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轉載自:林國源校長個人臉書貼文(花蓮縣立三民國中校長)
前言
由均一教育平台所主辦的 2030 教育 AI 年會甫落幕,在一連三天的論壇中,與會的嘉賓對於教育 AI 有許多的洞見,除了點出未來教育許多的可能外,也點出教育變革的挑戰,這當中包括有 90% 以上的老師,目前沒有在課堂中使用 AI,以及葉丙成教授提出計算機至今仍然沒有辦法在學測中使用的現況。面對這個現象,筆者想從一個實驗教育學校校長的視角出發,來系統性地剖析這個現象背後的可能隱含的風險與契機。

為什麼教育系統的變革重要?
當我們將教育理解成社會系統裡一個推動社會發展的子系統來看待時,背後其實隱藏一個悖論是「我們得透過一個受母系統影響的子系統來改變母系統」。以「多元性別」為例,當課綱將性別平等納入時,課本的內容與論述就會引起某些家長與異議團體的撻伐,甚至於部分老師在課堂上也會表達不同的意見。這便是母系統和子系統在邊界上的摩擦,這樣的摩擦是自然且健康的,「自然」是因為它必然會發生,「健康」則是因為需要這樣的摩擦,對話才會持續發生。這樣的摩擦會讓變革所需的「熔化熱」凸顯出來,有時會讓處於邊界上的個體感到挫折,我想這也是葉丙成老師之所以會在第三場次的短講中提出「台灣老師在未有社會共識前,不會冒險在採用新技術的原因」,丙成老師在短講中報導了很多的例子,真實且鮮明地描繪了變革在系統邊界上摩擦的態樣。
系統邊界的「摩擦」是創造變革的必經之路,累積摩擦產生的熱量,才有機會達到熔點,變革才會發生。教育作為一個推動社會發展的子系統,在邊界上倘若沒有選擇摩擦,便容易陷入兩個困境,一個是成為社會複製的工具,遲滯社會發展,如審計部最近出爐的總決算審核報告所指出的,經濟弱勢學生的會考待加強比例是一般學生的兩倍,另一個便是陷入被時代變化追趕的巨大壓力中,如最近潘文忠部長在 112 年全國局處長會議中所承諾的,下學年將增撥 10 倍預算,補助全國教師免費心理諮商,從 600 萬增至 6000 萬元。
在邊界上選擇「摩擦」乍看之下是一條吃力不討好的路,但長遠來說卻是既能跟上時代發展,又能推動社會進步的明智選擇。雖然聽著挺累,特別在數位這條路上,行政電腦化到生生用平板,再到即將迎來的教育AI,但在時代持續前進的大前提之下,與時俱進卻是相對合理的選擇。We have to change to stay the same.
作者|林國源(花蓮縣立三民國中校長)
編輯|孫竹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品牌行銷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