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 ]本篇文章轉自均一大家長冠緯的 Medium。面對當代複雜的環境,社會、教育生態系,以及均一都面對更加複雜的問題與溝通情境,冠緯指出,我們不但更需要多元的團隊組成,更需要能夠融合多元的團隊文化。均一正在融合多元的過程中跌跌撞撞,但我們清楚自己將要前往何方,如果你不害怕碰撞,期待教育的溫柔轉型,我們正在招募正職與實習夥伴,歡迎加入我們!
均一平台裡的多元:跨代、跨專業的職場
我常常在想,我要怎麼帶領均一這樣豐富多元的組織?坦白說,我還沒有所有的答案,但我知道均一必須持續思考這個題目。
在一個執行團隊不到 30 人的組織裡,全職夥伴跨距 30 歲以上,有工程師、教師、設計師、醫師、律師、媒體人、公務員,而且,若擴大一圈,我們團隊年齡層,從 17 歲的志工,一路跨到 70 歲的董事。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經歷,每一個專業有每一個專業的習慣思維,每一個職場有每一個職場的文化。當你把 Mozilla、Garmin、中央數學輔導團、台大醫院、教育部、親子天下、聖導國際律師事務所、星巴克的人擺在一起工作,到底會發生什麼事?

上面就是均一的現況,每一天,我們都在面對夥伴的觀點差異、價值觀衝突,因為多元,所以要形成共識,總是困難。
為何要多元?教育轉型是交響樂,不是獨奏
因此,有人會問,「冠緯,你幹嘛把自己的團隊搞得這麼複雜?」
我個人認為,多元是教育轉型的必要元素,尤其,當「教育科技」是一個關鍵策略時,多元就更加必要了。
當我們渴望透過教育科技的突破,讓教育回歸「因材施教、自主學習」的本質,我們需要對心理學、教育評量有素養的 AI 工程師與資料科學家;我們需要有軟體素養,能做培訓、能做內容的專案教師;我們需要對教育科技有素養,但熟稔政策,並且知道怎麼與體制與生態系協作的資深夥伴。
我相信教育轉型的突破,本質是需要「科技 X 教育 X 政治」的協力。

當我們看見許多教育創新的亮點,孩子可以善用科技適性學習,老師花更多時間變成教練,引導學生建立品格、學習如何學習,甚至有大量的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均一最常問的問題是,這樣的亮點可以規模化、系統化嗎?唯有能把這樣的亮點規模化,才有機會實踐「公平又優質」的教育願景,這還需要很長的時間累積。
因此,我在均一裡曾用交響樂團比喻均一這樣,推動教育轉型的組織有幾個必要組成:軟體/設計/產品團隊如同弦樂,有時要有亮點,有時又是替管樂「伴奏」的團隊;而管樂,不論木管、銅管,常常出來時,就是引人注意的主旋律,這是數位課程內容、教學法設計需要對應的。
但是,只靠產品,只靠由下而上的教學感動推廣,無法成就規模化的改變,最終,許多事情還是得面對制度、面對政策,如同打擊樂,平常不常打,但一但出來,就是影響力、衝擊力十足,如同命運交響曲裡的定音鼓。
樂聖貝多芬之所以被人記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膾炙人口的九大交響曲,這需要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長期、短笛、單簧管、雙簧管、巴松管、小號、長號、法國好、低音號、定音鼓、木琴,甚至是三角鐵一起演奏同一首曲子,才能成就這樣的美好。當然,更需要一個理解全局的指揮。
沒有多元,就沒有交響樂;沒有多元,就沒有透過教育科技去驅動的教育轉型。

多元的好處:面對問題會蹦出不同解法
所以實際上,多元到底有什麼好處?
其實從生物學上的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就可以看出,有性生殖能創造基因多樣性,而基因多樣性往往是物種面對物競天擇時,延續物種的最佳解。
我們常常聽過這麼一句話:
手裡只有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當是一元的時候,想事情往往只有一種觀點,很容易有局限,但事實上,透過科技去刺激教育的變革,所需要的實在太複雜。
舉用 AI 協助適性化學習為例,均一目前還沒有推出理想中的產品,但光是我們在思辨的過程裡,我們需要有市場需求、產品、資料、machine learning 的觀點,我們同時需要教育評量、IRT (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與學習素材的觀點,我們也還需要知道 PISA、國教院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國家政策在什麼方向的觀點。
如果只有比較單一的觀點,往往只會一條路線想到底,面對當今許多跨域的議題,也就只能束手無策,這也是我們看到許多政策在推動時,比較大的盲點與誤區。
每個月,我會和前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有一次交流學習,他常常用在 Google 的例子鼓勵我「diversity(多元)」 的重要性,讓我逐漸理解:
Diversity (多元)就是 Innovation (創新) 的基礎,而 Innovation(創新) 就是 Transformation(轉型) 的基礎。

