的時間。
- 持續完備學習內容,並更新內容符合最新課綱方向,期待讓所有孩子都能在平台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
均一專注於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同時也相信教育需要保有人的溫度,因此我們與許多第一線教師合作,致力於滿足第一線的需要,讓老師在科技的協助下省去耗時的例行工作,能夠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提供孩子個人化的教育。

教育的改變是一條很長遠的道路,所幸我們有許多一起從事教育創新的夥伴,以及第一線的老師、許多使用均一的家長、孩子給予的回饋,這些美好而溫暖的故事,將成為均一持續前進、讓教育持續改變的動力,我們也期待與更多人分享這些感動的時刻,協助我們分享文章並持續關注均一的粉絲專頁、官方網站,未來我們將會持續刊出這些充滿溫度的故事,期待跟你一起在教育改變的路上,看見美麗的學習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