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台東豔陽高照,抵達桃源國小,操場上傳來孩子們追逐打鬧的嬉笑聲。這是一個色彩斑斕、富有生命力的校園,也是一個布農族的小學,校長鄭漢文已在桃源國小服務八年。
漢文校長是全台第一個將均一導入課堂使用的老師,提到那段均一功能還不太完備的時光,是否會想放棄使用時,校長笑著告訴我們:「我一直知道均一是一個很好的東西,雖然當時使用確實很困難,但慢慢堅持,這兩年均一內容更豐富,老師使用越來越熟練,孩子也越來越專注了。」
從蘭嶼到台東,希望將機會帶給更多偏鄉孩子
提到這位校長,不得不說他富有傳奇色彩的教學生涯,讀師範學校的時候,因為班上很多同學是原住民生,自從一次與一位住在蘭嶼的同學去到了這個美麗的小島後,漢文校長被這個純樸、善良的地方所深深吸引,發出了「這是一個從事教育的好地方!」的讚嘆。雖然最初家裡不太贊成,畢業後的漢文校長想盡了辦法,最終如願在蘭嶼服務了四年。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命,天命的意思是『上天賦予的使命』。想要完成天命,必須要有能力與機會,偏鄉的孩子機會比較少,而他們也必須更加努力,才能補足機會的落差,比如上學的路上,出現的漢字很少,對孩子們來說,獲得主流文化的刺激相對比都市的孩子少很多。」校長與我們分享他的教學理念,在長達 40 年的教學生涯中,他不斷改變、創新教學模式,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們激發自己的最大潛力、為他們創造機會。

教學與時俱進,讓學習轉換成以學生自學為主體
開放與創新的思維是校長幾年來能夠不斷帶給孩子更多學習體驗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談到這幾年的教學心得,如何看待數位工具的發展:「教學應該要與時俱進,過去大班教學,每個孩子都同一進度學習,學習知識的主動權掌握在老師身上。但現在的孩子數位能力驚人,他們在線上獲取的知識比我們還多。這時已經不是在教授孩子知識,而是讓他們學習『如何學習』,過去以教學為主的教室風景逐漸轉換成以學生自學為主。」
校長提到首先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學」,看到學生學習上出錯了,要控制自己不急著糾正、不去責備,而是多一些等待與陪伴,學生有自我學習與建構知識的能力,如果看到錯誤立刻制止,孩子們本來有自己發現錯誤的能力,原本自我校正的喜悅會消失。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很喜歡用均一,他們甚至不捨得用均一的提示,常常希望堅持思考到最後一刻。
數位工具融入,幫助孩子激發潛能
「在偏鄉,很多孩子的天命無法被開啟,學習成本更高,但我們要幫助他們將有限的學習時間產出最大的效益。均一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它提供了立即的回饋與鼓勵,過去一個老師的精力要分配給全班孩子,平均每個孩子被分配的時間所剩無幾,利用均一,他們每個人都像是有自己的老師,而老師的時間可以運用在最需要他的孩子身邊。」
校長分享很多好動或是學習遲緩的孩子,透過均一的專注度會更高。桃源國小有一位轉學生,過去在社會局被寄養的孩子,因為情緒起伏很大所以無法專注學習,透過均一學習慢慢穩定情緒,進步很大。「很多時候因為老師無暇顧及每個孩子,以至在教學現場的失落,因此會說孩子學習態度差,其實是我們沒有找到好的方法,而不是學生沒有能力學。」
透過均一刻意練習,讓學習成為校園文化
鄭漢文校長作為第一位將均一引入課堂使用的老師,至今與均一相識超過五個年頭了,我們很好奇這段時間看到什麼改變與影響力。校長從老師與孩子身上的轉變回答我們這個問題:「我剛來桃源的第一年,其實大家對於數學很沒有信心,真的不知道怎麼教,覺得孩子怎麼都學不會。現在透過融入均一,現在全校只有一至兩位孩子沒有通過學習扶助。如今隨時隨地利用均一學習數學已經變成一種校園文化,孩子刻意練習,強化腦部肌肉,遇到困難越來越敢思考,而不是馬上向老師求救。」
「均一就像是一個有機體在不斷演化,這幾年來平台不斷與學習者貼近,學習內容愈來愈豐富。在整個社會運作上,均一提供了真正的力量,從兩個公平的向度來看:『水平公平』,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學習;『垂直公平』,透過學習建立自信,幫助孩子開啟天命,我覺得均一一直以來在不斷促使這個教學的生態不斷地進步。」

從小提供生涯輔導課程,讓每個孩子充滿希望
桃源國小的孩子十分特別,很多孩子年紀雖小但語言邏輯都十分清晰。校長笑著說歸功於學校老師努力建構的學習環境:「雖然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大學,但是他們勢必要找到自己的興趣與未來的方向,所以學校開設很多課外課程以及生涯輔導,讓孩子們有機會去探索興趣與發展專長。」
「透過課程讓孩子去探索,讓他們對未來擁有目標與希望。」訪談結束,漢文校長對於孩子的用用心深深烙印在腦中,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堅持四十年的教育人,如何以行動堅持做對的事,而「讓每個孩子都充滿希望」,或許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標吧!
--本文摘錄自均一教育平台五週年特刊
【均一教育平台五週年特刊】
均一教育平台在今年邁入第六年啦!今年由誠致教育基金會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共同出刊,特別製作出均一教育平台五周年特刊,裡面紀錄均一過去五年每一步勇敢的嘗試、每一份對台灣教育的熱忱、對教育科技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