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了某個階段,看的不是錢,而是怎麼回饋社會
方正:凱琳是幼教工作者,在美國普渡大學念的是幼教。回台灣後在大學與高中職任教,然後自己創業做幼兒園,做了十多年,現在退休了。
最近遠見和天下雜誌就在講退休之後,你怎麼樣去尋找人生的另一個高峰,對我太太來講,現在她做「親子共讀」是二度創業,但這不是事業,是志業。
我們之前也在想說,這個志業的模式是怎麼做呢?
這個模式是一種三角關係,有家長想要學一些幼兒教育的知識,我們就提供這樣子的環境與這樣的服務,但錢不是付給我們,而是捐款給機構,目前我們是選擇均一。
所以錢捐款給均一、來我們這邊得到服務與幼教知識,我們覺得很有意義,這是個三贏的三角關係。
其實人生到了某個階段,我們現在看的不是錢,而是怎麼對社會有回饋。與其把錢都給子女,不如對這個社會提供更多價值,提升教育的品質。
我們常說「照書養」,但書的內容不盡然適用於自己的孩子
凱琳:那為什麼會做選幼兒親子共讀,第一個當然是共讀本身可以帶來很多的好處。
第二個是因為我們接觸的年齡層的孩子是這麼的小,繪本是最好的媒介,其實坊間的書已經非常、非常多了,我在十幾年的幼教工作經驗下來,了解到家長很多理論其實是知道的,他們唯一比較欠缺的是實務的經驗,我們經常說「照書養」,可是其實書裡面有很多的東西不盡然都是對的,或者是適切的。
第三,在台灣,一般 3 歲會進入幼兒園,所以我更想能在入園前,幫助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
因為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適合於 A 的,不見得適合 B,這個時候需要有人跟家長分享,你用這個方法可能那些小小的地方稍微轉一下,轉個彎那個技巧才會在你的孩子身上發揮效果。
例如,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休息三分鐘或是五分鐘,而是要去了解他真正需要多久或做什麼,才能達到休息的目的。

所以我們希望用親子共讀加上諮詢的模式,家長進來我們這裡,跟孩子一起共讀,不是我來講故事,而是我來陪伴與觀察,慢慢把一些跟孩子互動的小技巧跟家長現場分享。
不是像一般的故事屋,就是由我來講,然後爸媽又變成坐在後面,好像沒有他們的事情,只是把孩子送到了另外一個地方。
與其送到安親班,均一是幼小銜接的好工具
凱琳:我的部分是因為我過去的工作在幼兒園,每一屆大班要畢業的時候,我們會跟家長做幼小銜接的座談,當孩子來到大班,家長最迫切的就是希望我可以推薦他們好的安親班、好的課後輔導中心阿、好的什麼、什麼。
我會跟家長分享說,其實我覺得這些都不是適合孩子去的地方,我自己就是從那時開始,一直去搜尋坊間到底有什麼是適合我們孩子畢業以後,銜接國小又跟我們理念一致的學習管道,然後就是這樣搜到了均一,想要推薦給家長。
想帶領孩子使用均一的家長,近期均一整理了【家長資源包】讓家長第一次使用均一,就能與孩子一同踏上學習之旅。
有效的教課,應該是網路授課,加上實體教室討論
方正: 我覺得以學習來講,均一的網路教學是個對的方式。
我自己也念過網路 EMBA,在家裡面把老師叫出來上課,聽不懂的部分可以重複聽,然後實體上課的時候就是與老師請教並討論問題。
我們也從傳統的教育模式走出來,均一的網路教學方式,是我很認同的。

凱琳:在我那個年代還不叫做線上學習,我們叫它是輔助學習的一個很好的工具。
其實畢竟人有個別差異,對於一個在學校課室裡面的實體上課,就是只能把大家都視為是一樣的能力,不管是不是有落差,反正老師就是只能這樣教學,就看你個人的吸收能力。
所以如果今天有均一這樣的線上學習平台,那這些在課室現場沒有辦法吸收的孩子,他就還有一個(學習的)機會,我覺得這是很棒的地方。
我先生剛剛用的「優勢智能」是我們幼兒園的一個核心理念,也是我們的教育理念,是源自於哈佛大學教授迦納提出來的多元智能。
每個人一定有你自己的優勢智能,只是每個人的優勢智能可能不同。
如果你能夠透過觀察,找出這個孩子的優勢智能,那你就知道未來要朝哪個方向,多提供他這方面的刺激,他就越來越能夠建立他的自信,因為這是他的優勢智能,所以他可以得到成就感,有成就感才能夠形成對自己的信心,有信心他才有辦法再去面對挑戰不同的東西。
所以我們在和家長分享的是,先找到孩子的優勢智能,建立他的自信,我們回過頭來再鼓勵他去挑戰個人比較弱的。
這樣你才能夠把一個孩子本來很弱的提升到一個底線,然後把他原本很強的再往上建構,未來他可能要靠這些東西去發光、發亮。
採訪後記
在我們見到吳凱琳與李方正夫婦之前,並不知道他們正在進行「嬰幼兒親子共讀計畫」,且家長的參與機制,是要先了解並捐款給均一。
面對面的一個多小時,聽這對夫婦娓娓道來自己的教育理念、創立這份志業的初衷,以及希望更多家長認識、並支持均一的心意,都讓我們心中再再激起滿滿的澎湃與感動。
凱琳與方正正用自己的力量陪伴家長做幼兒教育,均一也正用科技工具幫助翻轉課室的風景,讓孩子不再因跟別人不同而挫折,而是透過家長、老師與均一的陪伴,學習欣賞並善用自己的獨特,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建立自信去發光發亮。
原來相同信念的人最終都會遇見彼此,互相打氣與學習,而這份信念與堅持,也會一點一點影響我們身邊的人,跟著我們一起去相信、去行動。
就像凱琳與方正夫婦倆遇到均一,而均一也遇見所有正用不同方式在為孩子努力的夥伴。
- 填寫問卷留下 email,讓我們更了解你對於親子共讀的需求,以及讓我們透過 email 通知你計畫最新進度
- 【家長資源包】第一次帶孩子使用均一就上手,讓孩子重拾學習自信
- 直接捐款支持均一,讓孩子擁有適性發展的機會
採訪作者 | 吳致寧(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組織發展組組長)
編輯 | 蔡采容(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實習生)