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轉載自:呂冠緯個人臉書分享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兼 執行長)
AI 熱潮下的人才爭奪戰
最近立峰老師下了一個很好的標題,有 Open 才有 AI,我想只要架構設計得當,共創的力量會大於獨創的力量。
我在先前分享的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 訪談 Stanford 知名 AI 教授李飛飛與 OpenAI 的技術長(CTO)Mira Murati 時,我有兩個收穫也跟大家分享。
第一,李飛飛教授的分享可能更值得大家思考,因為 GPT 最近大家已經熟悉了,但是李飛飛老師分享到最近「機器人的研究」突破非常多,機器人已經可以做很好的人類常能做的 1000 個動作,比如打掃廁所、拿東西等等,論文應該快要出來了。
當初李飛飛做 ImageNet 讓圖像識別藉由資料品質的升級而大量升級,尤其在 2010 年取得比較突破性的進展。而到今日,AI 已經在自動產圖了,如 MidJourney 或者是 Dall.E。
現在的機器人突破,有點像是 2010 年的影像辨識突破。想像一下 2035 年,機器人很可能已經更加成熟地到融合在我們的生活。這個變化實在太大,怪不得 Stanford 會成立另外一個中心叫做 AI & Robotics of Education for Education – AIRE 中心。
它們的著重點是:In short, our mission is to redesign education systems with our expertise in Design, Robotics, AI, Neurology, and Education. 結合設計、機器人、AI、神經科學與教育專業來重新設計教育體系。這些發展,都有比較開放的分享以及讓他人參與的機制。
第二,在這場訪談中,兩個 AI 專家都是女性,更重要的是,都是移民。李飛飛是中國移民,四川人,大學才去 Princeton。Mira 則是阿爾巴尼亞移民,Vlora 人。曾經移民到義大利,最後移民到美國,並就讀於 Dartmoth。
兩個移民都是大學到美國,都到長春藤學院,現在都是全世界 AI 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一個人在學界、一個在業界。試想,美國這樣的人才戰略,讓全世界最優秀的研究者、創業家變成美國人,這樣各國是要怎麼跟美國競爭。
未來人才養成思考:開放是關鍵
台灣已經少子化了,台積電招募新人,靠半導體學院已經不夠,魏哲家總裁都要去台中一中演講,這是否代表台灣在歡迎人才上面應該更開放?
我所知道的是,台灣是很多數位遊牧民族(Digital Nomad)喜歡來的地方,生活水準不錯、物價合理、人和善,而且有好的地理景觀,但最大的斷點是,我們對於外來人口還是很保守,即便有就業金卡還是很保守。
或許我們需要思考,當我們跟對岸要做出區隔時,極權的閉鎖對上民主的開放,我們是否夠 Open,包含在歡迎國際人才,甚至讓人長期留下來發展。
作者 | 呂冠緯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編輯 | 何湘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