多元的挑戰:認知衝突、價值落差、風格迥異
當然,說完多元的主要好處,一定要談談面對多元的主要挑戰,那就是「因差異所產生的衝突」。
在一次和前行政院長陳冲一對一吃飯的過程裡,他跟我分享到:「多元是很好,但如果沒有融合的方法,往往造成的衝突比帶來的好處多。」
這是事實!在過去半年,當我希望均一能走出更廣的影響力,既貼近現場,又能因應政府與生態系時,因著策略轉變而增加人才的跨度但又沒有足夠的配套時,組織內的溝通落差就會逐漸產生。
這幾個月,我們畢業了 8 個夥伴,對一個 30 人左右的組織是影響不小的,我想或多或少跟這樣的轉變有所關聯。
最近,我在《Reinventing Organization》這一本書裡找到了一些啟示。
Reinventing Organization 給予了不同脈絡下所衍生出的不同文化價值觀的組織「顏色」,以及他們的比喻與突破:

融合多元的挑戰是,公立教育體制的文化多數是「琥珀色」,而 108 課綱的教育願景—— 終身學習,卻是非常「青色的」。
均一的多數千禧世代的夥伴最習慣比較「綠色」的文化,但我們要面對「橘色」大企業做募款,同時更要面對「琥珀色」的政府組織,甚至在跨部門的互動中,因為機制並不明確,常常是要面對「紅色」的情境。
我自己認為,均一的基底需要是融合橘色、綠色、青色,但要有能力理解與處理琥珀色與紅色的組織與情境。
不過目前,我們有來自琥珀色到綠色背景的人,光是在融合觀點上就常有衝突,這也是均一持續在努力的,要融合多元,就必須要面對這種本質上的挑戰!
融合多元的唯一出路:搭橋而非建牆,創造理解而非排除異己
多元要融合,大概就要聯合國一樣,需要有共同的通用語言(比如大家都至少要能說英語)、以及上位的共同價值觀。
粗略梳理歷史,會發現許多的衝突往往是「進步派」與「保守派」之間,也就是鐘擺在這兩者之間擺盪。
整體來講,進步的「方向」,便是人的意識往馬斯洛比較上面的層次逐步移動。
我個人認為,進步派的誤區是,往往太想要一步到位的改變,或者,太過強調某種理想的本質,而沒有兼顧一定的現實。
但保守派的誤區則是,往往太從既得利益或者慣性的角度出發,以至於沒能跟得上時代的改變,最終被時代淘汰。
不過,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正是因為有這兩大類的力量,人類社會才有機會用「整體社會還能承受的速度進步」。這也是我認為用杜威所主張的「practical idealism(實用的理想主義)」的上位價值,最有機會兼顧光譜上多元落點的人,搭建一個橋樑,而非區分異己。
然而,搭橋是困難的,而且若不理解雙邊、多邊,又怎麼搭橋?最近,我開始做了一些調整,大量開始跟我的 one down 每兩週一次一對一,以及跟全組織夥伴一季一次一對一。
這個一對一並不是「談工作績效」,而是比較從每個夥伴個人生活、價值觀念等比較多元的面向,更認識夥伴,找到彼此共通的話題、語言。在誠致與均一 7 年來,我第一次這麼認真的這樣做,發現對自己帶領團隊、連結團隊幫助很大。
融合多元,需要有理解。融合多元,也需要共同語言、共同價值。
均一還在重新濃縮、整理我們的共同價值,但我希望,能從自我身上開始實踐起以下價值。
- 誠實透明:honesty & transparency
- 包容尊重:inclusiveness & respect
- 樂觀積極:optimism & proactivity
- 當責雙贏:accountability & win-win
或許,在一些其他價值,仍然有衝突的可能,但我希望在均一,能以身作則把這幾個價值實踐出來,並且能更在團隊內強化這些價值的實踐。
邀請想參與教育轉型且渴望多元的你加入均一
最近,均一啟動了新一輪的招募,我們渴望能邀請想要參與善用科技啟動教育轉型,且渴望接受多元環境刺激的你,加入我們的行列。
【 均一正在徵才的職位有 】
- 資深數位行銷企劃經理
- 財務專員
- 政府與企業合作之教學研發教師
- 產品經理
- 軟體工程師
- 資深軟體工程師
此外,我們的 2020-2021 一年期實習生計畫,也正在招募中。我們還在融合多元的路上跌跌撞撞,但我們很清楚知道,我們的方向要往哪裡去。
如果你不怕跌跌撞撞,對這個方向也有共感,歡迎參考我們的官網招募頁面,讓我們有機會認識與對話,甚至成為一起前進的夥伴!

作者:呂冠緯(均一董事長兼執行長)
編輯:陳又慈(均一數位行銷企劃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